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樹木 中國繪就綠色畫卷

發布時間:2022-04-06 13:2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春到人間草木知。

  清明節剛過,中國大地由南向北漸次回暖。從(cong) 地處西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冀北的“綠色明珠”塞罕壩;從(cong) 上海的一處處“口袋公園”,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綠心”,無論是一望無際的森林,還是城市路旁的景觀樹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綠、勃勃生機。這背後,是長期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改變。

  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yi) 畝(mu) ,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ge) 百分點,達到23.04%。綠色,正成為(wei) 中國最美麗(li) 的底色。

  “到沙漠最深處去,也能看見綠芽”

  種樹不難,難的是在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把樹種成。

  從(cong) 衛星雲(yun) 圖上看,這些年,中國疆域上土黃色的範圍不斷縮小、深綠色的麵積逐漸增加。那是荒野、是沙漠、是高原,是一座座荒山禿嶺變成的萬(wan) 頃林海。

  位於(yu) 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壩,半個(ge) 世紀前是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由於(yu) 清朝末期木蘭(lan) 圍場的開圍放墾,樹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當地的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荒野的缺口令西伯利亞(ya) 寒風長驅直入,推動內(nei) 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侵,風沙緊逼北京城。

  為(wei) 恢複和重建塞罕壩生態環境,1962年,塞罕壩林場正式組建。從(cong) 此,三代塞罕壩林場人接力堅持,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壩上種下一棵棵落葉鬆、樟子鬆、雲(yun) 杉幼苗,終於(yu) 讓這裏重現蒼翠連綿的青山。

  如今,塞罕壩林場總經營麵積140萬(wan) 畝(mu) ,有林地115.1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82%。這片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綠色長城,為(wei) 京津冀地區防風固沙、涵養(yang) 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典型。

  塞罕壩發生的綠色奇跡並非個(ge) 例。

  在黃河“幾”字灣內(n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上橫臥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過去,這裏植被稀少、風沙肆虐,流動沙丘超過60%。

  為(wei) 了治沙,當地開始廣泛種植易成活、生長快的沙柳、羊柴、檸條等灌木。每隔3至5年,還要為(wei) 這些灌木平茬複壯,以防樹木枯死。一係列創新的治沙技術投入應用,微創氣流法植樹技術、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三耐”種質資源培育技術等,使得治沙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當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麵積達 6000 多平方公裏,綠化麵積3200 多平方公裏,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被整體(ti) 治理的沙漠。沙漠裏形成連片成帶的綠洲,耕地牧場再不受流沙侵襲。當地人感慨說:“現在到沙漠最深處去,也能看見綠芽。”

  種樹不僅(jin) 讓人類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拔3000多米的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yun) 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中國西南角。這裏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滇金絲(si) 猴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盡管這裏原有植被覆蓋率很高,但為(wei) 了讓保護區南北兩(liang) 個(ge) 片區的滇金絲(si) 猴種群能進行基因交流,一片2000多畝(mu) 的生態廊道被規劃出來。

  在高海拔地區的陽坡種樹並不容易。由於(yu) 缺水等原因,樹種下後的成活率卻很低。不少人覺得這是苦差事,但北片區的護林員趙定寶卻慢慢幹成了半個(ge) 專(zhuan) 家。他熟知本地樹種的特性:冷杉長得慢,但滇金絲(si) 猴喜歡在樹上棲息;華山鬆前3年不怎麽(me) 長,可3年後會(hui) 迅速長高,十幾年就能成林。“種下樹,一定要把周圍的土踩實,這樣才能保水,提高樹的成活率;種完要圍上鐵絲(si) 網,避免動物啃食。”每年雨季一來,趙定寶就上山搭建工棚,與(yu) 兩(liang) 三百工友一起,花上半個(ge) 月時間待在山上種樹。大家都期待著,滇金絲(si) 猴在南北片區的樹枝間,自由嬉戲、跳躍的那天早日到來。

  “從(cong) 剛開始的喜歡,到現在是熱愛”

  植樹造林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成績的事。那些堅持不懈種樹的人,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眼光,有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的勁頭。

  種樹者中,有懷抱信念的老人。

  曾任雲(yun) 南省原保山地委書(shu) 記的楊善洲,為(wei) 了“要還給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綠洲”,退休後毅然回到家鄉(xiang) 的大亮山植樹造林。

  最初,買(mai) 樹苗的資金不足,楊善洲就經常提個(ge) 口袋,下山到鎮裏和縣城的大街上撿果核,桃核、梨核、龍眼核、芒果核……有什麽(me) 撿什麽(me) ,放在家裏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後用馬馱上山。有認識他的人說:“你一個(ge) 地委書(shu) 記,在大街上撿果核,多不光彩。”他說:“我這麽(me) 彎彎腰,林場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種樹22載。在楊善洲手中,大亮山成了聚寶盆。林場樹木總量超過1000萬(wan) 棵,經濟價(jia) 值近3億(yi) 元,同時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更是無法估量。可令人吃驚的是,2009年4月,82歲的楊善洲老人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chang) 移交給國家。他說:“這筆財富從(cong) 一開始就是國家和群眾(zhong) 的,我隻是代表他們(men) 在植樹造林。實在幹不動了,我隻能物歸原主。”

  種樹者中,有捧過“接力棒”的年輕人。

  2016年,“90後”姑娘李琳離開城市,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曲鎮龍羊峽庫區,成為(wei) 一名年輕的種樹人。李琳的父親(qin) 也在庫區從(cong) 事生態治理工作。“看著爸爸夜以繼日堅守這片厚土,將荒漠變綠洲,我很受感染,想幫爸爸做些什麽(me) 。”

  種樹的活兒(er) 很苦。貴南縣的海拔較高,每年4月才植樹。但是從(cong) 前一年年底開始,李琳就要忙著選苗木、招標,過完年後,還得跑前跑後做好林地規劃換土、澆水等前期工作。

  但看著越來越密的樹林,李琳滿心歡喜。“從(cong) 剛開始的喜歡,到現在是熱愛。看到樹木在庫區荒漠上成活,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

  現在,庫區防風固沙綠化造林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沙塵少了、湖水清了。李琳又策劃著為(wei) 庫區擴建生態旅遊項目,希望依托龍羊湖資源,把林業(ye) 景觀、地理風貌與(yu) 參與(yu) 體(ti) 驗融為(wei) 一體(ti) ,為(wei) 遊客提供更豐(feng) 富的生態遊服務。

  種樹者中,還有代代相傳(chuan) 的家族。

  八步沙是位於(yu) 甘肅省騰格裏沙漠南緣的一片內(nei) 陸沙漠。上世紀80年代,這裏的沙丘常淹沒周圍農(nong) 田和道路。剛種上的莊稼,一場大風就被沙埋了。為(wei) 守護家園,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6位農(nong) 民組建起集體(ti) 林場,成為(wei) 第一批治沙人。

  那時,他們(men) 人背驢馱,帶著樹苗、草種和工具挺進沙漠中“安營紮寨”,披星戴月在沙丘上種下榆樹和沙棗。任務太重時,六老漢就各自回家動員家人,6戶人家40多口人齊上陣。等到八步沙的樹變綠了,六老漢的頭發也白了、幹不動了。

  但八步沙還沒治理完。六老漢的家人舍不得放棄這片林子,於(yu) 是一家家的孩子們(men) 接替起父輩的工作。2016年,第二代治沙人郭萬(wan) 剛的侄子郭璽加入林場,八步沙正式迎來第三代治沙人。

  而今,眾(zhong) 多植被保護著周邊3個(ge) 鄉(xiang) 鎮近1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古浪縣整個(ge) 風沙線後退了15公裏至20公裏。60年,三代人,終使得“風沙毀良田,大漠無人煙”的八步沙,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屏障。

  “林地就是一座綠色大銀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的森林帶來“綠色GDP”,發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許多地方因“樹”而興(xing) ,不少百姓因“樹”而富。

  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開展“再造一個(ge) 子午嶺”工程,利用宜林荒山造林。目前,已累計完成造林730.85萬(wan) 畝(mu) 。

  工程實施期間,當地培育造林大戶159戶,引進造林綠化企業(ye) 76家,成立林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134個(ge) ,鼓勵27.3萬(wan) 農(nong) 戶參與(yu) 自主造林。“林地就是一座綠色大銀行!”造林大戶李文軍(jun) 說,造林不僅(jin) 讓大戶增收,更帶動村民增收。“雇人植樹,一天工錢120元起步,最高的150元。”在流轉荒地之初,李文軍(jun) 還與(yu) 農(nong) 戶簽訂協議,約定林地將來獲得收益時,雙方按比例分紅。

  林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讓當地收獲了農(nong) 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feng) 收。慶陽市建成家庭林場87個(ge) ,林下經濟年產(chan) 值達到6.16億(yi) 元以上。在鎮原縣新城鎮潘楊澗林場,場長賀廣榮自2013年開始探索在林中養(yang) 雞,目前存欄量已達3萬(wan) 多隻。“林場內(nei) 有草本、木本植物上百種,包括甘草、麻黃等中藥材,養(yang) 雞不僅(jin) 能有效防治害蟲,產(chan) 生的糞便還可以為(wei) 樹木生長提供肥料。現在,種植、養(yang) 殖加起來每年銷售額達200萬(wan) 元左右。”他說。

  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曾有9萬(wan) 多畝(mu) 廢棄礦山,如果能在礦山生態修複的同時發展富民產(chan) 業(ye) ,自然再好不過。正好此時,江西一家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的負責人魏遠忠想承包一片荒山,當地林業(ye) 部門的工作人員便介紹了這片礦山。

  魏遠忠帶了專(zhuan) 業(ye) 的土壤成分檢測設備來考察。他發現,雖然礦山地表覆蓋了一些煤矸石,但是下麵的土壤受到的影響並不大。於(yu) 是做了決(jue) 定:承包礦山種植果樹!

  用挖掘機平整土地,撒下肥料,將收來的稻稈埋在土下,改善土壤,再把山坡整成適合種植臍橙的條帶狀。第二年,臍橙樹就在山上生了根。

  幾年過去,魏遠忠的公司在萍鄉(xiang) 市承包的礦山達3000畝(mu) 。目前,萍鄉(xiang) 市已爭(zheng) 取國家和省財政投入近4億(yi) 元對廢棄礦山實施複綠,9萬(wan) 多畝(mu) 廢棄礦山已複綠6萬(wan) 多畝(mu) 。

  哪怕是在城市中,多種一棵樹也會(hui) 多一分綠色收益,讓百姓的幸福感多提升一寸。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無論是環城高速還是城市主幹道,兩(liang) 側(ce) 都是行道樹綠化帶。據統計,銀川市共有近30萬(wan) 棵行道樹,守護著綿延1550公裏的城市道路,不僅(jin) 在遮陰蔽陽、減少噪聲、淨化空氣、美化城市等方麵發揮作用,還串聯起城市綠地,勾勒出綠色生活空間。

  在江蘇省南京市,龍蟠中路3公裏長的景觀大道上,香樟、枇杷、桂花等植物新葉萌發,渲染出深深淺淺、不同層次的綠意。每到6月,香花紅葉紫薇開出大團紅色花朵;金秋10月,烏(wu) 桕繽紛的紅黃色葉片隨風搖曳,多姿多彩的樹木給城市增添著別樣活力。

  “為(wei)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國土綠化事業(ye) 持續快速發展,也為(wei) 減緩全球森林麵積縮減趨勢、推進全球生態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shu) 指出,中國森林麵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wei) 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麵積中,約25%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

  中國看得見的“造綠”成就,贏得國際社會(hui) 普遍認可。

  2014年,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wei) “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2017年1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2021年9月,又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研究員旭日夫曾赴中國多地考察。“鑒於(yu) 地理位置相近、氣候條件相似,塞罕壩從(cong) 荒漠變森林的經驗對蒙古國很有借鑒意義(yi) 。”旭日夫表示,中國將發展經濟和保護自然協同推進,積累了成功經驗。

  德國智庫能源觀察學會(hui) 主席漢斯-約瑟夫·費爾對中國在戈壁周邊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行動印象深刻,“這些舉(ju) 措將帶來巨大的生態優(you) 勢,通過碳匯為(wei) 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在推進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方麵,中國技術、中國方案造福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埃及國家科研中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葉哈雅認為(wei) ,“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的成功探索,為(wei)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作出重大貢獻。”

  麵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和挑戰,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繼續提出新主張。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而森林正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據測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積量,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的混凝土,可減少0.8噸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3月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ge) “碳庫”。 數據顯示,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chu) 量已淨增13.75億(yi) 噸,達92億(yi) 噸。為(wei) 繼續做好碳排放的“減法”和“擴綠”的加法,作為(wei) 《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中國向全世界承諾: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yi) 立方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增加森林麵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係統碳匯增量,為(wei) 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鏗鏘有力的話語為(wei) 中國今後的行動指明了方向。過去十年,中國植樹造林帶來的成就和貢獻不僅(jin) 是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可以預見,在未來更長的時間裏,中國大地上這幅綠色畫卷必將描繪得更加鬱鬱芊芊!

  本報記者 李 貞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