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時隔70餘年的“團聚”,軍地多方接力為“王團長”尋親

發布時間:2022-04-07 14:13:00來源: 中國軍網

  尋找“王團長”

  ■孫貴新 馬世超 中國國防報記者 何武濤

  又是一年清明時,萬(wan) 物生發,哀思滋長。

  3月24日,湖北省大悟縣黃站鎮原熊畈小學內(nei) 的“王團長”烈士墓前,來自大悟縣黃站鎮民兵應急排20餘(yu) 名民兵,懷著敬仰之情,整齊列隊,莊嚴(yan) 宣誓。

  烈士遠行,英名不朽。去年以來,軍(jun) 地多方接力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終於(yu) 實現了時隔70餘(yu) 年的“團聚”。

  回望這段尋親(qin) 之旅,幾多艱辛幾多感佩。

  心 願

  “王團長”烈士墓的故事,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1948年10月5日,在大悟縣張大包戰鬥中,我軍(jun) 數十名官兵在與(yu) 敵人激戰中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將“王團長”和戰士們(men) 的遺體(ti) 集中安葬在村口。

  “雖然不知道他們(men) 是誰,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知道他們(men) 是為(wei) 了誰!”熊畈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熊紅方說,墓中安葬著32位烈士,職務最高的是“王團長”。因為(wei) 不知道其姓名,墓碑上隻簡單刻下了“王團長之墓”幾個(ge) 字。

  新中國成立後,熊畈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多次集資為(wei) 烈士修墓。1964年,由當時的公社組織村民“尋了上好的石材做碑,從(cong) 外地買(mai) 來了雪鬆種下”,建成了現在的烈士墓。

  村民熊誌德老人對烈士墓最早的記憶始於(yu)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村裏有一所熊畈小學,學校師生自發地守護烈士墓。每年清明,孩子們(men) 都拿著自製的小白花,到這裏祭奠烈士。”

  1996年,村裏把熊畈小學遷建在烈士墓邊的空地上。從(cong) 此,烈士墓成為(wei) 學校的一部分。

  寒來暑往,師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守護“王團長”烈士墓的光榮傳(chuan) 統一直沒有丟(diu) 。一代代師生接力講述著“王團長”和他戰友們(men) 的革命故事,一顆顆紅色種子在山村孩子們(men) 心裏生根發芽。

  2007年,隨著“王團長”烈士墓被當地列為(wei) 文物保護單位,成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他的英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熊畈小學師生為(wei) 無名烈士尋親(qin) 的願望也愈發強烈。

  去年,恰逢建黨(dang) 100周年,熊畈小學師生通過媒體(ti) 表達了一個(ge) 心願:希望借助社會(hui) 力量揭開那段塵封的曆史,為(wei) 這些無名烈士尋親(qin) ,讓他們(men) 與(yu) 親(qin) 人早日“團聚”。

  尋 親(qin)

  熊畈小學師生接力守護“王團長”烈士墓的事跡被媒體(ti) 報道後,引起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很多媒體(ti) 記者、誌願者被熊畈小學一茬茬師生的堅守與(yu) 執著所感動,紛紛主動加入到幫助“王團長”尋親(qin) 行動中來。

  2021年3月,相關(guan) 媒體(ti) 先後派人到河南、山東(dong) 、四川、北京等多個(ge) 省市實地調查走訪。“當年他們(men) 為(wei)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流血犧牲,今天我們(men) 要為(wei) 他們(men) 做一件事。”尋訪中,社會(hui) 各界人士聽說是在尋找烈士親(qin) 人,都主動伸出援助之手。

  走訪人員在四川夾江找到98歲的老紅軍(jun) 蔡慶獻。據老人家回憶,“王團長”是河南人,可記不清具體(ti) 籍貫。根據職務、犧牲時間和年齡,他們(men) 又在河南固始、商城、息縣三地,查找到3名疑似“王團長”的烈士。

  2021年6月16日,熊畈小學四年級學生熊一航作為(wei) 師生代表,寫(xie) 了一封給“王團長”親(qin) 屬的信,寄給了河南省退役軍(jun) 人事務廳及商城縣黨(dang) 史辦、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等單位,希望通過當地有關(guan) 部門尋找“王團長”的親(qin) 人。

  很快,這封信引起河南有關(guan) 單位高度重視,組成尋親(qin) 專(zhuan) 班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他們(men) 對照商城革命烈士英名錄,查到商城縣上石橋鎮回龍村有一名烈士叫“王殿祿”。他的革命經曆和犧牲時間等相關(guan) 信息與(yu) “王團長”高度吻合,但犧牲地點有出入,尋找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2021年6月30日,鄂豫兩(liang) 地再次聯合開展尋找“王團長”活動,發動誌願者利用互聯網查閱史料,深入烈士陵園、檔案館、文物局等單位查閱黨(dang) 史檔案。

  “大悟縣誌上記有張大包戰鬥經過,犧牲的團長叫王奠六,但是沒有籍貫等信息。”大悟縣檔案館黨(dang) 史股工作人員戴新年說,“考慮到地域方言、口述等因素,王奠六應該就是王殿祿。”

  尋訪工作深深牽動了軍(jun) 地各方的心,盡管幾度遇阻,但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的熱度絲(si) 毫未減。

  正在大家全力尋找時,一位來自深圳的誌願者,通過《中華英烈大辭典》找到了王殿祿烈士英雄事跡的記錄。“王殿祿(1910-1948年)河南商城人。解放戰爭(zheng) 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jun) (即劉鄧大軍(jun) )第1縱隊19旅56團團長。1948年10月,他在湖北禮山縣(今大悟縣)呂王城的一次戰鬥中,身先士卒,同敵軍(jun) 激戰一整天,終於(yu) 拿下了國民黨(dang) 軍(jun) 隊死守的張大包要地,為(wei) 我大部隊前進打開了通道。在這次戰鬥中,他英勇犧牲。新中國成立後,大悟縣人民在熊畈立碑紀念”。

  自此,“王團長”的身世之謎被解開。

  團 聚

  在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下,經過多方信息反複比對印證,確認王殿祿就是商城縣上石橋鎮回龍村人,“王團長”的親(qin) 人也隨之找到。

  這是一場遲到了70餘(yu) 年的“團聚”。

  2021年7月2日上午,細雨綿綿。大悟縣黃站鎮熊畈小學,高大的雪鬆沉默肅立,深情地凝視著這次時隔70餘(yu) 年的“團聚”。

  在鄂豫兩(liang) 地的密切協作下,王殿祿的7名親(qin) 屬從(cong) 河南省商城縣專(zhuan) 程趕到熊畈小學。

  “六叔,終於(yu) 找到你了……”王殿祿烈士71歲的侄子王修丙撫碑慟哭,顫抖的手不停地撫摸著墓碑。其他親(qin) 人手捧菊花,默默垂淚。“王殿祿是我六叔,家譜上叫王善祿,父親(qin) 兄弟八個(ge) ,他排行老六,曾聽上輩講過叔叔從(cong) 軍(jun) 的故事,還在公社、縣裏麵找過他,但音訊全無。”王修丙哽咽著說,這是一家人牽掛了幾十年的心事,現在總算是塵埃落定了。

  一行人在“王團長”烈士墓舉(ju) 行了莊重而簡潔的祭奠儀(yi) 式。王修丙在烈士墓前取了一抔泥土,帶回老家安葬,作為(wei) 對烈士王殿祿永遠的紀念。

  緬 懷

  中原兒(er) 女多壯誌,革命青史永流傳(chuan) 。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遂願,但關(guan) 於(yu) 他的故事並未結束。

  在解放軍(jun) 檔案館幫助下,尋訪團隊找到了王殿祿一位戰友的後人,叫董銘。他的父親(qin) 董傳(chuan) 章與(yu) 同在19旅56團的王殿祿相識,後來兩(liang) 人又在鄂豫軍(jun) 區第3軍(jun) 分區並肩戰鬥。

  據董傳(chuan) 章生前回憶和軍(jun) 史記載,王殿祿短暫而又壯闊的一生徐徐展開:

  王殿祿出生於(yu) 河南信陽大別山區,少時加入紅軍(jun) ,隨隊參加長征,後來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抗日烽火歲月中,隨部隊轉戰冀魯豫,開辟抗日根據地,先後任冀魯豫5分區遊擊支隊參謀長、冀魯豫10分區18團副團長,與(yu) 團長楊光義(yi) 一起,帶著600餘(yu) 人的隊伍在魯西南抗日。

  抗戰勝利後,繼續在魯西南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隊戰鬥,任19旅56團副團長、團長。

  1947年7月,隨劉鄧大軍(jun) 千裏躍進大別山。在南下過程中,作為(wei) 先頭部隊一部分,突破黃河天險,一路浴血奮戰,完成挺進大別山的任務。

  而後,王殿祿隨部隊轉隸鄂豫軍(jun) 區,任教導第3旅9團團長,為(wei) 創建和鞏固大別山根據地繼續戰鬥。

  1948年10月5日,王殿祿在張大包戰鬥中犧牲,和戰友們(men) 合葬在今天的大悟縣熊畈小學,被追認為(wei) 革命烈士。

  倒在黎明之前的王殿祿烈士,肩挑使命赴國難,再也沒能回到家鄉(xiang) 。對遠方的親(qin) 人而言,曾經日夜魂牽夢縈的親(qin) 人,始終不知他身在何方。為(wei) 了告慰烈士,這漫長而艱辛的尋親(qin) 之路,也是一段心靈和精神接受洗禮的旅程。

  傳(chuan) 承

  熊畈小學師生為(wei) “王團長”守墓的故事打動了社會(hui) ,社會(hui) 各界接力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的曲折過程也深深感染了熊畈小學師生。熊畈小學校長陳其悟說,他要把“尋親(qin) ”的過程講給學生聽,引導孩子們(men) 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對孩子們(men) 開展愛黨(dang) 愛國教育最鮮活的教材”。

  一個(ge) 個(ge) 紅色故事在山村孩子們(men) 心裏撒下了紅色的種子。學生們(men) 在給烈士的信中寫(xie) 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我們(men) 要把烈士墓當作親(qin) 人的墓一樣來守護。”

  今年年初,熊畈小學麵臨(lin) 撤並、師生分流。陳其悟放心不下烈士墓的守護問題。

  清明節前夕,大悟縣人武部在“王團長”烈士墓前進行民兵整組點驗暨清明祭英烈活動。人武部政委陳軼華向民兵生動講述70餘(yu) 年前發生在這裏的戰鬥故事,勉勵民兵牢記先烈事跡、賡續紅色傳(chuan) 統。當了解到熊畈小學撤銷的情況後,民兵們(men) 主動表示願意接過守護烈士的重任。

  “把守護烈士的重任交給烈士的‘娘家人’,我們(men) 放心了!”今年3月24日,陳其悟在“王團長”烈士墓前,把傳(chuan) 遞了幾十年的接力棒,交到了大悟縣黃站鎮民兵應急排排長手中。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照亮烈士回家的路,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義(yi) 務和擔當。”大悟縣黃站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洲說,這次“尋親(qin) ”之旅隻是開始,下一步,他們(men) 還將繼續組織力量對餘(yu) 下無名烈士的親(qin) 屬進行尋訪,幫助更多烈士早日“回家”,讓烈士故事、革命精神代代相傳(chuan) 。

  據大悟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副局長饒春花介紹,去年6月,以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為(wei) 契機,軍(jun) 地相關(guan) 部門積極建立英烈保護常態化協作機製,對照四個(ge) “全覆蓋”工作要求,組織對全縣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了全麵摸排,對發現的烈士紀念設施年久失修情況,及時製定整改維修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對“王團長”烈士墓等25座零散烈士墓的全麵維修改造。

  紀念不僅(jin) 是為(wei) 了喚醒沉睡的記憶,更是為(wei) 了照亮前行的方向。受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之旅的啟發,大悟縣委書(shu) 記、縣人武部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餘(yu) 海群介紹,下一步,他們(men) 將繼續挖掘烈士紀念設施的曆史價(jia) 值,收集整理重大曆史事件、烈士生平等史料信息,對轄區內(nei) 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和散葬烈士墓背後的英烈故事進行宣傳(chuan) ,講好英烈故事,傳(chuan) 播紅色文化,在全社會(hui) 營造崇尚英雄、敬仰先烈的良好氛圍。

  心靈寄語

  隻要我們(men) 沒有忘記,烈士就永遠活著。

  原熊畈小學、現劉河小學校長 陳其悟:

  回顧為(wei) “王團長”尋親(qin) 的這段曆程,既艱辛又曲折。好幾次,幾乎山窮水盡,卻又在地方政府、部隊、媒體(ti) 、誌願者,以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的堅持不懈和無數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柳暗花明。

  當我們(men) 在四川夾江找到蔡慶獻老人,聽他描述“王團長”隨部隊千裏挺進大別山時,那段戰鬥場麵仿佛就出現在我們(men) 師生眼前;當我們(men) 看到董銘老師梳理出的“王團長”及烈士們(men) 所在部隊的沿革情況時,對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很慶幸生活在一個(ge) 英雄輩出的國家,更慶幸生活在一個(ge) 崇尚英雄的時代。今年,熊畈小學撤銷了,不能像以前一樣每天守護著“王團長”烈士墓,但他永遠活在全校師生心裏。以後,我還會(hui) 繼續給孩子們(men) 講“王團長”們(men) 的故事。我堅信,隻要我們(men) 沒有忘記,烈士就永遠活著。

  原熊畈小學、現劉河小學教師 李臘梅:

  在血雨腥風的戰爭(zheng) 年代,無數優(you) 秀中華兒(er) 女為(wei) 了民族解放事業(ye) 前赴後繼,書(shu) 寫(xie) 了可歌可泣的壯麗(li) 詩篇,為(wei) 我們(men) 創造了和平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men) 獻身精神和高尚品格,教育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作為(wei) 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唯有教好書(shu) 、育好人,讓英烈故事一代代傳(chuan) 下去,讓新時代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永遠銘記他們(men) 的豐(feng) 功偉(wei) 績,才能無愧於(yu) 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無愧於(yu) 教師這個(ge) 神聖的職業(ye) 。

  原熊畈小學、現劉河小學五年級學生 劉念:

  王爺爺和無數革命先烈為(wei) 了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千千萬(wan) 萬(wan) 先輩的犧牲奉獻,才換來了我們(men) 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無名烈士名字都沒有留下,但他們(men) 舍生忘死的事跡永遠銘記在我們(men) 心裏。我要努力學習(xi) ,將來做一個(ge) 對國家和社會(hui) 有用的人,不辜負先烈們(men) 的付出和期望。

  原熊畈小學、現劉河小學五年級學生 劉紫涵:

  我從(cong) 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聽老師講“王團長”的英雄故事。直到今天,每次看到烈士墓,那些英雄壯舉(ju) 還在我的腦海裏浮現。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我將以英雄為(wei) 榜樣,努力學習(xi) 知識、掌握過硬本領,爭(zheng) 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將來做一個(ge) 像“王團長”那樣保家衛國的大英雄。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