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了孩子,在鄉村擎起一盞燈

發布時間:2022-04-08 11:13:00來源: 光明日報

  為(wei) 了孩子,在鄉(xiang) 村擎起一盞燈

  【總書(shu) 記關(guan) 心的民生事⑥·一線講述】

  編者按

  鄉(xiang) 村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教育強則國家強。鄉(xiang) 村教育關(guan) 乎國計民生、關(guan) 乎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高度重視鄉(xiang) 村教育,對此寄予殷切期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就推動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加強鄉(xiang) 村教師定向培養(yang) 、在職培訓與(yu) 待遇保障等提出要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切實加大對鄉(xiang) 村、山區、邊遠地區的教育投入,全方位促進鄉(xiang) 村教育發展。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一係列喜人變化點亮了廣袤鄉(xiang) 野,溫暖著菁菁校園。我們(men) 邀請相關(guan) 親(qin) 曆者,以鮮活故事呈現真實變遷,並請專(zhuan) 家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的農(nong) 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1.二十七載育人 桃李春風

  講述人: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白坭鄉(xiang) 小學教師 張秀琴

  1995年,我來到白坭小學當老師。一晃快三十年了,回想過往教書(shu) 的日子,難忘的故事可真不少。

  那會(hui) 兒(er) ,山區孩子讀書(shu) 難,很多家庭拖欠書(shu) 費、學費。我得知後,就用自己的工資替他們(men) 墊付,還走十幾裏山路去家訪。學校當時沒有操場,我們(men) 就清理河灘,自建活動場所;還編排設計一些當地民俗舞蹈,教孩子們(men) 跳舞……雖然很累,但一看到孩子們(men) 活潑的身影,我心裏就很滿足。

  2008年汶川地震,我們(men) 承受了巨大的傷(shang) 痛。那時,我無暇顧及縣城裏家人的安危,一心撲在學生身上。災後不到一個(ge) 月,我又被分派到大坪村去給學生上課,直到災情穩定。8月學校放假了,我才趕回北川老縣城,第一次見到幸免於(yu) 難的家人。當我看到父親(qin) 無助的眼神時,心中的愧疚頓時化作止不住的淚水。

  震後,在各方關(guan) 心下,學校漸漸從(cong) 傷(shang) 痛中恢複,並且日益煥發生機。步入新時代,學校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men) 有了整潔嶄新的電腦室,設備用具齊全的實驗室,語文、數學器材室,電子琴、風琴、鋼琴等樂(le) 器,以及各種體(ti) 育用品……

  此外,“班班通”設備的安裝改變了我們(men) 的上課方式。一張看不見的網,讓山裏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大城市差不多的教學內(nei) 容。以前,孩子們(men) 見識少、想象力貧乏,最怕寫(xie) 作文,課堂教學效果也不好。如今有了網課,既可以讓孩子們(men) 接受優(you) 質的課件教學,又可以在線展示他們(men) 的作品,並進行互動分享。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山村孩子變得自信而活潑,有時在街頭巷尾都能聽到老百姓們(men) 的誇讚聲呢。我們(men) 老師的工作條件也是大變樣,工資待遇越來越好。

  感受著這一切,我心中是滿滿的感恩,同時也意識到:隻有不斷學習(xi) ,才能適應時代需要。於(yu) 是,我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xi) 先進的教學理念,鑽研各類書(shu) 籍,把學到的點點滴滴融注於(yu) 教學實踐中,積極探尋更加易於(yu) 學生接受的教育方法。

  業(ye) 餘(yu) 時間,我還在社區組建了羌族腰梆隊。2019年,白坭小學被當地定為(wei) “腰梆傳(chuan) 習(xi) 點”,我也成了第六批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我常把腰梆教學帶進學校,讓孩子們(men) 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

  二十七年間,我見證了很多孩子茁壯成長,也目睹了山村教育的蝶變曆程。我將繼續懷著感恩的心,為(wei) 山村教育添續一份力量,獻上一點光熱。

  2.村小煥發新顏,學子出彩

  講述人: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ang) 小學原校長、縣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譚順祥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慶考察期間,來到中益鄉(xiang) 小學看望了老師和孩子們(men) 。我在現場聆聽了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甭提有多激動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ge) 幸福快樂(le) 的童年。”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至今印在我心裏。幾年過去了,我們(men) 學校變化還真不小,你看——

  新老師更有幹勁。唐大鵬是個(ge) 青年小夥(huo) ,剛來學校那會(hui) 兒(er) ,不管是上課還是管理學生都有些生疏,忙起來還會(hui) 手足無措。我們(men) 安排經驗豐(feng) 富的馬影翠老師與(yu) 他“結對子”,一有機會(hui) ,還讓他們(men) 到名校跟崗訪學,參加專(zhuan) 題培訓……有了平台與(yu) 機會(hui) ,唐大鵬的教學技能顯著提升,更願意把心安在這裏了。

  老教師也不掉隊。除了完成教學任務,他們(men) 還鑽研起了泥塑、花式跳繩等課程。心理輔導、生活指導方麵,大家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學校裏留守兒(er) 童多,家庭教育比較薄弱,老師們(men) 就盡心盡力給予愛與(yu) 嗬護,讓孩子們(men) 有一個(ge) 快樂(le) 的童年。

  學生們(men) 學習(xi) 更積極了。這幾年,我們(men) 按照課程計劃開齊開足了每門課程,並自主建構起“幸福課程”體(ti) 係,編寫(xie) 9門校本教材,滿足了學生個(ge) 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還添置了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新建了書(shu) 法室、泥塑室、科技館、遠程互動教學室。“空中課堂”成了學生們(men) 的最愛,通過5G網絡實時鏈接,山裏娃和城市孩子常常“共上一堂課”。

  前段時間,從(cong) 我校畢業(ye) 的譚佳麗(li) 同學興(xing) 奮地給我打來電話,告訴我她成了一名共青團員。她說,小學幾年對自己幫助可大了,進中學後學習(xi) 生活都很適應,各門功課成績不錯,還喜歡閱讀、拉二胡、練書(shu) 法。在中益鄉(xiang) 小學,這樣品學兼優(you) 的孩子很多。他們(men) 勤奮上進,愛好廣泛,變得更自信、更陽光、更健康。

  “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了。孩子們(men) 正是長身體(ti) 的時候,吃好飯是大事。食堂的秦建國師傅對食品安全非常上心,幾乎成天在食堂忙碌,驗收統一配送的食材,檢查“明廚亮灶”係統,搞好食堂保潔……他常來找我,跟我算算當季蔬菜、肉食的營養(yang) 成分,研究食譜的營養(yang) 搭配。他還把中益鄉(xiang) 小學營養(yang) 午餐改善計劃的經驗帶到了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去交流。會(hui) 議主辦方中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特地按照我校學生的菜譜安排午餐,讓與(yu) 會(hui) 者享受來自大山裏的佳肴。

  今後,我們(men) 會(hui) 把總書(shu) 記的囑托牢牢記在心裏,讓每個(ge) 山裏娃娃都有出彩的未來。

  3.支教滇西邊陲,夢想花開

  講述人:西安交通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倪 蒙

  雲(yun) 南施甸縣,位於(yu) 滇西邊陲,怒江東(dong) 岸。我在電影《楊善洲》中第一次了解這裏,並對這片土地產(chan) 生了無盡的向往。進入西安交通大學讀書(shu) 後,我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得知施甸正是學校的定點幫扶單位,便義(yi) 無反顧地來到了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支教。

  2019年8月,我與(yu) 五位“戰友”在昆明結束培訓後,坐著大巴車行進了近10個(ge) 小時,終於(yu) 到了施甸。路上,望著連綿的群山、翠色的茂林,我興(xing) 奮極了。

  可一到學校,發現學生多是鄉(xiang) 村孩子,既不好好聽課,也不主動回答問題,課後作業(ye) 也草草應付。

  怎麽(me) 改變呢?我決(jue) 定從(cong) 家訪入手。很多個(ge) 周末,我爬山坡、走平地,漸漸走遍了所有學生的家。有一次,我爬了一個(ge) 半小時山路才到一位女生家裏。她很懂事,正忙著拌豬食,幫奶奶做家務。那天,我跟他們(men) 聊了很多,女生也把家裏的難處、學習(xi) 的困惑告訴了我。後來,我在教學中更加注重針對性,這位女生也活躍了很多。

  我還走遍了全縣13個(ge) 鄉(xiang) 鎮,開展思想政治教師培訓活動。有時遇到下雨天,路上泥濘,為(wei) 了到達上課點,隻能繞道隔壁縣城。

  一邊教學,一邊思考。我漸漸認識到,山鄉(xiang) 教育之所以發展慢,缺少的並不僅(jin) 僅(jin) 是師資、硬件設施。真正缺的,是師生、家長骨子裏那種“我能行”的信心。

  於(yu) 是,我們(men) “對症下藥”:在西安交通大學團委和當地支持下,舉(ju) 辦“傳(chuan) 遞書(shu) 香,圓夢大學”活動,為(wei) 25個(ge) 班級募捐684冊(ce) 圖書(shu) ;給支教班級的每個(ge) 孩子聯係一位大學生“筆友”,讓孩子在與(yu) “大哥哥、大姐姐”的交流中打開視野、燃起希望;組織勵誌分享會(hui) ,給學生們(men) 講“西遷精神”;利用課前3分鍾,讓學生們(men) 站上講台,麵對全班同學“喊”出自己的理想……

  感動,無處不在。經常有學生在課後找到我,向我了解外麵的世界,講講自己的夢想;同學們(men) 越來越喜歡讀書(shu) ,即使是夜晚,也有人在學校路燈下津津有味地閱讀。

  分別的日子,還是到了。臨(lin) 別之際,我收到很多學生送的賀卡,上麵寫(xie) 滿心聲:“老師,你要在西安等著我,等我考上大學去找你。”“我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麵的世界,將來回報家鄉(xiang) 、回報社會(hui) 。”

  今年2月,一則喜訊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我所在的支教點搬進了新校址。據說,那裏的教學環境煥然一新,有了體(ti) 育場、閱覽室、實驗室,還來了不少新老師。孩子們(men) 該多開心啊。

  雲(yun) 貴萬(wan) 重山,山中春意來。山鄉(xiang) 教育就像一粒種子,在落地紮根、開枝散葉的過程中,孕育出一朵朵生機盎然的花兒(er) 。那,一定是夢想的樣子……

  4.白發童顏相映,成長如歌

  講述人:河北省滄州市海興(xing) 縣關(guan) 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hui) “五老”工作團

  我們(men) 退休了,可都不服老,總想著發揮餘(yu) 熱,為(wei) 家鄉(xiang) 多做些事。“雙減”之後,鄉(xiang) 村小學開始提供課後服務,縣關(guan) 工委也行動了起來——在全縣成立了40個(ge) “青少年工作室”,其中20個(ge) 在鄉(xiang) 鎮、農(nong) 村。每個(ge) 工作室就像跳動的火苗,點燃了農(nong) 村娃的夢想,點亮了鄉(xiang) 村素質教育的未來。

  為(wei) 了辦好工作室,我們(men) 走訪了全縣7個(ge) 鄉(xiang) 鎮場的12所中小學,向近百位家長了解情況。在農(nong) 村,美育、體(ti) 育等課程長期是“瘸腿”的,缺設備、缺老師,更缺觀念。青壯年幾乎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交給老人照看。“學好文化課就不錯了,要啥興(xing) 趣愛好”,成了常掛在老鄉(xiang) 嘴邊的一句話。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men) “五老”工作團的老幹部、老教師們(men) 十分活躍,聚在一起,思想一碰撞,就有了好主意:向政府申請資金,也向社會(hui) 各界籌集資金;把文化工作者調動起來;公共場館得利用好……很快,這些想法得到各界支持,一件件落地了。

  陳寶友是“五老”工作團的一員,也是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hui) 會(hui) 員,擅長泥塑。一坨膠泥,經他的手摔、揉、搓、捏,就能變戲法似的“變身”成各種物件。2021年8月,陳寶友泥塑青少年教育工作室成立了,泥塑課成了學生的新寵,“每次上完課,人手一個(ge) 泥娃娃”“從(cong) 周一盼到周五,就想來這上課”。除了言傳(chuan) 身教,他還安排了討論、互動環節。孩子們(men) 不僅(jin) 敢想了,還敢說了、敢做了。小小工作室,變身創意大舞台。

  小山鄉(xiang) 是一片紅色熱土,但由於(yu) 年代久遠,孩子們(men) 對家鄉(xiang) 曆史了解很少。小山鄉(xiang) 張皮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就請來抗戰老兵巴連甲,給學生們(men) 講抗戰英雄的故事。近40年來,巴連甲一直為(wei) 搜集抗戰、革命資料而奔走,牽頭成立了革命檔案室、烈士陵園、紅色紀念館。有一次課上,187名學生到現場聆聽抗戰故事,有的孩子聽得入神,眼裏噙滿了淚水。

  走進海興(xing) 博物館參觀;帶著孩子們(men) 練書(shu) 法;舉(ju) 辦歌詠比賽;學習(xi) 各種樂(le) 器;組織“少年法庭”……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們(men) 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培養(yang) 起樂(le) 觀自信的性格。

  桑榆非晚,為(wei) 霞滿天。一份關(guan) 心一份情,一顆種子一個(ge) 夢。希望咱農(nong) 村娃自小也擁有夢想,曆經努力後,最終春華秋實;也希望,當他們(men) 見識了更多風景,仍能牽掛家鄉(xiang) 、反哺家鄉(xiang) ,給家鄉(xiang) 一個(ge) 更美好的未來。

  項目團隊:

  本報記者 李曉、張國聖、張哲浩、周洪雙、耿建擴、陳元秋、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隆太良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