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正式上線數字藏品平台超50個 數字藏品為啥火了
數字藏品火起來(網上中國)
長信宮燈、榫卯微縮橋、木版畫、唐三彩……這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和技藝結晶,用戶如今隻要通過手機APP就可以把它們(men) 作為(wei) 數字藏品永久留藏下來。隨著區塊鏈、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技術發展,以數字藏品為(wei) 代表的數字文創新業(ye) 態在年輕人群體(ti) 中火起來。專(zhuan) 家表示,數字藏品目前仍處於(yu) 早期發展階段,麵臨(lin) 著技術、融合應用、產(chan) 業(ye) 生態、法律有待完善成熟等問題,應盡快製定相關(guan) 準入製度,尤其要防止交易炒作,加強規範管理,促進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
用戶收藏“有成就感”
“看我收藏的這盞長信宮燈,多漂亮!”打開一款手機APP,文博愛好者陳先生展示河北博物院發售的館藏珍品——長信宮燈的3D數字藏品。金色的宮女提燈形象空懸在手機屏幕上,用戶可以從(cong) 不同角度觀看。
這款APP裏還有幾個(ge) 線上展館,展示著陳先生收藏的其他數字藏品,如河南博物院發售的“婦好鴞尊”、國際奧委會(hui) 官方授權的“冰墩墩”數字盲盒等,用戶可在線上“雲(yun) 參觀”。陳先生說,購買(mai) 數字藏品已經成了日常習(xi) 慣,偶爾贈送親(qin) 友一個(ge) 藏品,他會(hui) 很有成就感,“而我買(mai) 這個(ge) 東(dong) 西,頂多就花了10來塊錢。”
啥是數字藏品?根據業(ye) 界定義(yi) ,它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mai) 、收藏和使用。簡單來說,數字藏品在區塊鏈上具有唯一的標識和所有權信息,相當於(yu) 在鏈上擁有一張虛擬“身份證”,圖片、音樂(le) 、視頻、藝術品等均可上鏈成為(wei) 數字藏品。
目前,數字藏品覆蓋領域包括文旅、體(ti) 育、藝術、文娛潮玩等。故宮、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機構先後推出館藏珍品的數字藏品服務。相關(guan) 數據顯示,全國被調查文物的數字化比例為(wei) 44.11%,其中珍貴文物藏品的數字化比例為(wei) 67.82%。
隨著北京冬奧會(hui) 等大型體(ti) 育賽事活動舉(ju) 辦,人們(men) 的運動熱情高漲,相關(guan) 體(ti) 育數字藏品也紛紛問世。如體(ti) 現中國古代體(ti) 育精神的《仕女蹴鞠圖》,首屆北京馬拉鬆紀念獎牌、紀念章,杭州亞(ya) 運會(hui) 吉祥物、杭州亞(ya) 運會(hui) 電競項目的“亞(ya) 運征途之匙”等。
年輕人熱捧是主因
市場對數字藏品業(ye) 態發展十分看好。有媒體(ti) 統計,中國目前正式上線的數字藏品平台超過50個(ge) ,騰訊等企業(ye) 相繼推出數字藏品發行平台。
數字藏品為(wei) 啥這麽(me) “火”?從(cong) 技術角度看,區塊鏈、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技術快速發展,為(wei) 包括文物在內(nei) 的文創新業(ye) 態奠定了技術基礎。
記者注意到,數字藏品平台大多數都標明了基於(yu) 區塊鏈技術,如騰訊的至信鏈、百度的超級鏈、京東(dong) 的智臻鏈等。相關(guan) 研究報告認為(wei) ,以區塊鏈為(wei) 核心的數字技術能夠規範數字內(nei) 容標準、明確數字內(nei) 容的權利歸屬、完善數字博物館建設,將成為(wei) 文博文物數字化的新一代基礎設施。
從(cong) 受眾(zhong) 角度看,數字藏品的出現,讓用戶特別是年輕一代能以便宜的價(jia) 格擁有和欣賞優(you) 秀的藝術作品,契合年輕人在數字空間的消費習(xi) 慣、社交需求與(yu) 價(jia) 值審美。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ye) 工作的李女士曾購買(mai) “敦煌飛天”等數字藏品,“有一次朋友看到後很喜歡,就轉送給了她。”在李女士看來,收集數字藏品就像小時候集齊《水滸傳(chuan) 》卡片、56個(ge) 民族主題郵票一樣,朋友間因為(wei) 興(xing) 趣相同而經常相互展示、轉贈,不過以前收集的是實物,現在變成了數字產(chan) 品。
專(zhuan) 家認為(wei) ,作為(wei) 一種文創新形態,數字藏品把文物背後的曆史文化以更年輕化的體(ti) 驗方式傳(chuan) 遞出來,有利於(yu) 推動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記者了解到,相關(guan) 企業(ye) 密集上線數字藏品平台和藏品,主要是看中數字藏品和區塊鏈技術在版權保護、數字藝術收藏等領域的廣闊市場前景。其次,被視為(wei) “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指出生於(yu) 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充分接納數字藝術,企業(ye) 布局數字藏品有助於(yu) 獲得“Z世代”的關(guan) 注和流量。
加強管理,防止炒作
中央財經大學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chan) 》這樣總結中國數字藏品的意義(yi) :一是合規可控,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二是企業(ye) 有充分的自主研發技術保障,相關(guan) 區塊鏈授權發明專(zhuan) 利排名世界前列;三是用戶規模優(you) 勢;四是合作共贏,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變得更加高效;五是數字藏品能耗極低,低碳環保。
目前數字藏品發展正處於(yu) 起步階段,一些問題開始出現,如數字藏品權屬混亂(luan) 不清、數字藏品內(nei) 容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權益難保障、存在交易炒作風險等。
為(wei) 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一些互聯網企業(ye) 、平台近來主動加強監管,對炒作、二次售賣數字藏品的公眾(zhong) 號及小程序進行規範化整治。相關(guan) 企業(ye) 還通過建立行業(ye) 公約等形式,提醒用戶謹防欺詐風險,反對數字藏品炒作,抵製以數字藏品為(wei) 名而實為(wei) 虛擬貨幣相關(guan) 活動的違法違規行為(wei) 。
數字藏品的發展涉及創意、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科技創新、版權、數據等多方麵,需要找準目標和突破口。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完善數字藏品相關(guan) 的立法規製體(ti) 係,以明確其相關(guan) 業(ye) 務活動本質屬性;有關(guan) 部門製定數字藏品交易平台的準入製度、提高交易平台建設的行政審批門檻,並對交易平台的區塊鏈算法應用、交易產(chan) 生的數據進行監督管理,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數字藏品交易平台進行違規、違法操作,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中國美術館黨(dang) 委書(shu) 記燕東(dong) 升認為(wei) ,應厘清政府、文化單位、企業(ye) 、公眾(zhong) 在數字藏品發展過程中的各自關(guan) 係、利益訴求,解決(jue) 好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問題,促進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
彭訓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