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電信詐騙類型已超50種 這種詐騙方式占六成
中新財經4月14日電 (吳濤 邵婉雲(yun) )“電信詐騙類型現在已經超過50種”“一年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9.4萬(wan) 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3.4萬(wan) 名”“清理高危電話卡7769萬(wan) 張”。
14日,在國新辦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公安部等部門公布了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進展情況。
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連續9個(ge) 月同比下降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近年來持續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製,去年6月至今實現立案數連續9個(ge) 月同比下降。
一年來,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9.4萬(wan) 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3.4萬(wan) 名,同比分別上升28.5%和76.6%,打擊戰果創曆史新高。
公安部會(hui) 同國家移民局組織開展“斷流”專(zhuan) 案行動,打掉非法出境團夥(huo) 1.2萬(wan) 個(ge) ,抓獲偷渡犯罪嫌疑人5.1萬(wan) 名。會(hui) 同最高法、最高檢、工信部、人民銀行和三大運營商持續推進“斷卡”行動,打掉“兩(liang) 卡”違法犯罪團夥(huo) 4.2萬(wan) 個(ge) ,查處犯罪嫌疑人44萬(wan) 名,懲戒失信人員20萬(wan) 名,懲處營業(ye) 網點、機構4.1萬(wan) 個(ge) 。
工信部組織三大運營商升級啟動“斷卡行動2.0”,先後清理高危電話卡7769萬(wan) 張、行業(ye) 卡1931萬(wan) 張。人民銀行深入開展“資金鏈”治理工作,拒絕可疑交易1.3億(yi) 筆。
利用虛假APP實施詐騙已占全部發案的60%
據發布會(hui) 信息,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為(wei) 主流犯罪。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電信網絡詐騙發案也呈迅猛增長態勢。
詐騙手法加速迭代變化。公安機關(guan) 發現的詐騙類型現在已經超過50種,其中網絡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是5種主要的詐騙類型。
去年以來,先通過刷單返利騙取群眾(zhong) 信任,後引流至虛假投資平台實施詐騙的案件高發多發,發案和損失均在30%以上,被騙百萬(wan) 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時有發生。
從(cong) 通訊網絡通道看,利用虛假APP實施詐騙已占全部發案的60%,開始大量利用秒撥、VPN、雲(yun) 語音呼叫以及國外運營商的電話卡、短信平台、通訊線路實施詐騙。
從(cong) 資金通道看,傳(chuan) 統的三方支付、對公賬戶洗錢占比已減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數字貨幣洗錢,尤其是利用USDT(泰達幣)危害最為(wei) 嚴(yan) 重。
跨國有組織特征日趨明顯。集團頭目和骨幹往往躲在境外,打著高薪招聘的幌子,誘騙招募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赴境外從(cong) 事詐騙活動,目前在柬埔寨、菲律賓、阿聯酋、土耳其、緬北等國家和地區,仍有大量犯罪團夥(huo) 向我公民實施詐騙活動。
一年共緊急止付群眾(zhong) 被騙款3291億(yi) 元
2021年,共緊急止付群眾(zhong) 被騙款3291億(yi) 元,正在打款的150萬(wan) 名受害群眾(zhong) 免於(yu) 被騙。
針對這一塊工作,建立涉詐銀行賬戶風險監測攔截機製。公安部、人民銀行指導各銀行金融機構,建立大數據風控模型,對涉電信網絡詐騙的風險賬戶,實時開展資金攔截,累計攔截102萬(wan) 個(ge) 資金賬戶148億(yi) 元。
不過,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詐騙分子利用三方四方支付、跑分平台、數字貨幣、貿易對衝(chong) 等多種方式,不斷改變轉賬洗錢手法,轉賬速度快、隱蔽性強,給公安機關(guan) 追繳贓款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此外,資金返還的法律依據有待進一步健全,返還流程還需進一步完善,此項工作還麵臨(lin) 諸多挑戰。
2022年組織開展APP安全專(zhuan) 項治理
有觀點認為(wei) ,個(ge) 人信息泄露通常是被電信網絡詐騙的開始。這一塊如何監管?
2021年全年組織對208萬(wan) 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通報違規1549款,下架514款,有力整治違法違規行為(wei) 。
2022年將加快出台《工信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ge) 人信息保護管理規定》,研究製定APP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車聯網、人工智能等重要領域數據安全標準,強化個(ge) 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監管。
2022年繼續開展專(zhuan) 項治理。針對涉詐、涉賭、涉網絡黑灰產(chan) 以及疑似惡意程序等不良APP,組織開展APP安全專(zhuan) 項治理。建立不良APP安全監測處置技術能力,形成“主動發現、風險預警、依法處置、監管追責”的全流程閉環治理體(ti) 係。
對應用商店、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終端企業(ye) 、重點互聯網企業(ye) 等實現監管全覆蓋,打造更為(wei) 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