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合力”守“水塔”,生態護長流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丨青海:“合力”守“水塔”,生態護長流
新華社西寧4月14日電 題:青海:“合力”守“水塔”,生態護長流
新華社記者呂雪莉
三江源,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每年向中下遊輸送600多億(yi) 立方米清潔水,有“中華水塔”之稱。
在上世紀末,因氣候暖幹化和不合理人為(wei) 活動,三江源的生態一度退化惡化,河流頻頻斷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動物銳減……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的重點改革任務。作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全麵啟動。
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ti) 製機製,是國家賦予三江源國家公園五大試點任務之一,也是最大難點。
青海省在試點中,將過去分散在林業(ye) 、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農(nong) 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建立了以管理局為(wei) 龍頭、管委會(hui) 為(wei) 支撐、保護站為(wei) 基地、輻射到村的新型生態保護管理體(ti) 製。同時,建立園地協同運行機製,推動園地間形成共建合力。
“國家公園和地方政府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家公園建設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說,過去一直是“林”管林,“草”管草,“水”管水,整合後,彌補了監管不到位的短板,實現了係統管護。
近年來,“7·26”非法捕殺藏野驢案、“8·23”非法采金案等大案要案得以接連破獲,都是生態管護員在巡護中發現的線索。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保護站站長韓常鵬表示,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記者了解,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全麵啟動以來,取得多項國內(nei) 第一:第一個(ge) 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自然資源本底報告,第一個(ge) 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頒布施行第一個(ge) 由地方立法製定的國家公園條例……
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同時,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men) 吃上了生態飯。
“這些年,湖麵越來越大了,再也不用趕著牛羊去別處放牧了。”44歲的尼瑪紮西家住紮陵湖北岸,是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卓讓村的牧民。多年前,因黃河斷流牛羊吃不上水,他們(men) 家曾不得不遠走他鄉(xiang) 。而今,他成為(wei) 一名生態管護員,一邊放牧,一邊巡護湖泊和草場。
“像尼瑪紮西這樣的生態管護員,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有兩(liang) 萬(wan) 多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介紹,在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最大的亮點。
青海省財政每年拿出3.7億(yi) 元資金,落實“一戶一崗”政策,園區內(nei) 每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21600元,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yu) 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保護生態和民生改善實現“雙贏”。
這些年,青海省抓住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的窗口期,實施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補播、封沙育草、濕地保護等工程,實現增草、增綠、增水;園區內(nei) 48宗礦業(ye) 權全部退出,實施生態修複,撫平生態瘡疤……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三江源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千湖重現,生態全麵好轉。
據2021年8月發布的《2020年青海省水資源公報》,近年來,青海三江源向下遊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yi) 立方米,2020年度輸送水量為(wei) 954.98億(yi) 立方米。
2021年初,在全國10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驗收評估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名列首位。
勇擔“國家使命”,肩負“源頭責任”,三江源國家公園進行的一係列原創性改革和探索,為(wei) 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國家公園管理體(ti) 製已經有了良好開端,但仍需要在摸索中不斷完善,“這項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