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靜下來 “白衣戰士”生死救援忙不停
(上海戰疫錄)上海:城市靜下來 “白衣戰士”生死救援忙不停
中新網上海4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疫情防控下的上海,沒有了以往的車水馬龍與(yu) 喧囂,人們(men) 為(wei) 早日控製疫情默默地努力。在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同時,醫務人員搶救危急重症患者的節奏從(cong) 未放緩。
記者19日獲悉,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所在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門診負壓手術室、醫院手術中心內(nei) ,3台神經外科手術幾乎同時開展。腦血管,腦腫瘤,創傷(shang) 重症三組專(zhuan) 家“全副武裝”,在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的配合下,為(wei) 從(cong) 封控區轉運來的24歲小夥(huo) 子,72歲老人和35歲快遞公司員工緊急開展手術。三台手術均順利結束,三位患者平安返回病房。
華山醫院抗冠秘書(shu) 處負責人、醫務處處長王惠英當日告訴記者,18日淩晨,接到電話,16日因左顳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被收治入院的24歲年輕人小韋病情加重,情況危急。18日淩晨4點半,35歲的浦東(dong) 快遞公司員工劉師傅被120救護車送到該院急診,檢查顯示,其右側(ce) 小腦4-5厘米巨大占位,伴腦積水。同期,72歲獨居孤殘老人靳先生病情加重,麵臨(lin) 腦疝風險。三位患者,每人都需要手術。各科室專(zhuan) 家緊急磋商,確定了具體(ti) 方案。三位患者都來自封控區,且都是急診緊急入院,無法完全排除風險,轉運、醫護、消殺團隊均著“大白”上陣。
手術從(cong) 18日下午一點開始,曆時約3個(ge) 小時後,小韋轉危為(wei) 安,有望徹底康複;靳先生是獨居的孤殘老人,醫生與(yu) 老人的5位親(qin) 戚“雲(yun) 端”談話後,手術順利開展。老先生的偏癱等均明顯緩解,語言功能也明顯提升。一個(ge) 半小時消殺後,負壓手術室再次啟用。35歲的劉師傅被轉運至手術室,一個(ge) 小時後,醫生把其從(cong) 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華山醫院總院手術室科護士長李根娣對記者介紹,封控期間,醫院手術室其實經常上演這樣的“生死救援”。當天,除了這三例神經外科急診室手術,另有神經外科平診手術、腎病科手術同時開展。上海封控以來,普外科,手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胰腺外科等學科專(zhuan) 家也常奮戰在手術室,開展各種手術。
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記者了解到,一位脾髒破裂、處於(yu) 失血性休克狀態的快遞小哥被緊急送到該院。原來,這位快遞員當天是在為(wei) 封控小區運送生活必需物資,且已經連續奮戰超過12小時。疲勞奔忙的小哥在雨中騎行時不慎滑倒,摔在路邊台階上,導致腹部外傷(shang) ,脾破裂,腹腔內(nei) 大出血。可是,急需手術的小哥核酸報告未出,該院普外科主任龔偉(wei) 和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雪峰果斷決(jue) 定啟動應急預案。戴著N95口罩、護目鏡,穿著密閉的防護服等防護裝備,普外科的醫生們(men) 為(wei) 小哥實施了一係列救治措施。很快,快遞小哥的血壓就穩住了。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對於(yu) 腫瘤患者、孕產(chan) 婦等特殊群體(ti) 的救治,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下簡稱“一婦嬰”)從(cong) 未按下“暫停鍵”。自3月初本輪疫情發生至今,在嚴(yan) 密的分層分類管理、保障疫情防控安全之下,一婦嬰婦科腫瘤科已經不間斷地完成惡性腫瘤手術60台,婦科門診及互聯網醫院門診量達到兩(liang) 萬(wan) 人次。
據悉,該院醫護在嚴(yan) 密防疫預案下,精心組織多學科團隊會(hui) 診,剛剛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難度複發性子宮平滑肌肉瘤手術。這是一台“雙重拆彈”的四級手術。手術主刀醫生、一婦嬰院長王育介紹,此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其盆腔腫瘤直徑已達20公分,同時還有一個(ge) 直徑16厘米的上腹部腫瘤病灶,如延誤了救治,後果無法想像。
患者曉晨(化名)9個(ge) 月前切除了子宮及雙側(ce) 卵巢輸卵管。今年3月又出現了腹脹感,胃口也很差。受到疫情封控影響,她到本月初才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罹患子宮平滑肌肉瘤。這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惡性程度較高、術後極易複發、腫瘤生長速度快,如不及時治療病情會(hui) 迅速惡化,患者將失去後續治療的機會(hui) 。
曉晨一入院,一婦嬰就啟動婦科疑難腫瘤多學科會(hui) 診流程,專(zhuan) 家們(men) 紛紛為(wei) 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保障。長達6個(ge) 小時的手術充滿著挑戰,憑借豐(feng) 富經驗,王育迅速完整地切除了盆腔巨大的腫瘤和左側(ce) 上腹的大病灶。王育說,由於(yu) 腫瘤體(ti) 積巨大,血供豐(feng) 富,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致命的大出血。據悉,目前,曉晨正慢慢康複,各項指標良好。
自上海實行防疫網格化管理以來,封控區的血透患者的血透治療,成了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記者當日獲悉,家住青村的黃阿姨智力障礙,且無兒(er) 無女、老伴殘疾,因封控4天沒做血透了。奉賢區中心醫院護士陳丹英撥通了老人家的電話,提前了解到患者相關(guan) 情況。當老人被120急救車到醫院時。血透室醫生、護士早早穿好防護服等在了應急血透室。
據悉,奉賢區中心醫院作為(wei) 區域醫療中心承擔了全區封控血透患者血透任務:守住282名患者的生命線。根據奉賢區衛健委的要求,該院需接收71名中醫院常規血透患者;接收全市所有住在奉賢,但因交通或者醫院閉環管理封控無法過江去市區血透的患者;接收所有封控區患有乙肝、丙肝等的血透患者;接收所有密接、次密接的血透患者。腎髒風濕科主任王秦說:“不管發生什麽(me) 情況,血液透析都不能停下來,即便是疫情防控期間,也要攻克難關(guan) ,守住患者的生命線。”醫院將全院有血透證書(shu) 和血透經驗的人力全部調配到血透室,相關(guan) 科室要求全科人員接受閉環管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