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航天築夢蒼穹

發布時間:2022-04-25 10:38: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航天築夢蒼穹

  這是天地間的壯美一幕。大漠戈壁,茫茫黃沙,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san) 宛如盛開的花朵,牽著返回艙緩慢降落,穩穩落在預定區域。4月16日,“太空出差”6個(ge) 月之久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回到了地球家園,空間站階段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完成,正式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

  在第七個(ge) “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載人航天的重大進展振奮人心。過去的一年裏,中國航天砥礪奮進,勇攀高峰,逐夢太空的腳步行穩致遠。2021年我國共實施55次發射任務,發射次數位居世界首位;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為(wei) 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捷報頻傳(chuan) ;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商業(ye) 航天取得新進展,中國航天正不斷書(shu) 寫(xie) 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航天重大工程成就斐然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2021年11月7日,闊別天河13年後,翟誌剛的聲音再度由太空傳(chuan) 回地麵。“我一會(hui) 兒(er) 出艙,感覺良好!”王亞(ya) 平說。身著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成功出艙的她,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葉光富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也因此被稱作“感覺良好”乘組。

  航天員漫步太空的自信從(cong) 容,映射出中國航天在自主創新牽引下的跨越式發展。2021年,中國航天一次次飛天逐夢,一次次將夢想變為(wei) 現實,創造了一個(ge) 個(ge) 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祝融”探火,在遙遠的火星留下了屬於(yu) 中國的印跡;“羲和”逐日,實現了中國太陽探測零的突破;“天和”遨遊星辰,把家園拓展至浩瀚星空……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深空探測能力顯著提升。從(cong) 地月係到行星際,我國邁出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飛越4億(yi) 多公裏的深空,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wei) 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5月15日,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記。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開始巡視探測,100天行駛距離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又一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進展,彰顯出中國航天的創新自信。

  中國空間站完成階段性目標,載人航天實現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麵實施階段。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自主快速交會(hui) 對接於(yu) 天和核心艙。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為(wei) 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並與(yu) 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ti) 交會(hui) 對接。10月16日,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wei) 中國空間站第二批“訪客”。多次出艙、太空授課、在軌實驗……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讓人印象深刻。

  月球探測任務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軌道器與(yu) 月球車任務刷新紀錄。2021年3月,嫦娥五號軌道器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進入日地L1點探測軌道的航天器,開展拓展任務。嫦娥四號著陸3周年之際,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裏程突破1000米。與(yu) 此同時,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工作不斷推進,中國科學院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月球直至19.6億(yi) 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填補了人類對月球晚期演化曆史認知的空白。

  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進入空間能力顯著增強

  2021年12月30日0時4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九號送入預定軌道,為(wei) 中國航天2021年發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達55次。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的背後,不僅(jin) 是數量的變化,更是發射能力的提升,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的集中體(ti) 現。

  突破400次!2021年12月10日,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wei) 400,成為(wei) 中國航天發展曆程中的又一裏程碑。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2021年,我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新型運載火箭投入使用,進入空間能力日益增強。中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實施首次應用性飛行,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長征係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發動機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取得突破,為(wei) 後續運載能力再次跨越發展奠定基礎。此外,快舟係列火箭和民營航天企業(ye) 研製的火箭也精彩亮相,中國航天運載火箭的隊伍更加壯大和充實。

  超過500顆!2021年,中國航天應用服務繼續取得重要進展,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超過500顆。天通一號03星、天鏈一號05星、風雲(yun) 三號E星、海洋二號D星……一顆顆衛星成功發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仰望星空,以中星、亞(ya) 太、天通等係列衛星為(wei) 代表的通信廣播衛星體(ti) 係,以風雲(yun) 、資源、海洋、環境減災、高分、天繪等係列衛星為(wei) 代表的遙感衛星體(ti) 係,以及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等共同構成較為(wei) 完善的衛星應用體(ti) 係,有力支撐了各行業(ye) 、各區域的綜合應用。以高分專(zhuan) 項為(wei) 例,高分遙感數據廣泛應用於(yu) 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農(nong) 業(ye) 發展、林草監測、防災減災、氣象預報等領域。航天科技惠及民生,帶來顯著的社會(hui) 和經濟效益。

  商業(ye) 航天發展穩步推進。商業(ye) 航天已經成為(wei) 中國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相繼出台政策意見,推動商業(ye) 航天從(cong) 研製到發射、運營、應用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推動技術創新,賦能經濟發展。2021年,全國商業(ye) 航天有關(guan) 企業(ye) 超過160家,商業(ye) 衛星製造領域高速發展,參與(yu) 機構不斷增加,商業(ye) 發射服務領域取得新成績。民營航天企業(ye) 在政策引導下,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繼續快速發展。

  實施新的重大工程,航天強國建設全麵開啟新征程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jian) 表示,2022年,中國航天藍圖已經繪就,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製;深空探測國家實驗室等係列建設任務啟動論證;全年計劃安排發射任務60餘(yu) 次……中國航天強國建設全麵開啟新征程。

  “2022年是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全年載人航天工程計劃實施6次發射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建造中國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重要標誌。

  據介紹,今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以天和核心艙為(wei) 控製中心,問天、夢天實驗艙為(wei) 主要實驗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全麵建成。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和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將分別完成在軌駐留6個(ge) 月的任務。值得期待的是,兩(liang) 個(ge) 乘組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將創造共同駐留空間站的新紀錄。

  錨定航天強國建設目標,我國正式啟動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一步一個(ge) 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未來五年,我國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與(yu) 相關(guan) 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行星探測工程方麵,我國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開展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開展火星采樣返回、木星係探測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論證太陽係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

  此外,我國還將推進重型運載火箭研製,研製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建設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體(ti) 係,培育太陽係邊際探測等重點項目,持續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健全空間環境治理體(ti) 係能力。

  張克儉(jian) 表示,今年航天日以“航天點亮夢想”為(wei) 主題,就是要弘揚航天精神、傳(chuan) 播航天知識,激勵航天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接力航天強國建設。同時也激發全社會(hui) 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yu) 創新的理想信念,用航天夢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