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向世界展現中國智慧,冬奧場館賽後利用大有可為

發布時間:2022-04-26 14:07:00來源: 人民日報

  冬奧場館賽後利用大有可為(wei) (體(ti) 壇觀瀾)

  因地製宜,各具特色,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向世界展現著中國智慧。每一份積極探索,都將寫(xie) 下獨特的“中國方案”

  北京冬奧會(hui) 冰壺比賽場地“冰立方”目前正在向公眾(zhong) 開放。與(yu) 賽時相同的燈光、屏幕等冬奧景觀重新“上陣”,讓參觀者仿佛一下“穿越”回冬奧比賽現場,媒體(ti) 看台、混采區、運動員更衣室及頒獎點位等冬奧設施將冬奧的氛圍拉滿。

  作為(wei) 奧運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向大眾(zhong) 開放,由全民共享,努力開掘著賽後利用的新價(jia) 值。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暖心邀請建設者代表及家屬“回家看看”,分享冬奧榮光的同時,也“試水”進一步對公眾(zhong) 開放;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將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冬奧村“打包規劃”,讓遊客近距離感受賽時氛圍;五棵鬆體(ti) 育中心則依托現有設施,開展冰上運動,同時引入文化、餐飲、娛樂(le) 等多種業(ye) 態,進一步打造體(ti) 育和休閑娛樂(le) 綜合體(ti) ……

  因地製宜,各具特色,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向世界展現著中國智慧。事實上,奧運場館的賽後開發利用,是曆屆奧運會(hui) 舉(ju) 辦城市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作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雙奧之城”,北京自2008年奧運會(hui) 後,就在積極探索場館的賽後轉型,不斷為(wei) 發展破題。部分場館建立了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推動了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運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積累了經驗。

  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則始終堅持“反複利用、綜合利用、長久利用”原則,從(cong) 規劃建設階段就為(wei) 賽後運營“埋下了伏筆”。一批北京2008年奧運會(hui) 場館經過升級改造,被賦予新活力。首都體(ti) 育館、“冰立方”、五棵鬆體(ti) 育中心等均新增或優(you) 化了製冰設施,兼具冬、夏季項目雙向轉換功能,大大提升了場館使用率。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則采用低碳環保的新型二氧化碳製冰技術,以綠色、創新為(wei) 底色。

  冬奧會(hui) 帶來冰雪熱,為(wei) 場館的賽後利用提供了機遇。不過,場館的利用模式不能一概而論。一些相對小眾(zhong) 的項目專(zhuan) 業(ye) 性強,不適合向大眾(zhong) 推廣,場館運營更適合走專(zhuan) 業(ye) 路線——引入國內(nei) 國際賽事以及滿足運動員日常訓練需求,讓場館、設施得到高效利用。而對於(yu) 適合向公眾(zhong) 敞開大門的冬奧場館,則應積極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將舉(ju) 辦大賽與(yu) 全民健身有機結合,為(wei) 更多人參與(yu) 冰雪運動提供條件,助力城市體(ti) 育新浪潮,探索發展的新空間。

  如何進一步開掘奧運遺產(chan) 價(jia) 值,讓冬奧場館在賽後持續綻放光彩?挑戰與(yu) 機遇並存。每一份積極探索,都將寫(xie) 下獨特的“中國方案”。

  季 芳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