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這十年:看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生態文明建設這十年:
看美麗(li) 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水杉、杜仲樹、珙桐、春蘭(lan) 、墨蘭(lan) ……2022年4月18日,我國首個(ge) 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這些珍稀的重點保護植物紛紛入駐,將得到更為(wei) 妥善的保護。這一舉(ju) 措標誌著我國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進入新階段,代表了國家植物遷地保護的最高水平。
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鮮活側(ce) 影。
這個(ge) 十年,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發生曆史性、全局性變化,全黨(dang) 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一幅天更藍、水更清、萬(wan) 物更加生意盎然的美麗(li) 中國畫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鋪展。
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you) 良斷麵比例提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ge) 百分點。
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為(wei) 87.5%,比2015年上升6.3個(ge) 百分點。
2012年以來,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ge) 百分點,達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chu) 量淨增13.75億(yi) 噸,達92億(yi) 噸。
1 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ti) 布局
一場春雨過後,北京碧空如洗。市民陳友元來到小區花園,享受著雨後的清新空氣,他感歎:“誰能想到,短短幾年,霧霾天漸漸消失了,家裏的空氣淨化器快成了擺設。”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這些細微變化的背後,彰顯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時間回到2012年。黨(dang) 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首次把“美麗(li) 中國”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wei) 目標。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dang) 。
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章程(修正案)》,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生態文明正式寫(xie) 入憲法,實現了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為(wei) 什麽(me)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me) 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從(cong) 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上述重大問題給予深刻回答。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助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塊塊生態短板不斷補齊:
——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汙染天氣應對,中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個(ge) 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
——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持續推進,河湖長製全國推行。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you) 良斷麵比例提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ge) 百分點。
——全國動員、全民參與(yu) ,持續推進國土綠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ge) 百分點,達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chu) 量淨增13.75億(yi) 噸,達92億(yi) 噸;森林麵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中國成為(wei) 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曆史性重大成就,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厚植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
2 體(ti) 製改革“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河北承德興(xing) 隆縣一些礦產(chan) 企業(ye) 無證采礦問題突出,江蘇鎮江列入清理整治清單的部分項目整治不到位,西藏昌都水泥項目生態破壞問題突出……不久前,正在進行中的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向社會(hui) 公開通報了以上典型案例。
近年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掀起的“綠色風暴”席卷全國,被稱為(wei) 我國全麵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的一項標誌性大動作。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ti) 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製度體(ti) 係。同年9月,《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出台,健全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jia) 考核和責任追究製度等“四梁八柱”,構建起一幅明確的改革“施工圖”。
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辦法頒布,生態責任成為(wei) 政績考核的必考題;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著力破解“公地悲劇”問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重要生態空間進行嚴(yan) 格保護……
“史上最嚴(yan) ”環保法實施,增加按日連續計罰等執法手段;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製定土壤汙染防治法、噪聲汙染防治法……
實行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成為(wei) 遏製環境違法行為(wei) 的有力武器。
4月12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正式宣布:監測顯示,海南長臂猿D群又有1隻嬰猿出生。至此,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已恢複至5群36隻。“連續3年每年都有嬰猿出生,說明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成效初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說。
這樣的喜訊正越來越多。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上,我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向著建立係統的國家公園體(ti) 係邁出堅實步伐。
如今,放眼神州,大熊貓野外種群增至1800多隻,亞(ya) 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隻左右,藏羚羊野外種群由20世紀90年代末的6萬(wan) ~7萬(wan) 隻恢複到30萬(wan) 隻,黑臉琵鷺由21世紀初的1000餘(yu) 隻增加到4000餘(yu) 隻,已在野外滅絕的普氏野馬、麋鹿重新建立起了野外種群。
綠水青山,一片盎然。
3 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chan) 生活
2021年5月,我國首批林業(ye) 碳票正式出爐,福建省將樂(le) 縣常口村的3197畝(mu) 生態公益林被折算成碳減排量12723噸,賣出14萬(wan) 多元。“以前靠砍樹賺錢,現在保護好森林,空氣也能變成‘真金白銀’。”常口聯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林順說。不僅(jin) 如此,常口村還建起漂流景區、辦起研學基地,生態旅遊紅火,遊客接踵而來,曾經貧窮的“三無村”,如今“生態飯碗”端得穩穩當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指引中國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提升效率,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後產(chan) 能,加強散煤治理,推進重點行業(ye) 節能減排。至2019年年底,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
——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yi) 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4%,較2012年增長14.6個(ge) 百分點。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有力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創新手段,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第一個(ge) 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ye) 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yi) 噸,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均超過350萬(wan) 輛,同比增長1.6倍。少用一次性餐具,多一次公共交通出行,力行“光盤行動”,堅持垃圾分類……更綠色、更低碳,已成為(wei) 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目前,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達230餘(yu) 萬(wan) 公頃,較2012年前增加近50%,擁有城市公園約1.8萬(wan) 個(ge) ;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以上,農(nong) 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超過90%……無論城市鄉(xiang) 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帶來更多幸福感。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也是深度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中國已逐步成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正如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所評價(jia) ,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對全球有引領作用,是國際社會(hui) 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重要推動力。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正從(cong) 藍圖變為(wei) 現實。
(記者 楊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