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藝展現時代魅力:漆韻蒼古氣象新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並重、古老與(yu) 現代交織,楚式漆藝展現時代魅力——
漆韻蒼古氣象新(護文化遺產(chan) 彰時代新義(yi) )
核心閱讀
傳(chuan) 承千載的楚式漆藝,承載著厚重的楚文化,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湖北荊州市為(wei) 更好地保護和傳(chuan) 承楚式漆藝,探索了一係列創新實踐:以現代學徒製培育巧匠,開發集文旅、研學、傳(chuan) 習(xi) 於(yu) 一體(ti) 的漆藝新業(ye) 態,建立漆器生產(chan) 加工產(chan) 業(ye) 鏈……古老的楚式漆藝,在保護傳(chuan) 承中綻放光彩。
入夏後的湖北,潮濕悶熱,正是這種氣候環境,孕育出最適宜製作漆器的原材料——天然生漆。數千年來,楚人從(cong) 漆樹上采漆,以木胎製器,反複髹塗,精心描繪,形成了獨特的楚式漆藝。“髹”是用漆塗物,“髹飾”意為(wei) 以漆飾物。2011年,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件件精致的木漆器,承載著厚重的楚文化。“在荊州博物館的展陳藏品中,春秋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木器最多也最精美,最受遊客喜愛。”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楚漆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其誇張奇異的造型、多彩靈動的圖飾風格、極其豐(feng) 富的想象力,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主義(yi) 色彩。
活態 搭建生產(chan) 性保護平台,培養(yang) 後繼人才
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周晶介紹,傳(chuan) 統的楚式漆器多為(wei) 家族作坊式生產(chan) ,生產(chan) 力低,市場開發及創新觀念不足,技藝傳(chuan) 承後繼乏人。為(wei) 破解傳(chuan) 承難題,2012年11月,荊州市文化局、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批準成立了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技能傳(chuan) 承院(以下簡稱非遺傳(chuan) 承院),設立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教學和生產(chan) 工作坊,覆蓋包括楚式漆藝在內(nei) 的18項國家級和12項省級非遺項目。
在這裏,人們(men) 既能觀賞精美的漆器,還能體(ti) 驗製作過程。非遺傳(chuan) 承院董事長許小蘭(lan) 介紹,該院集合了荊州大部分非遺傳(chuan) 統手工技藝項目,建設了非遺展館、大師工坊、非遺體(ti) 驗館等,許多手藝人聚集於(yu) 此潛心創作,為(wei) 非遺項目展示和技藝傳(chuan) 承提供了“生產(chan) 性保護”平台。同時,依托長江藝術工程職業(ye) 學院,聘請非遺傳(chuan) 承人帶薪授徒,變傳(chuan) 統師徒製為(wei) 現代學徒製,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學藝。2013年,學院正式開設“民間傳(chuan) 統工藝專(zhuan) 業(ye) ”,專(zhuan) 門為(wei) 非遺項目和民間傳(chuan) 統工藝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才。
近年來,學院累計培養(yang) 學生近千名,自主創業(ye) 或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院合夥(huo) 人的學生近200名。學院2018級學生馬廣波是一名00後,專(zhuan) 修楚式漆藝,在2020年全國行業(ye) 職業(ye) 技能競賽中獲得工藝品製作(漆器)院校組一等獎。“我喜歡做手工,剛開始接觸漆藝的時候皮膚容易過敏,但在學習(xi) 中越來越熱愛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現在非常享受製作漆器的過程。”馬廣波說。
另一名00後學生周坤濤的漆器作品,在今年一項國際設計獎項評選中,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一開始接觸漆器隻是因為(wei) 好奇,漸漸被老師精湛的技藝震撼,自己的技能也有提升,現在很熱愛漆器專(zhuan) 業(ye) 。”周坤濤說。
精湛技藝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xi) 。“製作一件漆器要經過選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上漆、描金等近20道工序,圖案細膩處,需用針蘸上顏料後,細細刻畫。”年逾古稀的鄒德香是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也是學院漆藝專(zhuan) 業(ye) 的教師。
非遺傳(chuan) 承不僅(jin) 僅(jin) 是對傳(chuan) 統技藝的繼承,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賡續。“漆藝專(zhuan) 業(ye) 要學滿5年才能畢業(ye) ,像鄒德香這樣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每年會(hui) 給學生們(men) 上大約200個(ge) 學時的課。”許小蘭(lan) 介紹:“做漆藝有句俗語叫‘人磨漆,漆磨人’,想要有所造詣,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對技藝的執著和堅守。”
融入 研發文創產(chan) 品,兼具實用功能與(yu) 藝術價(jia) 值
2017年,荊州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設立,致力於(yu) 振興(xing) 以楚式漆藝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引入科技、設計和學術資源,研製生漆精加工技術,建立漆器胎體(ti) 製作工坊,設計研發綠色環保、走進現代生活的漆藝文創產(chan) 品。2019年,非遺傳(chuan) 承院和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開發出“荊作·楚生活”文創品牌。
“不僅(jin) 要修複文物,還要讓它們(men) 活起來,還原古人使用漆器的生活狀態,非遺傳(chuan) 承應該見人見物見生活。”許小蘭(lan) 指著一套描繪著楚紋樣的漆碗筷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式漆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品,我們(men) 的文創產(chan) 品既要有實用功能也要有藝術價(jia) 值。”
在非遺傳(chuan) 承院的古琴演奏廳裏,楚式斫琴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萬(wan) 翔演奏的一首《高山流水》,餘(yu) 音繞梁。楚式斫琴技藝是湖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古琴結合了楚式漆藝,更顯音色蒼古、髹漆絢麗(li) 。
圍繞“琴、食、茶、書(shu) ”4個(ge) 主題,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的駐站設計師、非遺傳(chuan) 承院師生和非遺傳(chuan) 承人一起,設計開發出一係列走進現代生活的天然漆製品和彰顯楚文化的文創衍生品。設計師采用木胎榫卯、彩繪、金銀平脫等典型楚式漆藝手法,製作出餐具、茶具、酒具和彩繪鋼筆、鎮尺、筆架等現代文房用品,以及色彩斑斕的飾品。
如今,非遺傳(chuan) 承院創建了相關(guan) 公司,與(yu) 北京、深圳的多家公司合作生產(chan) ,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拓寬了銷售平台。非遺傳(chuan) 承院每年生產(chan) 的漆藝古琴銷售額約2000萬(wan) 元,漆器和文創衍生品年銷售額近千萬(wan) 元,每年定製漆器的訂單金額近2000萬(wan) 元。
發展 融合文旅、研學、生產(chan)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夯實漆藝傳(chuan) 承發展的基礎,離不開文化與(yu) 科技交融的助力。非遺傳(chuan) 承院在湖北省圖書(shu) 館的支持下,成立了大漆文獻分館;與(yu) 荊州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開展漆器文物數據庫建設和文物修複人才培養(yang) 項目。以深厚的曆史文化資源為(wei) 基礎,“非遺+科技+設計+漆器製作+文旅產(chan) 業(ye) +大漆加工產(chan) 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模式正在探索形成。
從(cong) 2015年開始,非遺傳(chuan) 承院師生和非遺傳(chuan) 承人合作,開發出了一係列手工體(ti) 驗課、漆工藝課程體(ti) 驗活動等,為(wei) 非遺研學、休閑文旅提供了豐(feng) 富的體(ti) 驗內(nei) 容。每年來參加研學體(ti) 驗的學生和遊客達5萬(wan) 多人次,沉浸式感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韻味。
傳(chuan) 統漆藝的傳(chuan) 承和發展,也帶動了湖北漆樹種植、生漆加工產(chan) 業(ye) 的發展。2018年11月,荊州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在十堰竹溪縣掛牌設立了“荊州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漆樹種植示範基地”。2019年3月,工作站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dong) 縣啟動生漆材料與(yu) 色漆加工車間建設。2020年9月,非遺傳(chuan) 承院和工作站選派漆藝專(zhuan) 家和非遺傳(chuan) 承人,指導漆農(nong) 開展漆樹種植、生漆加工、學習(xi) 漆器生活用品製作技藝。2018年起,非遺傳(chuan) 承院為(wei) 巴東(dong) 縣和竹溪縣免費培訓漆農(nong) ,將生漆加工製成比賽用漆,幫助漆農(nong) 提高產(chan) 品質量和經濟收入。
許小蘭(lan) 介紹,2020年已開始動工建設的荊楚非遺工匠小鎮,將集非遺展示、傳(chuan) 習(xi) 研學和旅遊休閑於(yu) 一體(ti) ,擁有從(cong) 漆樹種植、生漆加工車間到漆器製作工坊的產(chan) 業(ye) 鏈。
“不久的將來,非遺工匠小鎮將聚集漆藝家、手藝人、設計師、楚文化愛好者、學生和遊客,成為(wei) 荊州楚式漆藝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平台和載體(ti) 。聚集起來的人氣,還可助力漆藝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許小蘭(lan) 說。
本報記者 李 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