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能憑“拉存款”入職嗎
郭子源
日前,一則銀行招聘信息引發了熱議。某地農(nong) 村商業(ye) 銀行明確要求,入圍者需在該行存入不低於(yu) 1000萬(wan) 元存款。細看公示,在入圍的5個(ge) 人當中,3個(ge) 人的筆試成績低於(yu) 60分,其餘(yu) 兩(liang) 個(ge) 人則剛過60分,但加權麵試成績後,這5個(ge) 人的成績均在70分上下。
“入職銀行需先拉到存款”折射出什麽(me) ?這是一場效率與(yu) 公平、資源與(yu) 專(zhuan) 業(ye) 、市場化與(yu) 合規性的博弈。一方麵,作為(wei) 市場化機構,商業(ye) 銀行向來十分重視存款營銷,隨著市場競爭(zheng) 日益激烈,“拉存款”更成了部分銀行考核的硬杠杠;但另一方麵,商業(ye) 銀行不同於(yu) 其他市場化機構,它是特許經營的、事關(guan) 經濟社會(hui) 公共利益的機構,必須保持穩健、合規經營,必須保障存款安全,必須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那麽(me) ,僅(jin) 憑所謂的“資源型人才”能夠做到這些嗎?
如果單從(cong) 市場營銷角度分析,商業(ye) 銀行重視存款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存款製約著貸款投放的空間和能力,存貸利差又關(guan) 係著銀行的經營利潤。若一家商業(ye) 銀行的存款來源不足、存款成本較高,其貸款投放能力也易不足、貸款定價(jia) 也易高企,這既不利於(yu) 銀行的自身經營,更不利於(yu) 服務實體(ti) 經濟。
基於(yu) 以上現實,一些非專(zhuan) 業(ye) 的、所謂的“資源型人才”便有空子可鑽,不少還得到了重用。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一是擠占了專(zhuan) 業(ye) 人才的發展空間;二是極易導致非專(zhuan) 業(ye) 人士亂(luan) 作為(wei) ,做業(ye) 務以“利益最大化”為(wei) 唯一標準,背離經濟金融規律,甚至鑽監管漏洞、隱匿不合法不合規的利益輸送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商業(ye) 銀行不同於(yu) 其他市場化機構,專(zhuan) 業(ye) 合規經營是生命線。穩健經營至關(guan) 重要,關(guan) 係著經濟社會(hui) 的公共利益,一旦發生風險,其外溢性極強,不僅(jin) 威脅存款安全,更易引發區域性風險。
要吸取非專(zhuan) 業(ye) 人士“亂(luan) 作為(wei) ”的教訓。此前,監管部門在處置多家高風險中小銀行時發現,它們(men) 不約而同存在以下通病:公司治理不健全、監督機製失效、風險控製等專(zhuan) 業(ye) 崗位形同虛設、非專(zhuan) 業(ye) 人士粗暴幹涉信貸業(ye) 務等。為(wei) 此,監管部門加強了對各銀行高管的任職資格審核,一度否決(jue) 了多家銀行的支行行長任職資格,否決(jue) 原因多為(wei) “經營管理能力不足,對曾任職機構的違法違規經營活動負有個(ge) 人責任或直接領導責任”。
如何才能保證專(zhuan) 業(ye) 人士“真履職”?關(guan) 鍵在於(yu) 健全銀行的公司治理機製,把權力關(guan) 進製度的籠子裏,確保人才錄取、業(ye) 務發展、風險控製等環節合法合規。其中,要確保“三會(hui) 一層”即股東(dong) 大會(hui) 、董事會(hui) 、監事會(hui) 和高級管理層,各司其職、有效製衡、協調運作,確保董事、監事忠實勤勉履職,進而確保商業(ye) 銀行時刻把合規經營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保障存款安全、維護經濟運行穩定、助力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