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字藏品受追捧,是“風口”還是“虛火”?

發布時間:2022-05-19 11:25:00來源: 光明日報

  數字藏品受追捧,是“風口”還是“虛火”

  編者按

  隻需十幾元或幾十元,就能擁有一個(ge) 標注唯一序號的數字藏品。價(jia) 格相對便宜,概念形式新穎,滿足年輕人消費習(xi) 慣、社交需求與(yu) 價(jia) 值審美,數字藏品開始從(cong) 小眾(zhong) 圈層走入大眾(zhong) 視野。數字藏品被熱捧的背後,這個(ge) 新興(xing) 業(ye) 態有哪些創新價(jia) 值值得關(guan) 注,又隱藏著哪些風險隱患,如何進一步加強引導和監管?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眼下,“收藏”這件事正在被互聯網改變。

  “第一批數字藏品剛上線就全部售罄!”4月16日晚,90後青年藝術家洪張博在社交媒體(ti) 賬號更新了一條消息,言語間滿是雀躍。就在當天下午,兩(liang) 件由他創作、共計發行60份的數字藏品正式上線。“1分鍾,全賣沒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巨大熱情!”

  在圈內(nei) 人看來,本碩均畢業(ye) 於(yu)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的洪張博,是一名典型的學院派青年藝術家。現在,他的作品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油畫外,還多了一種“看得見摸不著”的呈現形式——數字藏品。

  在洪張博的故事背後,反映了一個(ge) 新的趨勢:數字藏品正成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風靡全球,引得各路玩家紛紛入局。相關(guan)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共計發售數字藏品數量約456萬(wan) 份,總發行價(jia) 值約為(wei) 1.5億(yi) 元。據數據領域研究平台頭豹研究院測算,2026年我國數字藏品市場規模將達300億(yi) 元。

  數字藏品為(wei) 何走紅?它將對文化和消費領域產(chan) 生哪些影響?快速增長的背後,又暗藏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全新收藏體(ti) 驗,賦能文化消費

  早在2021年初,數字藝術家Beeple以拚貼的方式,將自己此前創作的數千幅畫作組成了一幅數字藝術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這件作品最終以6934萬(wan) 美元的價(jia) 格拍出。這也是佳士得拍賣行首件以NFT形式拍賣的藝術品。

  這一事件引起了許多人的關(guan) 注和好奇——什麽(me) 是NFT?

  一般認為(wei) ,NFT是指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也可理解為(wei) 一種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chan) 所有權證明。不同於(yu) 比特幣等同質化代幣,NFT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特性。每個(ge) NFT都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數字資料,作為(wei) 虛擬商品所有權的電子認證或證書(shu) 。簡單來說,NFT就像數字資產(chan) 的身份證,它能夠指向數字藝術、遊戲、域名、門票等任何內(nei) 容,使其成為(wei) 可以永久擁有、保存、追溯的數字資產(chan) 。

  在國內(nei) ,NFT更多地以數字藏品的形式為(wei) 人所熟知。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目前國內(nei) 發行的數字藏品,技術原理與(yu) NFT基本一致,但在發行渠道和交易方式等方麵存在差別。海外市場的NFT多是基於(yu) 以太坊等公鏈發行確權,與(yu) 虛擬貨幣直接或間接掛鉤。我國監管部門一直嚴(yan) 令禁止虛擬貨幣交易炒作,在這一背景下,目前國內(nei) 市場的數字藏品主要依托各平台旗下的聯盟鏈發行,且大部分主流平台都禁止數字藏品的二級交易,弱化了金融屬性,降低了炒作風險。

  記者梳理發現,自2021年以來,數字藏品這片新藍海正在吸引更多主體(ti) 加入,行業(ye) 生態圈已經初現。

  掌握區塊鏈等相關(guan) 技術的頭部互聯網企業(ye) ,正成為(wei) 數字藏品的平台搭建方。2021年6月,支付寶聯合敦煌美術研究所,在“螞蟻鏈粉絲(si) 粒”支付寶小程序上限量發布了“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兩(liang) 款付款碼皮膚;同年8月,騰訊上線了“幻核”應用軟件,首期限量發布“有聲《十三邀》數字藝術收藏品”;京東(dong) 也緊隨其後,於(yu) 12月上線靈稀數字藏品交易平台。有頭部互聯網企業(ye) 作信用背書(shu) ,這些平台發布的產(chan) 品大部分一經推出即被搶空。

  作為(wei) 掌握重要資源的文化機構,博物館已成為(wei) 數字藏品主要的IP方之一。眾(zhong) 多深藏在博物館裏的珍貴文物,正在以一種虛擬的方式,被大眾(zhong) 所了解和收藏。河南博物院發布的文創數字藏品“婦好鴞尊”,售價(jia) 19.9元,限量1萬(wan) 份,一秒內(nei) 即宣告售罄;湖北省博物館發行的1萬(wan) 份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同樣上線即售罄;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基於(yu) 太陽神鳥、大金麵具等文物推出的6萬(wan) 份數字文創也在50秒內(nei) 售罄。

  由於(yu) 數字藏品自帶“流量”,因而這股熱潮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消費品領域。運動品牌安踏圍繞冰雪主題,發行數款冬奧紀念版數字藏品;國潮化妝品牌毛戈平推出國風數字藏品“鳳凰圖騰”和“雙鳳扇”,購買(mai) 相應產(chan) 品即可贈送。銀泰百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數字藏品新奇時尚的概念、全新的數字化體(ti) 驗和酷炫的展示方式,是消費品牌粘連年青一代天然的有效方式,不僅(jin) 能夠為(wei) 品牌營銷提供新的觸點,更能從(cong) 精神、體(ti) 驗層麵,更深層次地傳(chuan) 遞品牌價(jia) 值。

  加速“破圈”的數字藏品,創新價(jia) 值何在

  曾經,收藏品可以是一幅畫,一張郵票,或是一瓶名酒等,它們(men) 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實用價(jia) 值。而現在,數字藏品大多僅(jin) 存在於(yu) 網絡上,因而不少人都感到疑惑,數字藏品到底有何價(jia) 值?

  在采訪中,許多藝術工作者表示,數字藏品更新了人們(men) 對於(yu) 藝術品的觀看和收藏方式,通過科技的方式讓藝術更加親(qin) 近大眾(zhong) 。“受疫情影響,傳(chuan) 統的線下展覽受到種種限製,而數字藝術能打破時空的界限,在觀眾(zhong) 與(yu) 藝術品、藝術家之間迅速建立連接。”洪張博介紹,目前很多機構都為(wei) 個(ge) 人藝術家的作品“上鏈”提供合作和服務。“就我個(ge) 人而言,數字藏品的創作讓我在藝術風格上有了一個(ge) 大膽的突破,也讓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喜愛。”

  “數字藏品還提供了一種重新分配藝術話語權的可能性。”北京大學商業(ye) 與(yu) 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趙龍凱表示,過去,藝術評價(jia) 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大的畫廊手中,對於(yu) 藝術家來說,僅(jin) 靠個(ge) 體(ti) 的力量很難推動自己的作品變成藝術品。有了數字藏品以後,藝術家一定程度上擁有了掌握部分話語權的可能性。

  不少藝術工作者還在采訪中談到數字藏品對於(yu) 版權保護的積極意義(yi) 。他們(men) 認為(wei) ,數字藏品相當於(yu) 為(wei) 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張“身份證”,將有利於(yu) 解決(jue) 網絡上“作品熱門而作者不為(wei) 人知”的尷尬問題。此外,“上鏈”後的作品將接受全方位監督,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抄襲問題,長遠來看有助於(yu) 推動文化行業(ye) 健康發展。

  對於(yu) 目標用戶而言,數字藏品往往代表了一種圈層認同。在部分平台上,用戶收藏的數字藏品會(hui) 展示在個(ge) 人主頁上的醒目位置,有玩家表示,這其實就是一種“身份標識”。

  00後玩家周雷,目前活躍在多個(ge) 數字藏品平台上。他為(wei) 熱衷於(yu) 購買(mai) 數字藏品的人群描繪了一幅“用戶畫像”:“一部分人是出於(yu) 好奇,由於(yu) 目前大多數數字藏品的發行價(jia) 格很便宜,很多人抱著‘嚐鮮’的心態參與(yu) 搶購;一部分人是為(wei) 了社交,交一些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wei) 喜歡某些特定IP。”周雷表示,對於(yu) “Z世代”消費群體(ti) 來說,他們(men) 更偏好數字世界裏的消費和社交分享,且追求獨特的個(ge) 性表現和審美體(ti) 驗,數字藏品恰恰滿足了他們(men) 的消費偏好。

  “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審美偏好。”趙龍凱認為(wei) ,互聯網時代藏家對於(yu) 數字藏品的偏好,不僅(jin) 僅(jin) 是社交媒體(ti) 上的一種新潮流。這關(guan) 乎新一代藝術收藏家與(yu) 藝術愛好者們(men) 如何建立自己的藝術世界、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審美觀念。

  對於(yu) 傳(chuan) 統行業(ye) 來說,數字藏品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契機。由於(yu) 自帶“線下”的基因和場景,傳(chuan) 統行業(ye) 一旦與(yu) 數字藏品相碰撞,往往會(hui) 產(chan) 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2021年12月,某數字藏品平台與(yu)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塚(zhong) 頭鎮花園村合作,推出“數字村民”係列藏品。“數字村民”的權益包括每年免費在入股民宿住宿一晚、優(you) 先獲得相關(guan) 經營性資產(chan) 的承租權或經營權等。得益於(yu) 這種新玩法,“數字村民”係列藏品一上線即售罄,銷售收入達30萬(wan) 元。據平台方介紹,淨收入將投入到花園村鄉(xiang) 村建設中。

  今年3月,某消費品牌宣布,計劃發布三款泡泡槍數字藏品,將在音樂(le) 節上推出,玩家可在音樂(le) 節上使用這款數字藏品進行互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款數字藏品設計成年輕人喜愛的網紅玩具造型,也符合音樂(le) 節時尚潮酷的格調,將會(hui) 豐(feng) 富品牌的IP價(jia) 值,是一次消費、時尚、藝術、文旅等多元素融合的新嚐試。

  對於(yu) 平台而言,數字藏品遠不止是一種新型文創產(chan) 品,也是科技企業(ye) 布局和探索元宇宙的路徑之一。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尚未形成規模較大、影響力較深的區塊鏈公鏈,但擁有大量用戶、IP、技術資源的頭部互聯網平台已誕生了數個(ge) 聯盟鏈,包括阿裏巴巴旗下的螞蟻鏈、騰訊至信鏈、百度超級鏈、B站高能鏈、京東(dong) 至臻鏈等。以騰訊至信鏈為(wei) 例,騰訊依托該鏈將其在文娛領域的資源進行整合,目前已有幻核、QQ音樂(le) 、起點讀書(shu) 、小紅書(shu) 等平台的數字藏品,都在至信鏈提供鏈上存證。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區塊鏈技術被認為(wei) 是未來元宇宙的重要基礎設施,而數字藏品則是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方式之一,發布數字藏品交易平台將有助於(yu) 企業(ye) 為(wei) 區塊鏈技術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

  中央財經大學發布的《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chan) 》報告總結了中國數字藏品的幾方麵意義(yi) :一是合規可控,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二是企業(ye) 有充分的自主研發技術保障,相關(guan) 區塊鏈授權發明專(zhuan) 利排名世界前列;三是用戶規模優(you) 勢;四是合作共贏,讓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變得更加高效;五是能耗極低,低碳環保。

  熱度與(yu) 爭(zheng) 議並存,行業(ye) 發展“火”中有憂

  有人這樣調侃數字藏品:“賣得出去就是NFT,賣不出去就是JPG(普通的圖片格式)”,認為(wei) 它的走紅就是一場“虛火”;也有人大膽預測,數字藏品將成為(wei) 元宇宙世界裏的藝術品和潮流玩具,未來前景可期。這些觀點,道出了數字藏品目前熱度和爭(zheng) 議並存的現狀。

  內(nei) 容質量良莠不齊,作品價(jia) 值難以衡量。不少玩家表示,當前數字藏品的發展還處於(yu) 早期探索階段,部分數字藏品存在設計同質化、內(nei) 容粗製濫造、應用場景單一、藝術價(jia) 值不高等問題。

  “一件數字藏品的具體(ti) 價(jia) 值其實很難判斷,因為(wei) 數字藏品製作、傳(chuan) 播、流通的成本比較低,很難保證它有絕對的稀缺性。”周雷介紹,目前數字藏品主要有三種形態,一是現實作品在數字世界中的映射,有部分數字藏品就是把藝術家的書(shu) 畫“照搬”到了網上;二是數字世界中的原創作品,多以潮流藝術為(wei) 主;三是現實與(yu) 虛擬交互的作品,許多聯名類、權益類數字藏品都屬於(yu) 這個(ge) 類別。“我個(ge) 人比較喜歡第三種,因為(wei) 相對來說還算‘有用’。如果要購買(mai) 前兩(liang) 種作品,我隻考慮已有一定影響力的藝術家或IP的作品。”

  私下交易現象頻發,資金安全難以保障。近日,微信封禁了多個(ge) 涉嫌違規炒作或二次交易的數字藏品平台公眾(zhong) 號。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大多數主流平台禁止二次轉售,隻有轉贈功能,但不少人仍從(cong) 中看到了炒作的機會(hui) 。群聊和二手交易平台,正在成為(wei) 數字藏品交易的灰色地帶。

  此外,平台“跑路”風險仍然存在。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目前國內(nei) 上鏈類型主要是私有鏈和聯盟鏈,其權限都掌握在一個(ge) 平台手中。這意味著,一旦公司倒閉或者平台關(guan) 停,存在“鏈”上的數字藏品將麵臨(lin) 丟(diu) 失風險。

  金融化傾(qing) 向仍然存在。有專(zhuan) 家表示,數字藏品作為(wei) 一項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在豐(feng) 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顯現出一定的創新價(jia) 值,但也存在炒作、非法金融活動等風險隱患。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hui) 、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和中國證券業(ye) 協會(hui) 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防範NFT相關(guan) 金融風險的倡議》,明確要求堅決(jue) 遏製NFT金融化證券化傾(qing) 向,從(cong) 嚴(yan) 防範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其中就包括不通過分割所有權或者批量創設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質化特征,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等。

  係列法律風險需要警惕。一是侵犯著作權或銷售侵權複製品的風險。近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公布了一起侵權案例的判決(jue) ,這一案件也被業(ye) 界稱為(wei) 國內(nei) 數字藏品侵權第一案。在該案中,某平台發布了一款由該平台用戶打造的“胖虎打疫苗”數字藏品,但是“胖虎”這一動漫形象的版權屬於(yu) 原告奇策公司,法院認為(wei) 某平台侵權,需賠償(chang) 原告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合計4000元。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伊然表示,本案反映的是數字藏品發行環節一種典型的平台合規風險,判決(jue) 明確了數字藏品平台在權利保護和侵權風險防範方麵的合規義(yi) 務。

  此外,還有個(ge) 人信息保護風險。數字藏品需要依托區塊鏈技術,這對數字藏品開發企業(ye) 提出更多新的數據合規要求。廣州互聯網法院法官林北征解釋,開發企業(ye) 在處理玩家個(ge) 人信息前,應遵循《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的要求,以方式顯著、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地向個(ge) 人告知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個(ge) 人信息種類和保存期限等內(nei) 容。此外,由於(yu) 區塊鏈數據難以篡改、無法刪除,一旦玩家的身份或藏品信息出現錯誤,企業(ye) 需要采用合理的技術方式進行更正和刪除。

  成長中的煩惱,如何破解

  作為(wei) 元宇宙概念中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之一,數字藏品仍是一個(ge) 不斷演變、不斷發展的概念,不同的參與(yu) 者還在不斷豐(feng) 富其含義(yi)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對待新技術、新概念,既要包容又不能縱容,既要鼓勵創新也要約束其避免出界。

  堅持以內(nei) 容和價(jia) 值為(wei) 導向。“相對於(yu) 傳(chuan) 統收藏來說,數字藏品隻是在媒介形式上發生了改變,是否有收藏價(jia) 值依然取決(jue) 於(yu) 它的本質,即美的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和時代價(jia) 值。”趙龍凱認為(wei) ,藝術家們(men) 應該以時代價(jia) 值觀為(wei) 導向,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創作,“這是數字藏品行業(ye) 能夠健康發展的最根本保障。”

  對於(yu) 藏家,趙龍凱也提出自己的建議:“除了學習(xi) 如何用新媒介發掘更多的藝術形式,更應學習(xi) 藝術史,關(guan) 心藝術的本質。同時,還要對這個(ge) 新行業(ye) 保持長期的耐心,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將會(hui) 誕生什麽(me) 樣的藝術品,需要真正喜歡藝術的這部分人來推動。”

  打造更加豐(feng) 富多元的應用場景。潮流藝術家苑倚寧認為(wei) ,數字藏品的真正意義(yi) 是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一種新的藝術與(yu) 生活交互體(ti) 驗。“數字藏品與(yu) 現實生活之間產(chan) 生碰撞,或許可以促成更多有趣的事件。未來,數字藝術將與(yu) 傳(chuan) 統藝術並存發展,並依托於(yu) 自有的特性展現出更多可能性。”

  對於(yu) 文博單位來說,打造更豐(feng) 富的數字藏品應用場景也是一種趨勢。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召開數字藏品有關(guan) 情況座談會(hui) ,會(hui) 上達成了一個(ge) 重要共識,即文博單位應積極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但不應直接將文物原始數據作為(wei) 限量商品發售。“這對我們(men)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men) 要不斷創新,以信息技術展現文物的價(jia) 值,增強年輕人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河南博物院文創部主任宋華說。

  設立數字藏品交易平台準入製度。“數字藏品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金融屬性。”趙龍凱認為(wei) ,雖然長期來看,市場本身具有糾偏能力,但是任何新技術的健康發展,都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市場環境、健全的法治秩序基礎之上。

  伊然建議,應完善數字藏品相關(guan) 法律法規,明確其相關(guan) 業(ye) 務活動本質屬性;有關(guan) 部門需製定數字藏品交易平台準入製度、提高交易平台建設的行政審批門檻,並對交易平台的區塊鏈算法應用、交易產(chan) 生的數據進行監督管理,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數字藏品交易平台進行違規、違法操作,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於(yu) 普通消費者來說,麵對數字藏品“成長中的煩惱”,應該怎麽(me) 做?知乎答主黃彥臻給出這樣的答案:“鄙夷它是騙術和吹捧它是未來都失之偏頗,謹慎而開放的心態,才是擁抱未來最好的選擇。”

  (本報記者 方曲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