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孩子網遊充值,家長責任不能一推了之

發布時間:2022-05-23 14:03:00來源: 齊魯晚報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問題,隻是未成年人進行大額消費的一個(ge) 方麵。讓人遺憾的是,在追究此類事件責任的時候,家長往往被當作“受害者”,視作“弱勢”的一方,責任往往被忽視。這種現象值得商榷。

  近日,河北保定的趙女士向媒體(ti) 反映,4月19日至24日,她11歲的大兒(er) 子用親(qin) 戚的手機玩遊戲,在4天時間內(nei) 充值66次,總計14684元。隨後,趙女士向蘋果客服申請退款,但未通過蘋果的審核,無法退款。趙女士又向遊戲方提交退款申請。其中一個(ge) 遊戲方稱如果通過退款審核,隻會(hui) 退回充值金額的35%。

  蘋果公司和遊戲方,確實應該把錢還給趙女士。畢竟,趙女士的大兒(er) 子隻有11歲,是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在未經趙女士及其親(qin) 戚同意的情況下,孩子充值14684元的行為(wei) ,明顯與(yu) 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根據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guan) 於(yu)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和2020年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guan) 於(yu) 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幹問題的指導意見(二)》相關(guan) 規定,趙女士完全有權討要回這筆錢。

  從(cong) 報道來看,雖然趙女士在剛開始退款時遭遇到了不少“軟釘子”,但隨著媒體(ti) 的介入,蘋果公司和遊戲方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改變。一個(ge) 說“如果審核通過,蘋果公司將全額退款,用戶無需再向遊戲公司溝通”,一個(ge) 則發布了退款操作說明。看來,趙女士拿到這筆錢已經沒有太大的阻礙。從(cong) 結果來看,趙女士是“贏”了,但這樣的“贏”並不值得誇耀,其背後所反映的家長監護責任缺位的問題,才是我們(men) 應該重視的。

  如今,出現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的事情後,人們(men) 一般習(xi) 慣性地將矛頭對準平台,責怪平台沒有進行嚴(yan) 格的審查,譴責平台“唯利是圖”、忽視自身的責任。其實,如果監護責任到位,縱使平台存在問題,也不可能發生未成年人用家長的錢為(wei) 網絡遊戲充值的現象。就拿這件事來說,孩子是通過趙女士的QQ號登錄了該遊戲,直接跳過了未成年人遊戲實名認證的環節。此外,孩子之所以能夠充這麽(me) 多錢,也是因為(wei) 親(qin) 戚開通了免密支付。可以說,正是趙女士和她親(qin) 戚沒有履行好監管職責,才導致了這次事件的發生。

  其實,未成年人遊戲充值問題,隻是未成年人進行大額消費的一個(ge) 方麵。讓人遺憾的是,在追究此類事件責任的時候,家長往往被當作“受害者”,視作“弱勢”的一方,責任往往被忽視。這種現象值得商榷。

  要知道,無論是防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還是防範未成年人其他大額消費,家長才是第一道防線。如果這個(ge) 防線出現“漏洞”,相關(guan) 部門又視而不見的話,很容易讓部分家長產(chan) 生一種錯覺,覺得一切責任都是平台的,出了事也有法律法規“兜底”,自己不會(hui) 有什麽(me) 實際損失,從(cong) 而疏忽對孩子的管教,導致類似事件頻頻發生。

  在未成年人消費安全問題上,固然需要平台盡職盡責,但鑒於(yu) 目前的技術手段、交易特點和相關(guan) 法律規定,我們(men) 既無法要求平台做到滴水不漏,也不能要求消費者每筆交易都暴露在“攝像頭”之下。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需要家長積極履行監護人的職責。要做到這一步,就需要相關(guan) 部門消除部分家長“無限製兜底”的幻覺,讓他們(men) 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為(wei) 未成年人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否則,即便個(ge) 例得到解決(jue) ,也於(yu) 事無補,未成年人進行大額消費的空間依然存在,此類問題仍會(hui) 層出不窮。

  評論員 朱文龍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