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蔬”寫鄉村振興 “科技特派員”守好“菜籃子”

發布時間:2022-05-25 14: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每一個(ge) 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wei) 億(yi) 萬(wan) 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ge) 奮鬥的你。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福州5月25日電 題:“蔬”寫(xi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特派員”守好“菜籃子”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科技特派員,往小裏說,我就是個(ge) 種菜的;往大裏說,我們(men) 幫農(nong) 民致富,幫百姓守好菜籃子。”陳秀娟一頭利落短發,語速很快,笑聲朗朗。

  身為(wei) 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既是一名科學研究工作者,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員,曾獲福州市三八紅旗手、民進全國社會(hui) 服務暨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ge) 人、2021年最美女科技特派員提名獎等殊榮。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她表示,榮譽都來自於(yu) 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激情投入。

  當繡球菌遇上西紅柿

  陳秀娟在2019年赴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所長前,曾在福州市農(nong) 業(ye) 局工作多年,研究實踐“如何用小小食用菌,撐起鄉(xiang) 村‘富民傘(san) ’”。福州曾舉(ju) 辦過十屆食用菌烹飪大賽,有七屆是由她經辦的。

  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位於(yu) 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陳秀娟上任時,正值西紅柿基地豐(feng) 收,遍地紅燦燦。她的科特特派員經曆,也正是從(cong) 食用菌和西紅柿的結緣講起。

  位於(yu) 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的福建容益菌業(ye) 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字號”的龍頭企業(ye) 。不過受疫情影響,菌菇下遊產(chan) 業(ye) 的加工企業(ye) 縮小經營,過去收購廢菌包的有機肥工廠不再上門了。

  陳秀娟率團隊上門服務時,迎麵就是黑漆漆的倉(cang) 庫裏隨意高壘的繡球菌的廢菌包。“公司一年產(chan) 生的廢菌包差不多有15萬(wan) 包,堆在那生蟲子,汙染環境又造成資源浪費。”福建容益菌業(ye) 科技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黃潔向陳秀娟訴苦。

  陳秀娟的團隊將菌渣取回實驗室研究,β-葡聚糖、氨基酸、蛋白質……營養(yang) 物質還挺豐(feng) 富。陳秀娟回顧道,過去菌渣處理方式比較單一,除了漚肥用或當柴燒,一噸回收僅(jin) 售一兩(liang) 百元,多的時候還要花錢處理,“我們(men) 就想是不是可以把廢渣應用在蔬菜的無土基質栽培上。”

  陳秀娟用一組數據向記者說明這項實驗的意義(yi) :福建是全國食用菌栽培種類最多的省份,作為(wei) 福建省主要食用菌主產(chan) 區之一,福州僅(jin) 2021年全市食用菌產(chan) 量(幹鮮混合)就高達26.76萬(wan) 噸,產(chan) 值23.91億(yi) 元。“容益公司的難題也是食用菌產(chan) 業(ye) 的共同困境。”

  實驗室的成果令菌渣利用取得了突破。通過注入“核心科技”的配方,廢菌包可用於(yu) 繡球菌的二次栽培和蔬菜的無土栽培,還可直接還田改善土壤環境。

  截至目前,廢菌包二次循環利用技術累計推廣應用700萬(wan) 袋,節約成本超過350萬(wan) 元,經濟效益顯著。陳秀娟團隊也憑此菌渣在蔬菜無土栽培中的應用獲授權實用新型專(zhuan) 利4件。

  經過2年的試驗,陳秀娟團隊不但協助企業(ye) 成功申報多項專(zhuan) 利,為(wei) 推進繡球菌菌渣可持續利用及蔬菜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還幫助菌菇公司聯係有機肥企業(ye) ,拓展廢菌包銷售渠道。

  在福州蔬菜科學研究所的大棚裏可以看到,菌渣作為(wei) 栽培基質種出的西紅柿品種多樣,紅黃黑紫,碩果累累。陳秀娟告訴記者,很多人說,在這裏吃到了人生中最甜美的爆汁西紅柿;有的品質特別優(you) 良,種出來可以按個(ge) 賣,是菜農(nong) 致富的金鑰匙。

  目前,陳秀娟團隊正采用專(zhuan) 利技術為(wei) 企業(ye) 研發凍幹繡球菌。最大程度保留其營養(yang) 價(jia) 值,延伸產(chan) 業(ye) 鏈,讓企業(ye) 找到新的增收點。

  當琅岐海風遇上絲(si) 瓜苦瓜

  5月裏,福州琅岐島的海風已經變暖。在琅岐島東(dong) 部300畝(mu) 高優(you) 蔬菜基地裏,不同品種的水稻被匠心獨運地種出了“稻田彩繪”;黃金南瓜攀滿藤架,已有拳頭般大小;水果玉米已有半人高,小番茄很是喜人。

  這裏是由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法人科技特派員和多家科研機構指導的福建省種業(ye) 創新基地(福建省農(nong) 作物新品種顯示和評價(jia) 中心),占地311.5畝(mu) 。今年6月至9月,南瓜、苦瓜、綠葉蔬菜、西瓜、水稻等作物將陸續進入成熟期,這片蔬菜種業(ye) 基地將迎來第一次豐(feng) 收。

  苦瓜、絲(si) 瓜、胡瓜、辣椒,站在瓜果蔬菜種植區,陳秀娟掰著指頭曆數,福州市菜科所與(yu) 琅岐新金東(dong) 農(nong) 場合作將種子包衣專(zhuan) 利技術在設施空心菜上進行成果轉化應用;自主研發的60多個(ge) 蔬菜新品種與(yu) 國內(nei) 引進的500多個(ge) 新品種在琅岐種業(ye) 基地開展示範。

  科特派們(men) 將實驗室搬到海島上,精心培育來自福建省農(nong) 科院作物所、福建田美種業(ye) 、廈門農(nong) 運來等知名育種機構自主選育推廣的瓜類主栽新品種,其中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絲(si) 瓜、苦瓜等新品種還曾斬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種業(ye) 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在陳秀娟眼中,琅岐堪稱“種業(ye) 矽穀”,助力福州“菜籃子”工程形成核心效應,立足福州,輻射全國,“法人科特派將全力以赴,期許為(wei) 福州市特色現代化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琅岐樣板。”

  當“90後”遇上“蔬小貝”

  在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陳秀娟著力改善科研條件,將所裏30餘(yu) 畝(mu) 插花地整合起來,動建智能溫室大棚和物聯網,數字育種平台和數字種子資源庫投建使用。

  “創新”,成為(wei) 陳秀娟科特派團隊的“燃點”。陳秀娟率團隊創新“科特派+科研院所+協會(hui) +企業(ye) ”的有益嚐試,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合力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企業(ye) 良品的知名度。

  陳秀娟認為(wei) ,科技創新不應單純從(cong) 課題出發,應當先把脈“三農(nong) ”所需,“科技成果不能鎖在抽屜裏,一定要為(wei) 人民服務。”在蔬菜產(chan) 業(ye) 鏈中,設區市科研院所屬於(yu) 創新的末端、推廣的前端,“我們(men) 反複思考如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突破推廣的最後一公裏。”

  到農(nong) 企去、到田間去、到學校和社區去,陳秀娟鼓勵科研骨幹們(men) 傳(chuan) 幫帶,率領年輕的科技特派員們(men) 送種子,送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大鱷超大農(nong) 業(ye) 集團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也走進外來工子弟的遠洋小學,為(wei) “雙減”下的孩子們(men) 開辟一隅田園樂(le) 園。

  目前,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深耕福建省種業(ye) 工程、省星火項目和省蔬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等項目,在南通等地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5個(ge) ,不斷完善“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種植戶”生產(chan) 模式。2021年,該所推廣優(you) 質種苗50多萬(wan) 株,指導企業(ye) 合作社20萬(wan) 畝(mu) 。

  所裏的“90後”年青人設計了一個(ge) logo——穿著科技下鄉(xiang) “紅馬甲”的卡通大白菜。陳秀娟笑說,大白菜是老所長研究的科研品種,也是蔬菜裏種植麵積最大的品種,“既有傳(chuan) 承,也有融入當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蔬’寫(xie) 未來的理想。”(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