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補貼排除“非全”研究生是否合理?
人才補貼排除“非全”研究生是否合理?
■ 觀察家
提高各類學曆教育的質量,才能真正破除學曆鄙視鏈。
非全日製研究生(以下簡稱“非全”研究生),為(wei) 何不能納入地方人才補貼政策範圍?近日,青島、廈門、石家莊等地對此作出回應。這幾地的做法其實差不多,都規定,在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招考、國有企業(ye) 招聘、落戶、就業(ye) 、創業(ye) 等方麵,“非全”研究生均可享受同等待遇,但在製定高學曆畢業(ye) 生住房補貼政策、一次性安家費等人才引進政策時,把“非全”研究生排除在外。按照各地的回應,“非全”研究生雖然也是人才,但不屬於(yu) 當地主動引進,需要給予激勵、補貼的人才。
事實上,上述幾地的做法,並不違背國家有關(guan) 部門的規定。因為(wei) 在招聘時按學曆區別對待求職者,與(yu) 在具體(ti) 人才管理、使用中區別對待,是不同性質。當地在招聘時,沒有排除“非全”研究生,對其一視同仁,這遵守了“全日製和非全日製研究生的學曆學位證書(shu) 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的規定。
而對哪類人才給予補貼,地方則有自主權。根據當地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對緊缺人才進行補貼,達到吸引人才目的。因此,國家層麵也難以對各地實施的差異化人才引進政策做出統一規定。
當然,也有不少人支持在實施人才引進政策時可以對“非全”研究生進行差異化對待。在這些支持者看來,“非全”研究生的學曆含金量比全日製研究生要低,如果完全平等對待,對全日製研究生也不公平。
其實,按國家要求,“非全”研究生的培養(yang) 標準應該與(yu) 全日製完全一樣。如果能真的做到一樣,那學曆也就無高低之別,大大拓寬學生的學習(xi) 選擇,可以以更靈活的方式完成學業(ye) 、獲得學曆。但在現實中,有的高校“非全”研究生招生、培養(yang) 標準確實存在比全日製招生、培養(yang) 標準要低一些的情況,甚至有的學生存在著通過“非全”方式混一張碩士文憑的學曆提升規劃。因此,要從(cong) 根本上消除社會(hui) 存在的唯學曆用人與(yu) 學曆歧視,必須確保學曆教育的質量。
現在社會(hui) 上存在的學曆鄙視鏈既與(yu) 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有關(guan) ,也和不同教育的質量標準不一致有關(guan) 。這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形成一定惡性循環。要推進破除唯學曆、唯名校用人導向,除了嚴(yan) 格落實促進公平就業(ye) 的法律法規之外,必須提高各類學曆教育的質量,嚴(yan) 把質量關(guan) 。
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非全日製學曆教育、職業(ye) 教育、繼續學曆教育的入學門檻都在降低,要避免以入學門檻論學曆含金量高低,就必須重視從(cong) 嚴(yan) 培養(yang) ,建立嚴(yan) 格的淘汰製。如果獲得“非全”研究生學曆難度並不比全日製研究生低,也會(hui) 促進社會(hui) 轉變對“非全”研究生的看法,進而也推進我國從(cong) “學曆社會(hui) ”轉向“能力社會(hui) ”——每個(ge) 受教育者攻讀學曆,都以提升能力為(wei) 出發點。
□熊丙奇(教育學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