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兒童題材美術創作:展現德智體美勞是關鍵

發布時間:2022-06-01 11:32:00來源: 人民日報

  兒(er) 童題材美術創作——展現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多彩圖景(全麵小康畫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兒(er) 童發展和兒(er) 童事業(ye) 取得巨大成就。廣大少年兒(er) 童刻苦學習(xi) 、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成長為(wei) 更加自信、自立、自強的一代新人。少年兒(er) 童的茁壯成長和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幸福圖景,激發著當代美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一件件充滿關(guan) 愛之情的美術作品,寄寓人們(men) 對祖國花朵的美好期冀,體(ti) 現了少年兒(er) 童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cong) 一言一行到一舉(ju) 一動,在美術工作者筆下,當代少年兒(er) 童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多彩圖景鋪展開來。

  展現童心築夢之誌

  少年有誌,國家有望。新時代少年兒(er) 童立誌向、有夢想的精神風貌,感染著美術工作者,他們(men) 以七彩畫筆繪寫(xie) 童心築夢新篇章,成為(wei) 兒(er) 童題材美術創作中的亮點。

  童心向黨(dang) 。新時代的少年兒(er) 童,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中涵養(yang) 家國情懷、砥礪強國之誌,為(wei) 努力做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築牢思想根基。馬文甲的雕塑《長征精神代代傳(chuan) 》,便以一老一小為(wei) 表現對象,塑造了一位老紅軍(jun) 將草鞋傳(chuan) 給後代的場景,寓意賡續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血脈,是走好新長征路的強大精神動力。老紅軍(jun) 坐在輪椅上,形象樸實,目光堅毅;小女孩係著紅領巾,挺拔站立,深情望向老人的同時,雙手接過草鞋,充滿朝氣。一老一小兩(liang) 個(ge) 人物形象相呼應,生動詮釋了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深刻內(nei) 涵。同樣的立意,趙國強的油畫《傳(chuan) 承》以日常視角,彰顯了少年兒(er) 童弘揚紅色精神的自覺。畫麵上,兩(liang) 個(ge) 學生正在認真懸掛畫頁。這些畫頁記錄著百年黨(dang) 史中的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曆史事件。佩戴紅領巾的男生手持畫頁,舉(ju) 止中蘊含著儀(yi) 式感。這兩(liang) 件作品,雖藝術形式各異,但都體(ti) 現了當代少先隊員“從(cong) 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的先進性。

  新時代少年兒(er) 童視野開闊、知識豐(feng) 富,他們(men) 的夢想也更加遠大。馬瑞波的中國畫《哈嘍!北鬥》,以“啟迪”為(wei) 靈感,描繪了5個(ge) 孩童排隊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北鬥衛星的情景。穹頂式弧形構圖代表浩渺的蒼穹,衛星隱現其中,象征科學夢想的種子正在越來越多的少年兒(er) 童心中發芽。陳飛飛的中國畫《成長日記之航天夢》,則打破常規表現方式,以超現實的手法刻畫了一張懸浮在太空中的兒(er) 童書(shu) 桌。書(shu) 桌四周環繞著飛機、衛星和銀河等形象,折射出書(shu) 桌的小主人胸懷航天夢,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不論是肖像描繪,還是情景刻畫,這些美術作品都深刻關(guan) 注少年兒(er) 童成長中的新變化、新風貌,並通過藝術化的提煉,賦予其獨特的精神色彩,既拓展了兒(er) 童題材美術創作新空間,又注入了新內(nei) 涵。

  鐫刻砥礪品格之道

  少年兒(er) 童立誌成才,既要修身立德、誌存高遠,也要強健體(ti) 魄、錘煉意誌等。在美術工作者筆下,當代少年兒(er) 童向上向善的追求得到多元展現。

  體(ti) 育運動尤其能增強少兒(er) 體(ti) 質、培養(yang) 拚搏精神。隨著體(ti) 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全麵推進,越來越多的少年兒(er) 童愛上體(ti) 育運動,這一變化也豐(feng) 富了兒(er) 童題材美術創作內(nei) 容。在隋榮鈺的中國畫《百舸爭(zheng) 流》中,黑、白、灰三色構成了頗具現代感的畫麵,孩子們(men)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熱情撲麵而來;在劉海濤的中國畫《希望的田野》中,作者以充滿詩意的語言再現了一群孩童在田間奔跑的快樂(le) 場景,生機活力蕩漾開來;在郭春平的中國畫《少年與(yu) 速度》中,畫家通過捕捉兒(er) 童輪滑競賽的瞬間,傳(chuan) 遞出勇於(yu) 爭(zheng) 先的精神……這些作品,皆超越單純的運動再現,借助人物塑造,展現豐(feng) 厚的精神內(nei) 涵。

  當下,社會(hui) 各界越來越注重加強少年兒(er) 童社會(hui) 實踐,鼓勵少年兒(er) 童參與(yu) 力所能及的社會(hui) 公益活動,提高少年兒(er) 童的社會(hui) 參與(yu) 能力。何雲(yun) 的中國畫《情暖人間三月天》,以橢圓形的構圖,定格愛心粥發放點的暖人瞬間。畫麵中,大人站在後方,兩(liang) 位小誌願者衝(chong) 在前麵,相互協作,將愛心粥發放給市民,在溫暖別人的同時,孩子們(men) 也收獲了精神上的成長。參加冬令營、夏令營,可以讓小朋友們(men) 互相學習(xi) 、增長見識,軍(jun) 事拓展訓練等活動尤其能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ti) 驗。高金麗(li) 的中國畫《琢玉》,以軍(jun) 訓課為(wei) 內(nei) 容,描繪了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小學生認真聆聽青年教官講解的場景。孩子們(men) 神情專(zhuan) 注,顯然已融入這項訓練。作品名稱進一步點明了砥礪少年兒(er) 童品格以助成長的創作主旨。

  還有一些美術作品通過日常生活細節刻畫,展現新時代育人觀念。如王珮如的中國畫《家風》,以工筆技法細致勾勒了一名兒(er) 童認真給媽媽戴眼鏡的溫馨畫麵。旁邊站著一個(ge) 小女孩,在幫媽媽打傘(san) ,媽媽和孩子們(men) 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人物關(guan) 係形成呼應。

  倡揚共育新人之風

  美術工作者敏銳捕捉少兒(er) 教育中的新實踐、新氣象,通過美術作品展現時代發展、社會(hui) 進步。

  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從(cong) 學有所教到學有優(you) 教,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正在變為(wei) 現實。這些進步,在美術工作者筆下得到立體(ti) 呈現。例如,劉璐璐的中國畫《寬厚裏托幼班的正午陽光》,以九宮格的構圖,再現了孩子們(men) 在幼兒(er) 園午休的溫馨畫麵,寓意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嬰幼兒(er) 得到更好的保育、嗬護。王樹霞的中國畫《美麗(li) 校園·新社團》,以“新”為(wei) 題眼,通過學生參加科技類社團的場景,展現了學校與(yu) 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張春豔的中國畫《支教留念》和王子錕的中國畫《育新人》,則將目光對準鄉(xiang) 村教育的發展。前者借用攝影中常見的“全家福”構圖,鐫刻年輕教師與(yu) 鄉(xiang) 村兒(er) 童親(qin) 如一家的美好時光。後者以三聯畫表現了鄉(xiang) 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中間畫麵上,一群孩子將老師團團圍住,認真聆聽老師答疑解惑;左右兩(liang) 側(ce) 畫麵上,孩子們(men) 拿著書(shu) 本、排著隊正向老師靠攏。作品借鑒年畫形式,以歡快明亮的色調強化了育新人的主題。

  嗬護少兒(er) 健康成長、關(guan) 愛困難兒(er) 童群體(ti) ……全社會(hui) 形成合力,共同守護新時代少年兒(er) 童的美好未來。陳海強的油畫《母嬰工作室》以三聯畫的形式,從(cong) 多個(ge) 視角展現了職工親(qin) 子工作室內(nei) 的溫馨場景。左側(ce) 護理台上,媽媽正在給孩子換尿不濕;右側(ce) 愛心媽咪小屋門口,剛剛結束哺乳的母子幸福相依;中間的活動室,媽媽們(men) 正在和孩子們(men) 一起遊戲、閱讀。作品生動表現了職工親(qin) 子工作室為(wei) 職工和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李珊的漆畫《星星的孩子》和朱蓓蕾的中國畫《關(guan) 愛》,關(guan) 注的是近年來日益完善的殘疾兒(er) 童教育。《星星的孩子》用浪漫的手法,刻畫了一個(ge) 小女孩走出“孤獨”的幸福模樣;《關(guan) 愛》以淡雅溫暖的色彩,描繪了一位青年女教師彎著腰耐心輔導智障兒(er) 童的細節。兩(liang) 件作品皆以小見大,寓示“讓每一個(ge) 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的教育理念正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

  如今,孩子們(men) 接受教育的方式愈發多元,不僅(jin) 勤學書(shu) 本知識,還多學課外知識,不斷豐(feng) 富精神世界、培養(yang) 創造能力。這也為(wei) 美術工作者提供了豐(feng) 富的創作素材。劉山花的中國畫《聲音》,聚焦少兒(er) 聲樂(le) 演奏現場,鼓聲陣陣、笛聲悠悠,孩子們(men) 專(zhuan) 注、認真的神情動人。在李冬梅的色粉畫《逐夢·助力鄉(xiang) 村美育行動》中,孩子們(men) 在牆上自由創作,明亮的光灑向屋內(nei) ,照亮了孩子們(men) 的夢想,也預示著鄉(xiang) 村美育的光明未來。

  美術工作者兼收並蓄,將兒(er) 童題材美術創作植根於(yu) 曆史、文化、生活、教育的土壤,通過小題材的深化,折射大時代的變遷。透過這些作品,觀眾(zhong) 既可以領略童年如畫的詩意,又能深切感受到一代新人正茁壯成長。

  (作者為(wei)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鄭勤硯)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