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常的上海,正在歸來
如常的上海,正在歸來(抓細抓實各項防疫工作)
“一起去外灘?”
6月1日的零點,到了!家住瑞金二路的丁老師聽到朋友相邀,立即啟動停了兩(liang) 個(ge) 月、積了一層灰的車。拐上內(nei) 環,遭遇堵車,她們(men) 卻滿心歡喜,“這才是熟悉的上海。”
因疫情實行靜態管理兩(liang) 個(ge) 月的上海,在大上海保衛戰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之際,於(yu) 5月30日宣布從(cong) 6月1日零點起,有序恢複住宅小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
半小時後,停車、掃了兩(liang) 輛共享單車,丁老師她們(men) 沿中山東(dong) 一路騎過十六鋪、海關(guan) 大樓、陳毅廣場……再拍拍黃浦江對岸的“三件套”——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忽然,擁堵的車流裏,大家不約而同撳響喇叭,連綿的“嘀”聲中,有年輕人忍不住從(cong) 天窗伸出頭歡叫起來。
車燈照亮整條馬路,像嵌在江岸的一條燈帶。環顧四周,有帶著父母的,有帶著孩子的,“每個(ge) 人都在笑啊!外灘是上海的標誌,有大家的情感記憶。看一眼,踏實。”丁老師有點哽咽。
零點以前,黃浦江、蘇州河兩(liang) 岸的路障開始拆除。人流和車流湧出,流向外灘方向。觀景平台上,年輕人擺出各種造型——此岸是凝結著上海百年開埠曆史的“萬(wan) 國建築群”;彼岸,是代表改革開放成果的陸家嘴金融中心,和他們(men) 的笑臉一起被攝入鏡頭。
淩晨兩(liang) 點過後,這裏漸趨寧靜。
6點30分,海關(guan) 大樓鍾聲悠揚,再度敲醒沉睡的城市,薄霧被陽光漸漸驅散。
時隔兩(liang) 個(ge) 月,住在黃浦區久事大廈的張阿姨第一次出小區散步。“地麵這麽(me) 幹淨,花草這麽(me) 美,還是那個(ge) 熟悉的外灘啊。”
住在豫園附近的葉先生正在晨跑。“停了兩(liang) 個(ge) 月,體(ti) 力有些跟不上了。跑幾天,很快就能調整過來。”他一邊擦汗一邊往家趕,“洗個(ge) 澡,換身衣服,7點半出發去陸家嘴上班。”
7點,延安路過江隧道口車流漸稠。“這個(ge) 時點,從(cong) 未見過如此順暢的延安路隧道。”從(cong) 浦西開車去浦東(dong) 一家投資公司上班的肖女士說。
據上海市公安局介紹,1日早上7點到9點,上海交通運行的車流量約為(wei) 疫情前工作日早高峰的六成左右,8點30分許出現峰值,約為(wei) 32.8萬(wan) 輛,未出現擁堵路段。
經延安路隧道過黃浦江,便是陸家嘴金融中心——“豎起來的金融街”。肖女士匆匆走進久違的辦公室,驚喜地發現了一抹綠意——她拍發了一個(ge) 朋友圈,“日曆還停留在3月29日這一頁!‘多肉’植物在兩(liang) 個(ge) 月無水狀態下自我生長。”
沿街很多小店鋪尚未開張。不過,一家連鎖便利店開門了,每當有人路過,熟悉的進門音樂(le) 聲會(hui) 響起。有顧客說,“和地鐵報站一樣,這是兩(liang) 個(ge) 月來最想念的聲音。”
9點,浦東(dong) 新區北蔡鎮禦橋村,第一個(ge) 村民來做核酸采樣。灰白相間的小屋,作為(wei) 常態化核酸采樣工作站,5月31日晚上剛剛吊裝完成。采樣工作人員周美姣說,“終於(yu) 不用待在悶熱的帳篷裏了。”禦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慧情有些不放心,一大早就來探看,“還不錯,各項設備都正常運轉”。到了中午,100多人完成采樣。
地鐵世紀大道站,是上海最繁忙的四線換乘中轉大站,客流多的時候一天超過30萬(wan) 人次。黃浦區一家外企的財務小湯,以前要等兩(liang) 趟車才能擠進地鐵2號線車廂,“今天輕鬆就有座位。公司複工第一批名單就有我。”
“6月1日這天,大部分公司有兩(liang) 類員工複工。”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戴濤做過調研,“一是公司主管,要盤點業(ye) 務。再就是基礎職能部門的員工,如財務、工程師、保潔等。接下來準備更大範圍複工複產(chan) 。”
上午10點,上汽乘用車臨(lin) 港基地總裝車間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將車身前擋風玻璃塗上膠水,用吊具安裝到車身上。兩(liang) 名工人全神貫注仔細調整位置,檢查後撤離吊具,完成安裝。車身跟隨生產(chan) 線,“走”到新的工位,繼續組裝,最終出廠。
5月27日起,上汽乘用車臨(lin) 港基地開啟雙班壓力測試,這對供應鏈、零部件保障提出更高挑戰。“隨著疫情好轉,越來越多的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正逐步進行產(chan) 能爬坡,釋放港口、倉(cang) 庫潛力,我們(men) 複工達產(chan) 越來越有信心。”上汽乘用車零件計劃與(yu) 控製科高級經理蔣寧說。
靜默了兩(liang) 個(ge) 月的上海,如常的生活正在歸來。
本報記者 李泓冰 季覺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