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再造故鄉的貴州水族“80後”村支書
編者按:
每一個(ge) 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wei) 億(yi) 萬(wan) 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ge) 奮鬥的你。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解說】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貴州省三都縣九阡鎮石板村,隻見一座百年石牆內(nei) 外呈現出不同景象:牆內(nei) 幹欄式木構建築鱗次櫛比,水上糧倉(cang) 、百年古井等留有農(nong) 耕時代痕跡的設施隨處可見,牆外一排排“小洋房”拔地而起,車水馬龍。
【解說】“80後”水族青年、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潘永賢向記者介紹,民國時期,出於(yu) 保護村寨的需要,村民們(men) 在寨子周圍築起這座高2米、厚1米多的石牆。十多年前,大部分村民都住在石牆內(nei) ,受“邊、遠、窮”等因素影響,居住環境惡劣。
【同期】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潘永賢
我們(men) 石板村這十年來的變化,就是大家看到這個(ge) 圍牆裏麵和圍牆外麵的差別。我們(men) 十年之前都是住在圍牆裏麵這些比較簡陋的木房子裏麵,當時樓下喂的豬和牛馬一些牲口,樓上就住人,人畜混居環境比較髒,比較亂(luan) ,比較差。(當時)村裏隻有一節水泥路,一公裏不到,什麽(me) 產(chan) 業(ye) 也都沒有,集體(ti) 經濟是為(wei) 零的一個(ge) 空殼村。
【解說】2016年,因不忍心看到家鄉(xiang) 一直落後發展,在江蘇打拚多年且小有成就的潘永賢主動回來競選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積極投身到建設家鄉(xiang) 的熱潮中。
【同期】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潘永賢
一個(ge) 村能不能發展,關(guan) 鍵就看村幹部的發展思路,這個(ge) 真的很關(guan) 鍵很重要。通過走訪和群眾(zhong) 交流之後,(我發現)其實我們(men) 群眾(zhong) 每個(ge) 人都想改變,都渴望有一個(ge) 人帶動他們(men) 創業(ye) 。
【解說】回鄉(xiang) 後,潘永賢首先從(cong) 抓好班子、帶好隊伍著手,把村“兩(liang) 委”力量擰成一股繩。2016年7月,借助水族過卯年的契機,潘永賢在村裏組織召開脫貧攻堅創業(ye) 培訓大會(hui) 。這次大會(hui) 為(wei) 村中不少苦於(yu) 生計的民眾(zhong) 帶來了轉機。
【同期】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潘永賢
我們(men) 培訓當天有470餘(yu) 人參加,當天有創業(ye) 缺資金的,我們(men) 叫銀行的行長也到現場,有創業(ye) 不懂政策的,我們(men) 就是叫就業(ye) 局、還有工商局、農(nong) 業(ye) 局、扶貧局,我們(men) 都叫他們(men) 到現場,通過那一次培訓,吸引了50多個(ge) 在外麵創業(ye) 的年輕能人返鄉(xiang) 創業(ye) 。
【解說】之後,立足於(yu) 石板村的資源稟賦,潘永賢帶領村民成立起股份製合作社,在山上發展茶葉、獼猴桃和林下養(yang) 蜂,在山下種植南板藍根……通過幾年順勢發展,村民紛紛脫貧增收。2021年,石板村舉(ju) 行股份製合作社分紅儀(yi) 式,分紅總額達430萬(wan) 元,其中分紅最多的兩(liang) 名社員得到51萬(wan) 餘(yu) 元分紅款。
【同期】石板村村民 潘永模
2018年以前我還是貧困戶,我家有七口人,主要靠種田還有養(yang) 牛,一年收入七八千左右,過後我換了思路,我把牛豬賣了轉為(wei) 小經營,之後我連著一起種藍靛,把家庭的收入提高,(種藍靛)除了務工費,一年還能賺12至13萬(wan) 元左右。
【解說】隨著石牆外的產(chan) 業(ye) 發展越來越旺,住在石牆內(nei) 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紛紛在牆外建起二層小洋房。石板寨這座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傳(chuan) 統古村落將何去何從(cong) ?潘永賢已在心中勾勒起一幅藍圖。
【同期】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潘永賢
我們(men) 寨子裏麵的老房子以及周邊的古建築、古城牆還有古樹,我們(men) 都保護得比較好,所以我就想充分利用這個(ge) 資源來打造鄉(xiang) 村旅遊。
【解說】記者在石板寨看到,目前寨內(nei) 正在進行房屋修繕,已修繕72戶危房、15棟老舊房屋和15座水上糧倉(cang) ,未來這裏將發展水族鄉(xiang) 村特色旅遊。
【同期】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潘永賢
現在我們(men) 看到這個(ge) 就是我們(men) 家的老房子,現在就是多年不住了,下一步我打算把這個(ge) 老房子打造成民宿,因為(wei) 在半山腰上,早上起來推開窗戶,可以看到我們(men) 石板寨的全景,可以給遊客帶來一個(ge) 很好的觀感體(ti) 驗。
【解說】一牆之隔見證了石板村十年來的巨變。如今,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發展。潘永賢希望,下一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能通過老房子了解到家鄉(xiang) 的發展變遷。
記者 蒲文思 周燕玲 貴州三都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