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

發布時間:2022-06-08 15:17:00來源: 法治日報

  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

  寸土寸金關(guan) 乎國計,一壟一畝(mu) 承載民生。18億(yi) 畝(mu) 耕地是紅線也是底線,不容突破

  □ 李英鋒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了24個(ge) 處理結果不準確且未整改到位問題和53宗新增亂(luan) 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將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堅決(jue) 遏製亂(luan) 占耕地建房行為(wei) ,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每年都會(hui) 通報一批亂(luan) 占耕地建房的典型案例,已經形成了常態化曝光機製,也形成了常態化的警示教育效應。這一次,自然資源部通報的案例中既有亂(luan) 占耕地幾十畝(mu) 的“大宗”行為(wei) ,也有不少占地零點幾畝(mu) 的輕微行為(wei) ;既有企業(ye) 、個(ge) 人亂(luan) 占耕地的行為(wei) ,也有基層政府亂(luan) 占耕地的行為(wei) ;既有新發現的違法行為(wei) ,也有對舊案的回頭看、再監督,彰顯了案例通報的深度和質量,體(ti) 現了跟蹤監督、力求徹底整改的力度,凸顯了遏製亂(luan) 占耕地建房行為(wei) 、守護耕地保護紅線的決(jue) 心。通報對亂(luan) 占耕地者以及潛在的亂(luan) 占耕地者具有警示教育作用,對各級黨(dang) 委、政府和監管部門也有督促警示作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而耕地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耕地是我國最為(wei) 寶貴的資源,然而,自然資源部通報的這些典型案例說明,有些部門、有些企業(ye) 、有些人並沒有深刻認識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耕地保護紅線的重要性,沒有看清亂(luan) 占耕地建房行為(wei) 的危害,沒有形成守護耕地紅線的責任意識,存有亂(luan) 占耕地的投機心理、僥(jiao) 幸心理甚至是“合謀”心理。尤其要警惕的是,一些亂(luan) 占耕地行為(wei) 已經案發,進入了監管部門的視野,但相關(guan) 當事人依然我行我素,持續實施違法占地行為(wei) ,這暴露出相關(guan) 違法當事人對監管的怠慢和亂(luan) 占耕地行為(wei) 的頑固性,也暴露出涉案地政府以及監管部門治理的敷衍與(yu) 低效。

  自然資源部的典型案例通報是警鍾,也體(ti) 現了非常寶貴的“較真”精神,這種“較真”是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的精髓。寸土寸金關(guan) 乎國計,一壟一畝(mu) 承載民生。18億(yi) 畝(mu) 耕地是紅線也是底線,不容突破。我們(men) 必須以“較真”精神全麵壓實各級地方黨(dang) 委、政府以及監管部門的耕地保護責任,采取“長牙齒”的保護硬措施,落實最嚴(yan) 格的保護製度,嚴(yan) 格防範打擊亂(luan) 占耕地建房等違法行為(wei) ,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

  壓實監管責任,需要地方黨(dang) 委、政府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耕地保護觀,依法處理好耕地保護與(yu) 發展建設的關(guan) 係,把耕地保護納入發展的大盤子,摒棄為(wei) 了發展項目犧牲耕地的扭曲政績觀;需要創新監管機製,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依托“衛片”執法、社會(hui) 舉(ju) 報、現場核查等手段充分發掘亂(luan) 占耕地違法線索,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整改一起,並定期通報整改進度和結果,接受社會(hui) 監督;需要強化對地方黨(dang) 委、政府及監管部門的監督,不論哪個(ge) 部門、哪個(ge) 環節、哪個(ge) 人出現查辦案件或督導整改不力、履行耕地保護責任不到位、對亂(luan) 占耕地行為(wei)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打掩護、縱容包庇或者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等問題,都要嚴(yan) 肅問責,讓失職瀆職者付出必要的代價(jia) ,倒逼地方黨(dang) 委、政府和監管部門繃緊履職之弦,當好耕地保護紅線的衛士;需要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yan) 格按用途使用耕地,不折不扣地實施“占優(you) 補優(you) 、占多少補多少”的耕地補償(chang) 製度。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feng) 收,但糧食供需一直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加之當前國際環境比較複雜,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安全風險,放大了糧食安全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men) 必須把耕地保護擺在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堅決(jue) 摒棄弄虛作假、敷衍應付、履職不嚴(yan) 等問題,用百分百、實打實的監管責任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