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祖彥:孜孜“追光”六十年
許祖彥:孜孜“追光”六十年(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人物名片
許祖彥:物理學家,激光技術專(zhuan) 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發明多種激光波長的調控技術,實現了從(cong) 深紫外到中紅外波段寬調諧激光輸出;成功合作研製出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能夠研製實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的國家,開拓了深紫外波段先進科學儀(yi) 器的新領域;他領導團隊在國內(nei) 率先實現紅、綠、藍三基色全固態激光投影顯示,推動了我國大色域顯示技術的發展。
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式上,“折柳寄情”的場麵至今令人記憶猶新:一棵由激光組成的“參天大樹”在舞台中央拔地而起,無數條光束透過主火炬台,穿雲(yun) 破霧、直達天際。這棵“大樹”應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真激光”技術,其背後凝結的是一位82歲的激光技術專(zhuan) 家孜孜“追光”60年的奮鬥成果。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研究員許祖彥。
“激光就是一項支撐技術,困難再大,我們(men) 也要自己做”
許祖彥的辦公室陳設簡單,最顯眼的就數牆上寫(xie) 得滿滿的白板和角落裏的那台激光電視了,“這邊是基礎,那邊是應用。”許祖彥輕觸遙控器按鍵,激光電視清晰的畫麵便投射到牆壁上。它看上去要比普通家用投影儀(yi) 大一些,即使在正午強烈自然光的照射下,畫麵的色彩也沒受太大影響。
許祖彥解釋,激光顯示是以紅、綠、藍三基色激光為(wei) 光源,通過調控三色激光強度比、總強度和強度時空分布進行顯示的。它能夠精準控製在人眼的“最佳視覺感知區”,“看久了眼睛也不會(hui) 有明顯的疲勞感。”許祖彥讓記者坐到激光電視前的沙發上,自己卻拉來一把小椅子。許祖彥說,自己習(xi) 慣坐硬板凳。而研究激光的這條“硬板凳”,他一坐就是60年……
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hui) 從(cong) 高能級跳(躍遷)到低能級上,輻射出與(yu) 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在某種狀態下,能出現一個(ge) 弱光激發出一個(ge) 強光的現象。這就是“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簡稱激光。
上世紀60年代初,許祖彥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陳春先研究小組工作。當時,國際上對激光的研究剛興(xing) 起,物理所也著手開展激光研究。
1964年,許祖彥在剛建成的50萬(wan) 焦耳閃光燈泵浦固體(ti) 激光實驗室內(nei) ,使用兩(liang) 根1米長的紅寶石晶體(ti) ,在液氮溫度下的自由震蕩運轉,產(chan) 生了3000焦耳的激光脈衝(chong) ,擊穿了1厘米厚的鋼板;此後不久,他們(men) 又使用隱花菁染料對紅寶石激光調Q(一種實現激光“脈衝(chong) 輸出”的手段),實現了500兆瓦巨脈衝(chong) 輸出,用5厘米透鏡聚焦電離擊穿空氣,產(chan) 生等離子體(ti) 線。
“起初,我們(men) 的工作條件很差。”許祖彥回憶,沒有合適的閃光燈電源,他就用8千瓦的廢舊高頻感應爐改裝。“我從(cong) 沒見過這麽(me) 大功率的電器,也找不到圖紙。”許祖彥在實驗室的板凳上睡了3個(ge) 月,數清一條條高頻爐電線,畫出電路圖,又用了1個(ge) 月改造出50萬(wan) 焦耳閃光燈電容器充電電源。為(wei) 了防止強放電擊穿電容器導致爆炸,他還研發了特種保險絲(si) 。“一間300平方米的平房,就是我們(men) 的實驗室,裏麵堆滿了一人高的大電容器。”許祖彥說,“實驗室裏夏熱冬冷,白天聽鳥鳴,夜晚蛐蛐唱,但在這裏取得的成果,為(wei) 後來的許多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許祖彥發明了多種激光波長的調控技術,實現從(cong) 深紫外到中紅外波段寬調諧激光輸出。後來,他帶領團隊研製出世界第一台多波長光參量激光器,還帶領研究組與(yu) 陳創天院士研究組合作,成功研製出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能夠研製實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的國家,開拓了深紫外波段先進科學儀(yi) 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我國科學家在石墨烯、高溫超導、拓撲絕緣體(ti) 等研究中獲得了一係列重要結果。
許祖彥說,“硬板凳”之所以坐起來舒服,是因為(wei) 人的腰部有支撐,“激光就是一項支撐技術,困難再大,我們(men) 也要自己做。”
“我們(men) 努力做出來了,並且做得很好,為(wei) 產(chan) 業(ye) 化發展建立了信心”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上關(guan) 於(yu) 激光顯示的研究剛剛起步。不久後,許祖彥和團隊就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了激光全息照相研究,並不斷思考激光大色域顯示和3D顯示的發展前景。1996年,他提出發展大屏幕激光全色顯示的設想,“發展高技術產(chan) 業(ye) ,還是要做出個(ge) 規模來才有意義(yi) 。”許祖彥說。
許祖彥提出多項專(zhuan) 利技術,研製出多種大功率紅、綠、藍三基色DPL(全固態激光器),合成20瓦以上的白光激光。他和團隊成員又與(yu) 國內(nei) 多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guan) ,2003年,他們(men) 終於(yu) 在國內(nei) 首次實現了激光全色投影顯示;接下來,他們(men) 又相繼完成了60英寸、80英寸、140英寸、200英寸等係列激光顯示原理樣機的研發。
“我們(men) 的努力證明,激光顯示是可行的。”許祖彥說,“自激光發明以來,人們(men) 就想用它做顯示,理論上激光全色顯示色域廣,顯示的圖像應當很好看,我們(men) 努力做出來了,並且做得很好,為(wei) 產(chan) 業(ye) 化發展建立了信心。”
為(wei) 了實現產(chan) 業(ye) 化目標,許祖彥和很多人打過交道。有的說,成果很好,還是等形成規模我們(men) 再支持;有的說,我們(men) 需要的成果,得一落地就能賺錢。許祖彥沒有氣餒……他和團隊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終於(yu) 等來了激光顯示產(chan) 業(ye) 化的時機。
2015年5月,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作為(wei) 理化所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企業(ye) ,這家公司掌握的“真激光”顯示技術,能夠全麵達到BT.2020超高清顯示國際標準,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自動化光源及整機生產(chan) 線,公司在工程投影、家庭影院、數字化放映等多個(ge) 方麵實現量產(chan) 。
“當年許院士做激光顯示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前所未見的難題。中科極光開始的新一輪產(chan) 業(ye) 化探索,同樣沒有現成的經驗。”師從(cong) 許祖彥的理化所應用激光研究室主任畢勇說,“我們(men) 不僅(jin) 要繼承老一輩科研人員的技術積累,更要學習(xi) 他們(men) 孜孜以求的精神。”
“戰略科學家既要知道任務總體(ti) ,還要知道其中的關(guan) 鍵技術”
從(cong) 事激光研究60年,許祖彥當了40多年的研究組組長,同事開玩笑說他是“研究組長之最”。如今雖已年逾八旬,從(cong) 戰略研究到實驗技術細節,他都盡心盡力。“有新當選的院士問我‘院士怎麽(me) 當’?我說‘院士不好當’。原來是教授、總工程師,當了院士、成了工程科學家了,更要爭(zheng) 當戰略科學家。”許祖彥說。
什麽(me) 是戰略科學家?在許祖彥看來,一是能找到戰略方向,二是知道怎麽(me) 去實現這個(ge) 戰略方向。“戰略科學家既要知道任務總體(ti) ,還要知道其中的關(guan) 鍵技術,在某些特定領域要‘知道全部’。”
在激光領域,從(cong) 上遊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下遊的產(chan) 業(ye) 化,許祖彥全都“做了一遍”。“我做激光60年,我的黨(dang) 齡也是60年,一定要做點對國家有用的東(dong) 西。我沒什麽(me) 了不起,是趕上了好時代,遇到了好機會(hui) 。”許祖彥說。
許祖彥尤其重視培養(yang) 人才。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畢業(ye) 生,老師中不少都是科學泰鬥和傑出的科學家。老師們(men) 的言傳(chuan) 身教讓許祖彥受益匪淺,他也希望自己能夠“發光發亮”,薪火傳(chuan) 承。
“我們(men) 需要一批具有學術引領能力和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能力的領軍(jun) 型科研人才。”許祖彥說,要鼓勵青年科研人員“為(wei) 創新找路子”,不能有“吃老本”“過小日子”的想法。他呼籲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具備潛質的中青年人才打通成長渠道;他喜歡舉(ju) 辦學術沙龍,喜歡給學生講故事,因為(wei) “故事能啟發人的悟性”;學術夏令營請他去給學生們(men) 作報告,他不願隻站在講台上,而是要坐到學生中間,平等對話……
生活中的許祖彥喜歡做菜,對於(yu) 自己拿手菜的每個(ge) 操作步驟都如數家珍,甚至還用上了科學術語,比如“做涼拌蘿卜絲(si) 的訣竅是用‘飽和糖水’”。他說做菜的過程“既有程序又有認識”,“要一邊改變‘參數’一邊調優(you) ”,跟科研是相通的。“我不主張一天24小時都花在一個(ge) 問題上,那樣效率會(hui) 很低。人的注意力也需要切換。但無論做什麽(me) 事,關(guan) 鍵是做的時候要保持專(zhuan) 注。”許祖彥說。
記者手記
以時間刻度標注創新高度
82歲高齡,60年的科研生涯,但許祖彥說自己最缺的就是時間,最不願浪費的也是時間。60年來,以許祖彥為(wei) 代表的幾代“追光者”,正是以隻爭(zheng) 朝夕的緊迫感、水滴石穿的耐心、一以貫之的專(zhuan) 注,換來了我國在激光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激光顯示產(chan) 業(ye) “從(cong) 原理可行、技術可行,到產(chan) 業(ye) 可行”的成就。
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產(chan) 業(ye) 變革飛速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ye) 既要緊跟前沿,更要立足長遠。尤其對一些周期長、見效慢的基礎研究、支撐技術研發來說,更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摒棄“短平快”思維,腳踏實地、久久為(wei) 功。希望更多肩負自主創新使命的“追光者”,以時間刻度標注創新高度,蹚開天高海闊的創新之路,成就意義(yi) 不凡的奮鬥人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