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追鳥人”:十年記錄鏡頭裏的“人與自然”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6月21日電 (許倩 麻在青)一副折疊老花鏡、一件褪色的攝影背心、一雙總是沾著土的皮鞋……烏(wu) 魯木齊市米東(dong) 區攝影人王錫軍(jun) 端起相機對準遠方,鏡頭中落入一隻在碧波上展翅的白天鵝,身披霓裳般的晚霞。
“現在米東(dong) 區的幾個(ge) 水庫有金眶鴴、塍鷸、紅嘴鷗、鸊鷉等二三十種鳥類,比以前多出三四成。其中不乏黑鸛、天鵝、螺紋鴨這樣的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近日,王錫軍(jun) 告訴記者,他在烏(wu) 魯木齊市及周邊“追鳥”已滿十年。
“你看!兩(liang) 口子吵架,老公要離家出走了!”王錫軍(jun) 又迅速將鏡頭對準遠處兩(liang) 隻追逐的白鷺按下快門。王錫軍(jun) 喜歡透過鏡頭充當編劇,“腦補”鳥兒(er) 之間的各種對話和故事情節。他說:“精彩往往在一瞬間,守著鏡頭、耐心等待,才是‘追鳥人’的常態。”
春夏之時,王錫軍(jun) 除了回家補給吃喝,基本都在水庫附近泡著。為(wei) 了近距離拍攝鳥兒(er) ,就用帳篷、茅草搭起個(ge) 偽(wei) 裝窩棚,藏在裏麵一動不動,一拍就是六七個(ge) 小時。最長的一次拍攝,他持續追蹤了4個(ge) 月。
自從(cong) 迷上攝影,王錫軍(jun) 前後買(mai) 了8台相機,為(wei) 成千上萬(wan) 的鳥兒(er) 拍下十萬(wan) 多張照片,每一幅照片背後都有故事。“鳥兒(er) 有豐(feng) 富的精神世界,奉獻、團結、忠貞,‘一夫一妻’製的天鵝是典型代表,它們(men) 才是神仙眷侶(lv) 。”近幾年,王錫軍(jun) 最期待的“模特”是一隻歪脖子天鵝。
每年4月初開始,作為(wei) 候鳥遷徙路上的重要“驛站”,烏(wu) 魯木齊周邊的眾(zhong) 多河流、湖泊、水庫、濕地成了候鳥的逗留歇息地。10年來,王錫軍(jun) 不僅(jin) 記錄著這些南來北往的鳥兒(er) ,也記錄者烏(wu) 魯木齊生態環境的變化。
“我從(cong) 小就在水庫捉魚、追鳥玩,那時候就隻有野鴨、鸕鶿等幾種常見鳥。這些年米東(dong) 區水域變化大,水越來越清,水裏的生物也越來越多。有水有食,安家落戶的鳥兒(er) 也更多了。”王錫軍(jun) 說。
其實,天鵝、侏鸕鶿等珍稀鳥類,對生態環境和水質要求都很苛刻,這些生態係統“晴雨表”鳥類的出現,是烏(wu) 魯木齊米東(dong) 區生態環境改善的直接體(ti) 現。當然,這些變化,與(yu) 烏(wu) 魯木齊連年實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密不可分,接連實施的生態修複、景觀改造、河道環境綜合整治等生態工程,讓鳥兒(er) 有了更美好、更舒適的家園。
鏡頭裏的才是真正的“人與(yu) 自然”,對王錫軍(jun) 來說,拍鳥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愛好。“隻要有閑暇,我就一直拍下去。希望大家通過我鏡頭中的鳥類世界,愛上自然、保護自然。”王錫軍(jun) 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