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視角詮釋紅牆黃瓦——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誌華
(香港回歸25周年)用現代視角詮釋紅牆黃瓦——專(zhuan) 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誌華
中新社香港6月22日電 題:用現代視角詮釋紅牆黃瓦——專(zhuan) 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誌華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如果紫禁城的紅牆黃瓦經現代設計師重新打造將是怎樣的模樣?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或許能讓你找到答案。“有故宮元素和曆史感覺,但整體(ti) 是現代的、有創造力的。”資深博物館專(zhuan) 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誌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如是描述這座位於(yu) 維港海濱的全新博物館。
吳誌華1988年起參與(yu) 公共博物館的工作,在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前曾任康文署副署長,管理博物館、表演場地、公共圖書(shu) 館等香港文化機構。職業(ye) 生涯橫跨回歸前後的他認為(wei) ,回歸前的文化活動有時隻為(wei) 休閑,並無任何國家意識,回歸後在特區政府推動下,同時因應社會(hui) 需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是在港人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興(xing) 趣濃厚的背景下誕生的。
啟動於(yu) 回歸20周年,開幕於(yu) 回歸25周年,在吳誌華眼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門迎客具深遠意義(yi) :體(ti) 現中央政府對香港文化發展的支持,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助力香港融入國家文化發展的大局,促進港青認識國家和曆史,也將香港與(yu) 很多內(nei) 地民眾(zhong) 的心連在一起。同時籌建過程中,團隊努力克服困難,彰顯港人解決(jue) 問題的精神。
北京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借出914件珍貴文物亮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開幕展。吳誌華形容兩(liang) 間博物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兩(liang) 者在挑選開幕展文物時互相協作。“這個(ge) 合作隻是一個(ge) 開始。”他說,未來雙方還將籌辦新展覽和進行展品輪換,並會(hui) 攜手舉(ju) 行學術、交流和教育活動。
博物館的功能不限於(yu) 參觀。吳誌華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對公眾(zhong) 開放日期公布後,收到許多表達希望到訪參觀意願的電郵和電話,深感港人對開館的期待。等待參觀者來臨(lin) 的同時,他還籌劃著將文物教育鑲入學生的曆史課程,以及通過三維打印啟發學生以故宮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等。“我們(men) 會(hui) 走出博物館。”吳誌華盡己所能謀劃著未來。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外,促進世界文明對話也是我們(men) 的重點工作。”吳誌華2019年獲委任為(wei) 館長後,親(qin) 自招聘每位團隊成員,當中很多人擁有在歐美、中國台灣等地的工作經驗。他相信擁有國際化的團隊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優(you) 勢。
由團隊鋪設的國際合作之路已有大致方向:尋找機會(hui) 將包括故宮文化在內(nei) 的中華文化傳(chuan) 播至國際,成為(wei) 中華文化和世界觀眾(zhong) 的連接者,比如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安排到外國博物館繼續展出;引進外國文明的展覽到香港和內(nei) 地展出;以及籌備中西文化交流主題的展覽並舉(ju) 行世界巡展等。
開館日臨(lin) 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nei) 的工作人員忙碌進行著最後的籌備工作。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在專(zhuan) 家的陪伴下分批抵港,待文物完成布展封櫃,專(zhuan) 家便分批回京。接受專(zhuan) 訪前,吳誌華剛與(yu) 一批護送文物的專(zhuan) 家見麵道別。為(wei) 感受參觀者的體(ti) 驗,他與(yu) 設計師提前在館內(nei) 跑了一趟。“我覺得非常滿意。”吳誌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