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本科生就業叫座,能否讓職業教育更“香”?
胡欣紅
據6月21日《新京報》報道,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自動化技術與(yu) 應用專(zhuan) 業(ye) 的應屆畢業(ye) 生談佳豪,是我國職業(ye) 教育第一屆本科畢業(ye) 生。近日,他揣著多個(ge) 國家級智能製造技能比賽一等獎、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獲得了15家公司的麵試資格,拿到了10份錄用通知。最終,他選擇了無錫一家專(zhuan) 注於(yu) 工業(ye) 自動化產(chan) 品研發與(yu) 應用的行業(ye) 知名公司。
大學生就業(ye) 關(guan) 乎個(ge) 體(ti) 發展和社會(hui) 穩定。今年我國大學畢業(ye) 生達1076萬(wan) 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如此背景下,首屆職教本科生的就業(ye) 情況,牽動人心。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本科層次職業(ye) 學校32所,職教本科在校生人數達12.93萬(wan) 人,其中包括中職起點四年製、專(zhuan) 科起點兩(liang) 年製和普通高中起點四年製等多種生源。嚴(yan) 峻的就業(ye) 形勢下,首屆職教本科生能較順利地拿到錄用通知,一方麵源於(yu) 他們(men) 多擁有務實心態,用“精準投遞”來保證命中率;另一方麵則是憑借實訓經驗和紮實技術在求職時贏得“先機”——從(cong) 就業(ye) 現實看,工科類招聘需求多是本科及以上,在學曆要求統一的情況下,技術就成了一種優(you) 勢。
首屆職教本科生的喜人就業(ye) 形勢,其實在預料之中。不久前,深圳技師學院激光教研室相關(guan) 負責人曾對媒體(ti) 表示,每個(ge) 同學手上已有2~4份錄用通知書(shu) 。“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ge) offer”一度登上新聞熱搜。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鮮見。據教育部介紹,十年來,我國中職就業(ye) 率(含升學)持續在96%以上,高職在91%以上,高於(yu) 普通高校的平均值。我國第一屆職業(ye) 本科畢業(ye) 生沿著“高職專(zhuan) 科-職業(ye) 本科”的路徑,既擁有傳(chuan) 統職業(ye) 教育下培養(yang) 的技術技能,又有理論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搶手自在情理中。
職業(ye) 教育出口端的叫座,能否換來入口端的叫好?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的認可度能否相應走高?要看到,當下依然還有很多學生和家長排斥上職校,個(ge) 中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職校生就業(ye) 質量無疑是更現實的考量。簡而言之,職校生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以及發展空間等,是公眾(zhong) 評估職教就業(ye) 前景時高度關(guan) 注的問題。
英雄不問出身。為(wei) 打破社會(hui) 上存在已久的對職業(ye) 教育的偏見,近年來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大力推進“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去年底,人社部印發通知,推動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在參加事業(ye) 單位招聘等方麵與(yu) 普通高校畢業(ye) 生享受同等待遇。前不久,北京發布方案,強調要把北京市高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納入公務員招考範圍。
消除偏見並非一日之功。第一屆職教本科畢業(ye) 生常會(hui) 遭遇“你這個(ge) 是本科嗎?”之類的質疑,承擔著向一些用人單位解釋“什麽(me) 是職業(ye) 本科”的任務,而且由於(yu) 一些招聘單位簡曆錄入係統信息更新不及時,一些職校本科生報考企事業(ye) 單位和公務員時,可能還要麵對“資料審核不通過”的無奈。這些問題,無疑需要被及時看見和紓解。
“學曆是下限,技術是上限”。職校生的就業(ye) 前景,與(yu) 是否具備過硬技術有關(guan) ,更與(yu) 各種有形無形的門檻能否被消除有關(guan) 。努力創造更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和機會(hui) ,讓職業(ye) 教育真正揚眉吐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