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見證中國綠色貢獻
藍天白雲(yun) 見證中國綠色貢獻(望海樓)
中國在7年間減少的空氣汙染,與(yu) 美國30年間減少的空氣汙染相當。近日,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完成的一項研究,從(cong) 側(ce) 麵見證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對全球環境治理作出的重要貢獻。
大氣汙染是全球環境治理麵臨(lin) 的一項重大挑戰。中國在大氣汙染治理領域主動承擔大國責任,言必行、行必果。2013年,中國出台《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響了“藍天保衛戰”,成為(wei) 全球第一個(ge) 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
十年間,中國各地鐵腕治汙,精準防控。從(cong) 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56%,重汙染天數下降了91%,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wei) “北京奇跡”。
不隻是北京。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339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87.5%;自“十三五”以來,中國PM2.5實現“六連降”。中國的天空一天比一天藍。河北石家莊有位叫王汝春的老人,自2014年起,堅持每天早上拍攝同一片天空,8年間幾乎未曾中斷。在老人的鏡頭下,藍天一年比一年多。2021年,石家莊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2013年足足增加了197天。
保衛藍天,中國堅持“兩(liang) 手抓”:一手抓減排控汙。不斷減少汙染物排放,嚴(yan) 控高耗能、高汙染行業(ye) 發展;一手抓綠色轉型,大力推行清潔生產(chan) ,構建清潔綠色的能源結構。數據顯示,中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持續下降,由2012年的68.5%降至2021年的56%,下降了12.5個(ge) 百分點。更多藍天白雲(yun) 的回歸,得益於(yu) 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中國加快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與(yu) 產(chan) 業(ye) 生態化,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收獲了金山銀山。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hui) 上提出“雙碳”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盛讚:“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對全球有引領作用,是國際社會(hui) 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重要推動力。”英國商品研究所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約翰·約翰遜指出,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義(yi) ,“這是世界脫碳進程的一個(ge) 分水嶺”。
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行動派。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的減排降碳政策體(ti) 係不斷豐(feng) 富,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已經成為(wei) 世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大國。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過10億(yi) 千瓦,並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規劃建設4.5億(yi) 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2021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產(chan) 銷雙雙突破350萬(wan) 輛,產(chan) 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首位。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自覺追求。
中國不但努力辦好自己的事,還全方位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進程。中國積極為(wei) 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2021年10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提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共同建設清潔美麗(li) 的世界。從(cong) 非洲的氣候遙感衛星,到東(dong) 南亞(ya) 的低碳示範區,再到小島國的節能燈,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中國實施綠色絲(si) 路使者計劃和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為(wei) 120餘(yu) 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了3000餘(yu) 名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與(yu) 29個(ge)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
作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yi) ,將繼續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ti) 係,與(yu) 世界各國一道,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
(作者為(wei) 本報評論員)
劉發為(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