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城市動能激發鄉村振興潛力
雲(yun) 南:城市動能激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潛力【培養(yang) “鄉(xiang) 村CEO” 搭建青年創業(ye) 平台】
今年端午節期間,雲(yun) 南昆明安寧市雁塔村接待遊客3000餘(yu) 人,成為(wei) 新的鄉(xiang) 村旅遊網紅打卡點;5月31日,在雲(yun) 南網紅主播“曲靖老村長”直播間,500盒共計1.25噸“東(dong) 川大洋芋”在5分鍾內(nei) 被搶購一空……一個(ge) 曾經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山村、一種高寒山區的農(nong) 作物,是如何因鄉(xiang) 村振興(xing) 脫穎而出的?
“如今,鄉(xiang) 村基礎設施改善,產(chan) 業(ye) 開始多元化,鄉(xiang) 村價(jia) 值正在回歸,大美鄉(xiang) 村已具備吸引人的條件。”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雲(yun) 說,城市動能正在激發鄉(xiang) 村潛能,提升了鄉(xiang) 村在市場中創造財富的能力。
2019年8月,昆明市政府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合作,聘請李小雲(yun) 為(wei) 昆明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首席顧問,在安寧市雁塔村、宜良縣麥地衝(chong) 村等6個(ge) 鄉(xiang) 村實施“都市驅動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驗區”項目。李小雲(yun) 介紹,這一實驗不是扶貧,是通過一係列機製建設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增加農(nong) 民收入;同時吸納新要素,讓鄉(xiang) 村社會(hui) 再組織化,用都市驅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在這一項目的規劃下,兩(liang) 年多來,雁塔村收回44戶閑置宅基地,打通了無地可用的堵點。種滿鮮花的小巷連接著100餘(yu) 座“滇中一顆印”風格的老宅,“花巷雁塔”成了村子名片。保存完好的傳(chuan) 統村落、上千畝(mu) 的地理標誌產(chan) 品紅梨梨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雁塔村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吃農(nong) 家美食、住老屋民宿、購買(mai) 土特產(chan) 品。
2021年,雁塔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69萬(wan) 餘(yu) 元,村民年收入大幅提升。這一年,雁塔村入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
作為(wei) 實驗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引入和培養(yang) “鄉(xiang) 村CEO”是解決(jue) 農(nong) 民缺乏管理能力、難以運營自己資產(chan) 的破題之舉(ju) 。
2021年,26歲的趙全康回村競聘為(wei) 雁塔村的“鄉(xiang) 村CEO”,擔任雁塔村合作社成立的花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提出“一元房租”方案,招來了11家商戶進駐;他起草的“商規四則”,經黨(dang) 員、村民代表大會(hui) 共同商議通過,使村裏的商鋪、停車場、公共區域得到規範管理。
一年多來,公司從(cong) 趙全康一個(ge) 人發展成有17個(ge) 年輕人的團隊。他們(men) 建立“公司+農(nong) 戶”電商網絡銷售平台,2021年在線上、線下累計銷售紅梨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300萬(wan) 餘(yu) 元。外出打工的青年紛紛返鄉(xiang) ,回村開辦鮮花餅廠、梨園農(nong) 莊、小超市等。
如今,安寧首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博士後工作站、安寧市大學生創業(ye) 園職教分園、安寧青年之家等機構入駐雁塔村;所在的縣街街道正在將雁塔村打造成青年創業(ye) 平台,吸引職教園區的大學生到村裏創業(ye) 。
與(yu) 擁有良好區位優(you) 勢的雁塔村不同,距離昆明150公裏的昆明市東(dong) 川區曾是中國六大產(chan) 銅基地之一,但也因此成了資源枯竭型城市。2021年,東(dong) 川被列為(wei) 國家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
馬鈴薯是東(dong) 川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是生長在海拔2460米李子溝村的馬鈴薯,因蒸煮後像綻開的花瓣,人稱“開花洋芋”,很受歡迎。前幾年,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幫助李子溝村解決(jue) 了“開花洋芋”品種退化、抗病性差等問題,但因種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沒有帶頭人等原因,“開花洋芋”多年賣不出好價(jia) 錢。
2017年,昆明八角地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與(yu) 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瓊芬合作,在李子溝設立專(zhuan) 家基層科研工作站。楊瓊芬團隊通過實驗,選用味道相似、抗病能力更強的新品種“雲(yun) 薯702”代替李子溝的老品種,使每畝(mu) 產(chan) 量從(cong) 過去的500公斤提高到1000-1500公斤。
幾年來,八角地公司與(yu) 電商平台合作,舉(ju) 辦“李子溝開花洋芋節”,開展“我為(wei) 李子溝開花洋芋代言”線上線下公益扶貧直播活動等,使“開花洋芋”聲名遠播,市場價(jia) 從(cong) 過去每公斤0.8元漲至6元。
2020年,“東(dong) 川大洋芋”成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在“東(dong) 川大洋芋”產(chan) 業(ye) 科技特派團的支持下,全區種植麵積達5000畝(mu) ,年總產(chan) 值2500萬(wan) 元,馬鈴薯成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重要產(chan) 業(ye) 之一,1600戶農(nong) 戶受益。
八角地公司還從(cong) 東(dong) 川鄉(xiang) 村招聘了數十人,在昆明“麵東(dong) 東(dong) 麵館”從(cong) 事餐飲服務、銷售東(dong) 川農(nong) 特產(chan) 品。他們(men) 中有人一直在餐飲店工作,實現了穩定就業(ye) ;有的人回鄉(xiang) 自己創業(ye) 。35歲的楊發蓮多次被公司派到省內(nei) 外學習(xi) 製作小吃餐飲,不斷研發推出新菜式,深受顧客歡迎。
“農(nong) 民是農(nong) 村創新的主體(ti) 。”李小雲(yun) 說,目前,地方政府推動市民進入鄉(xiang) 村與(yu) 農(nong) 民聯合創業(ye) ,通過建立與(yu) 城市需求相關(guan) 聯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將人才、資本“黏住”,城市動能轉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動力,“這些良性互動,是為(wei) 了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而不是城市發展、鄉(xiang) 村消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