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實習生冒名招“代工” 別當惡作劇看

發布時間:2022-07-06 11: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日,有實習(xi) 生假冒券商行業(ye) 分析師招聘實習(xi) 生的事件引發熱議。據《證券時報》等多家媒體(ti) 報道,複旦大學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劉某,以正規分析師名義(yi) 給自己招“小黑工”,為(wei) 自己服務,並煞有介事承諾“實習(xi) 6個(ge) 月以上可獲得留用機會(hui) ”,最後卻以“臨(lin) 時縮招,卡學曆”等理由“拉黑”別人。

  複旦大學對此回應稱,將在相關(guan) 情況調查核實完成後根據校紀校規嚴(yan) 肅處理。此前錄用劉某的證券公司,也表示與(yu) 之解除或暫緩簽訂就業(ye) 協議。

  相比過往被虛假實習(xi) 、內(nei) 推等信息騙財的同學,本次上當的畢業(ye) 生雖然沒有明顯經濟損失,但實際造成的損失可能要遠超金錢。對於(yu) “栽倒”在該實習(xi) 生手裏的同學來說,在辛苦實習(xi) 數月,寫(xie) 了最多近百萬(wan) 字研報後,非但沒有留用機會(hui) ,連實習(xi) 證明和背調材料都無法獲得,甚至錯過秋招、春招的機會(hui) 。

  劉某曾在多家券商實習(xi) ,說明能力得到金融機構認可。然而,就向來講究誠信、自律與(yu) 背景調查的金融行業(ye) 而言,劉某暴露出的品性又顯得與(yu) 之格格不入。金融行業(ye) 是一個(ge) 要求對負麵人物市場禁入的行業(ye) ,劉某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令人遺憾的是,媒體(ti) 報道中的劉某顯然並未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學院工作人員辯解稱“每去一個(ge) 新單位就把這些實習(xi) 生拉上,是給他們(men) 一個(ge) 新的機會(hui) ”。

  盡管該起事件的性質在法律層麵如何界定尚無定論,但於(yu) 個(ge) 人私德與(yu) 公序良俗,劉某均難以自圓其說。一方麵,損人利己,拿別的實習(xi) 生辛苦寫(xie) 出來的報告作為(wei) 自己的成果,並耽誤別人就業(ye) 。另一方麵,劉某在整個(ge) 過程中盜用首席姓名,發送虛假實習(xi) 協議與(yu) 保密協議,可謂處心積慮。

  曾有人將金融行業(ye) 比作一個(ge) 名利場,但越是如此,從(cong) 業(ye) 人員行事越要審慎,否則難免在將來鑄成大錯。因為(wei) 疫情影響,畢業(ye) 生(包括國外高校畢業(ye) 生)遠程實習(xi) 、線上實習(xi) 已經在行業(ye) 內(nei) 司空見慣,隻有微信或電郵接觸的背景情況,的確給了劉某把構想“落地”的機會(hui) 。深究下去,劉某能夠連騙數十人的原因,可能還在於(yu) 部分畢業(ye) 生更相信人脈,相信內(nei) 推,相信校友、同鄉(xiang) 在就業(ye) 當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超越個(ge) 人本身能力,從(cong) 而忽略了各家券商一再提醒過的實習(xi) 也要走人力部門專(zhuan) 門流程,簡曆隻會(hui) 由專(zhuan) 門平台或者指定郵箱來接收。

  劉某的例子,再次提醒即將離校或剛離校不久的畢業(ye) 生:係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腳踏實地才能行穩致遠。

  魏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