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吳南——讓患者“挺起脊梁”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吳南——
讓患者“挺起脊梁”(奮鬥者正青春)
吳南有一個(ge) 很酷的微信名“刀客吳”。他的“武器”是手術刀,他的“敵人”則是脊柱畸形。
吳南,1986年出生,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青年工作部部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脊柱畸形大數據研究與(yu) 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今年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吳南總是腳步匆匆,每天都在忘我地工作。從(cong) 早晨7點到晚上7點,幾乎整天都“泡”在醫院裏。門診、查房、手術、科研、教學……他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常常連午餐時間也被擠占。
麵對脊柱畸形這道世界性難題,他和團隊成員始終站在前沿陣地,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從(cong) 醫10餘(yu) 年來,他的手術總時長超1萬(wan) 小時,讓無數脊柱畸形患者實現了“昂首挺胸”的夢想。
於(yu) 毫厘中求精準,在極限中求突破
脊柱畸形是一種高致畸致殘性疾病,發病年齡覆蓋全生命周期,小到新生兒(er) 、大到耄耋老人都可能患病。而脊柱畸形手術因耗時極長、精度極細、難度極高、風險極大,被稱為(wei) “脊柱手術的珠峰”。
在北京協和醫院骨科邱貴興(xing) 院士和仉建國主任的帶領下,吳南主攻脊柱畸形手術,於(yu) 毫厘中求精準,在極限中求突破,被譽為(wei) “刀尖上的舞者”。
吳南說:“脊柱的骨骼包裹著脊髓,脊柱畸形手術既要保證不損傷(shang) 脊髓,又要對堅硬的脊柱進行矯形。有時候甚至要切除部分脊柱,常常險象環生。”
有一次,他為(wei) 一名4歲孩子做手術,術中突發意外情況,出現血管破裂。憑著外科醫生特有的冷靜與(yu) 敏捷,他和團隊一起努力,迅速進行了一連串的處理,化險為(wei) 夷。“哪怕猶豫一兩(liang) 秒,或者有一個(ge) 操作失誤,孩子就可能失去生命。”吳南回憶。
脊柱畸形手術難度大,平均每台手術需要四五個(ge) 小時。在仉建國主任的帶領下,吳南每周二、周三安排全天手術,經常挑戰生理極限。吳南做過最長的一次手術,耗時整整14個(ge) 小時,他像“釘子”一樣釘在手術台旁,直到為(wei) 患者縫好最後一針。此時吳南已雙腿僵直,無法走動。但是,每當親(qin) 眼看到患者從(cong) 初見時的佝僂(lou) 蹣跚、自卑敏感,到術後的站姿筆直、自信開朗,他都能深刻感受到“挺起脊梁”這句話的分量。
構建脊柱畸形遺傳(chuan) 研究體(ti) 係
今年4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中國醫學發展大會(hui) 上發布了《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脊柱畸形的分子遺傳(chuan) 學研究及臨(lin) 床應用”名列其中。
對於(yu) 脊柱畸形患者來說,早診斷、早幹預意義(yi) 重大。然而,脊柱畸形的病因學診斷在國際尚屬空白。“如果能找到致病的基因,進行早期幹預,患者可能不需要走到做大手術那一步。”吳南說。
畢業(ye) 於(yu) 協和醫大八年製的吳南,師從(cong) 我國著名骨科專(zhuan) 家邱貴興(xing) 院士。從(cong) 2010年起,吳南就開始了脊柱畸形致病基因的研究。
2017年,吳南來到美國貝勒醫學院從(cong) 事分子和人類遺傳(chuan) 學博士後研究。他婉拒了美方的高薪挽留,毅然於(yu) 2019年回到北京協和醫院。在醫院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建立了骨骼畸形遺傳(chuan) 門診,為(wei) 骨骼畸形尤其是脊柱畸形的患者進行病因學診斷,讓更多患者看到了希望之光。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北京協和醫院骨科聯合複旦大學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先天性脊柱側(ce) 凸迄今為(wei) 止最重要的遺傳(chuan) 致病因素,並將成果發表在世界頂尖醫學期刊上。團隊還提出了先天性脊柱側(ce) 凸的“中國模型”,從(cong) 分子水平定義(yi) 了一種全新的疾病亞(ya) 型,並在世界範圍內(nei) 得到廣泛認可。團隊率先構建起完整的脊柱畸形遺傳(chuan) 研究體(ti) 係,實現我國骨科學者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讓中國人成為(wei) 這項國際研究的引領者。
現在,吳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國內(nei) 10餘(yu) 家三甲醫院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推廣,已累計應用於(yu) 2000多例脊柱畸形患者。隨著國內(nei) 首個(ge) 骨骼畸形遺傳(chuan) 谘詢門診落地,脊柱畸形的分子遺傳(chuan) 學研究步入臨(lin) 床應用階段。
“把每一名患者當作家人對待”
“醫生不能隻看片子,不看患者。醫生治的是病,救的是人。”在吳南心中,臨(lin) 床技術和人文關(guan) 懷同等重要。作為(wei) 醫生,既要有一把過硬的刀,也要有一顆慈悲的心。
“把每一名患者當作家人對待”,是吳南的從(cong) 醫準則。有一次,吳南做完最後一台手術,已是晚上8點多了,又累又餓。下班之前,他還要堅持到病房再看看患者。當時,正好遇到一名9歲的孩子胸悶憋氣,血氧飽和度很低。吳南判斷可能是胸腔積液滲出,迅速喊來同事,在病床旁做胸腔穿刺。可是,孩子又哭又鬧,根本不配合檢查。於(yu) 是,吳南跪在地上,一邊讓人哄孩子,一邊熟練地操作。當穿刺完成後,吳南已經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氣,半天站不起來。
在病人麵前,吳南真誠而謙和。無論貧富貴賤,他都一視同仁,傾(qing) 力救治,不圖回報。吳南常常想起導師的叮囑,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不可重來。醫生要敬畏生命,做每一台手術都要想到最壞的結果,盡最大努力減少對患者的傷(shang) 害。吳南說:“當醫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做最純粹的醫學,一切從(cong) 患者的利益和社會(hui) 的需求出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吳南牽頭組織成立了協和青年誌願者團隊,協助門急診接聽患者求助電話,為(wei) 群眾(zhong) 答疑解惑,成為(wei) 醫院“停診不停服務”的抗疫生力軍(jun) 。
“那段時間,我們(men) 團隊齊心協力,共接聽7000餘(yu) 次來電。谘詢的問題五花八門,小到發熱門診如何就診,大到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及時就診。我們(men) 還第一時間重新梳理疫情初期患者就診流程,協助醫院在疫情防控狀態下高效運轉。”吳南回憶。
吳南的人生成長,深受邱貴興(xing) 、仉建國、吳誌宏等協和骨科專(zhuan) 家的影響。在前輩的熏陶下,吳南決(jue) 心當一名“大醫生”。他說,“大醫生”就是要心係天下蒼生,有大格局、大眼光、大胸懷,推動中國醫學事業(ye) 從(cong) “跟跑”到“領跑”,讓中國人在國際醫學界擁有更多話語權,為(wei) 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