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光明時評:“聰明藥”要不得,“聰明藥”思維也要不得

發布時間:2022-07-08 10:08:00來源: 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貴州遵義(yi) 警方近日發現,有人通過快遞寄售不明藥物片劑,警方查扣後送檢,發現其中含有呱醋甲酯成分。網絡賣家稱這是可使考生精力專(zhuan) 注、提高成績的“聰明藥”,但其實則是國家列管的一類精神類藥物。呱醋甲酯成癮性極大,還可能抑製生長發育,而購買(mai) 者多為(wei) 學生家長或考研學生群體(ti) 。

  很多童話故事裏,都會(hui) 有“聰明藥”的情節設定。可一旦“聰明藥”走進現實,其演繹的注定是荒唐。從(cong) 媒體(ti) 報道來看,每逢高考、考研季,這種實則為(wei) 毒品的精神藥品,便被商家包裝成能讓廣大考生提高成績的“聰明藥”,迎來銷售旺季。

  作為(wei) 一類精神類藥物,呱醋甲酯臨(lin) 床應用有著嚴(yan) 格的限製。刑法規定,一類精神類藥物屬於(yu) 毒品的一種。至於(yu) 提高智商、讓人變聰明,純屬商家炮製出的噱頭。長時間、大劑量服用這類藥物會(hui) 產(chan) 生軀體(ti) 依賴、精神依賴,讓人過度興(xing) 奮、脾氣暴躁,甚至會(hui) 成癮、致鬱,大量濫用還可能致死。不誇張地說,它雖然被標榜為(wei) “聰明藥”,但實際是賣家在收部分家長和學生的“智商稅”。

  從(cong) 毒品治理的角度來看,“聰明藥”的流行,是新型毒品的滲透力不斷強化的表現。但考慮到它的主要消費者是臨(lin) 考季的家長和考生,這背後所折射出的群體(ti) 性投機心理,同樣耐人尋味。

  可能很多人會(hui) 認為(wei) ,購買(mai) “聰明藥”的群體(ti) ,主要是被商家誤導和蠱惑。然而現實是,很多買(mai) 家其實並非不知道“聰明藥”的巨大副作用,但為(wei) 了獲得理論上“提高注意力”的效果,最終還是選擇了賭一把。

  由於(yu) 流行多年,如今網上關(guan) 於(yu) “聰明藥”的信息已經很多——警方提醒、專(zhuan) 家科普,隻要願意都可以輕鬆查到。但一些買(mai) 家即便知道了“聰明藥”的真相,也依然選擇嚐試,這既反映了預防新型毒品的現實複雜性,也為(wei) 我們(men) 體(ti) 認社會(hui) 上彌漫的投機心理提供了一個(ge) 微觀切麵。

  選拔性考試,說到底拚的是一個(ge) 人在學習(xi) 上的長期努力與(yu) 投入,這一點在社會(hui) 層麵已經達成共識。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men) 對於(yu) 捷徑的迷戀。很多圍繞高考、考研所出現的現象,都可以幫助我們(men) 理解這一點。比如,每逢重要考試,就會(hui) 出現“押題熱”,很多學校和老師甚至會(hui) 把成功“押題”作為(wei) 一種能力和成績來予以標榜。此外,一些熱門教輔書(shu) 籍的取名也同樣熱衷此道。像《數學速成100分》《三招教你學數學》等,都是在毫不掩飾地宣揚學習(xi) 捷徑。在這樣一種充斥著投機心理的教育氛圍中,“聰明藥”的熱銷,或許就不那麽(me) 意外了。

  投機心理的生成,一定有著複雜的成因。在教育領域,它可能是普遍的教育焦慮所引發的結果。當大家對於(yu) 高考突擊提分的工具選擇,從(cong) 當年的“安神補腦液”“生命一號”等可疑的“補腦神器”,變為(wei) 今天的具有法律風險並同時帶有巨大副作用的毒品“聰明藥”。我們(men) 的教育焦慮和由此催生的社會(hui) 投機心理,可能不是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弱化,而是產(chan) 生了各種變種。這一與(yu) 進步潮流明顯存在割裂的社會(hui) 圖景,著實值得深思。

  (作者:朱昌俊,係媒體(ti) 評論員)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