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雙星共有包層演化直接證據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中國科學院雲(yun) 南天文台韓占文院士及其團隊,與(yu) 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克裏斯·沃爾夫領導的星圖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顆剛剛完成共有包層拋射的雙星。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被雙星拋向太空的、膨脹的共有包層,意味著一個(ge) 理論設想變成了現實。北京時間2022年7月7日,這一成果在線發布於(yu) 國際學術期刊《皇家天文學會(hui) 月刊》上。
從(cong) 地球上肉眼可見的絕大多數發光天體(ti) 都是恒星,恒星中大約一半位於(yu) 雙星係統。雙星演化會(hui) 改變恒星既有的演化命運,解釋了恒星世界的絕大部分謎團,會(hui) 形成雙黑洞、雙中子星等在現代天文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體(ti) 。早在1976年,天文學家就提出了雙星共有包層演化過程,但近半個(ge) 世紀以來,設想中的共有包層始終沒有被觀測到。
中國科學院雲(yun) 南天文台李江丹、韓占文和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克裏斯·沃爾夫博士等,通過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2.3米寬視場望遠鏡和開普勒衛星等觀測數據,在南半球發現了一顆距離我們(men) 23000光年的密近熱亞(ya) 矮星雙星J1920。兩(liang) 顆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它們(men) 的周圍有一個(ge) 正在膨脹的殼層,以大約每秒200公裏的速度離開雙星。這個(ge) 膨脹的殼層,被證明是大約1萬(wan) 年前被雙星拋射的共有包層。
韓占文說,雙星持續的軌道收縮表明,共有包層殘餘(yu) 物質和雙星的軌道運動摩擦會(hui) 帶走軌道角動量,這是除了磁滯效應、引力波輻射和質量損失之外的一種新的角動量損失機製。
“他們(men) (韓占文研究團隊)擬承擔的、依托LAMOST的建製化研究課題,必將從(cong) 開辟一個(ge) 新的雙星領域重要研究方向走向引領這個(ge) 方向在國際上的蓬勃發展。”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趙剛說。
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校長、2011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萊恩·施密特則認為(wei) ,這一重大發現“為(wei) 深入理解共有包層演化打開了新途徑”。他感慨,看到中澳天文學家“卓有成效的合作”太棒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