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斯人)表界麵光譜專家張學強:留美十年 回歸投身微納研究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表界麵光譜專(zhuan) 家張學強:留美十年 回歸投身微納研究
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2021年2月10日,在海外求學10年之後,張學強回到中國。他所專(zhuan) 長的氣固、液固界麵原位表征技術,有望開拓在新能源、國防等領域的應用。
作為(wei)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yu) 車輛學院激光微納製造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學強所從(cong) 事的研究為(wei) 利用高時空分辨的光譜技術探測分子、原子等微觀尺度下氣固界麵在外場(光、熱、電等)作用下的物理化學演變行為(wei) 。
這項研究有什麽(me) 用?“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張學強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舉(ju) 例說,在石油變成汽油的過程中,通過觀測其與(yu) 催化劑界麵的相互作用和變化,可以理解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幫助實現催化劑的設計和效率優(you) 化;又如在氫能方麵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電解池電極催化水製氫的作用機理,從(cong) 而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
“我從(cong) 事的主要是基礎研究”,張學強介紹說,“微納製造、微觀界麵研究在國際上是非常前沿的領域,競爭(zheng) 十分激烈。”
此前,張學強2010年從(cong) 吉林大學本科畢業(ye) 後,在美國求學近10年。2016年5月,在美國聖母大學拿下博士學位,又先後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lun) 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
目前,張學強在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車輛學院激光微納製造研究所。“剛出國時,中國在這方麵的研究剛剛起步,美國和德國等處於(yu) 領先地位。但10年過去,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已經後來居上。”張學強在多家研究所的工作經曆,在設備硬件、實驗方法、操作等方麵都有知識儲(chu) 備。
張學強1987年出生在遼西偏遠山村,從(cong) 小學習(xi) 成績突出。在青少年讀書(shu) 時,便受到了多位老師的幫助,高中班主任甚至幫他購買(mai) 學習(xi) 資料,希望他在學業(ye) 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非常幸運一路走來有這麽(me) 多人無私的幫助,也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幫助身處困境的人,為(wei) 國做貢獻”,張學強心裏始終有個(ge) 回國的情結。
當2018年北京理工大學到美國高校宣講時,得知國家對飛秒加工技術、基礎研究的需求,而且與(yu) 自己的研究十分契合,張學強從(cong) 此與(yu) 北理工結緣。
在美國的時候,張學強喜歡看NBA,喜歡開車出去遠足,但是也看到美國存在的種族問題、槍支問題、華人天花板問題等。“離得遠反而看到中國在很多方麵都做得很好。”
2019年,張學強正處在十字路口。如同許多留學生一樣,他麵臨(lin) 從(cong) 事獨立研究、進入科技公司、還是回到祖國的抉擇。張學強認為(wei) ,作為(wei) 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學者,許多人並不那麽(me) 在意物質,而是在意能否有寬鬆的科研條件。從(cong) 科研的角度看,國內(nei) 的科研條件已經越來越好,這讓歸國學者有用武之地。
張學強說,身邊回國的學者越來越多。他回到國內(nei) ,不僅(jin) 生活待遇與(yu) 在美國差不多,而且也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北京理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軍(jun) 親(qin) 自關(guan) 心張學強的生活工作,促膝長談的同時也囑托他要做“頂天立地”的科研,既要做到本領域的最前沿,也要紮根於(yu) 祖國大地,做個(ge) 人事業(ye) 發展與(yu) 國家需要同頻共振的中國式人才。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