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超:十年“磨”一臂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劉培超:十年“磨”一臂
2012年9月,劉培超升入山東(dong) 大學研究生院,繼續攻讀機械工程學。這個(ge) 喜歡搗鼓小發明的日照男孩,本科期間就多次參加創新創業(ye) 大賽。
成為(wei) 研究生,劉培超走進實驗室的機會(hui) 更多了。他發現大家每天都要在搖燒瓶等一些重複性動作上花費大量時間,於(yu) 是突發奇想,“能否製造一種智能機械臂,來當人的助手呢?”
碩士畢業(ye) 時,適逢雙創熱潮湧動,一直在琢磨智能機械臂的劉培超,毅然決(jue) 定南下創業(ye) 。
2014年10月,劉培超說動兩(liang) 位同學,一起來到深圳,租了一套不到40平方米的公寓,客廳就是他們(men) 的工作間。
“當時,說到機械臂,映入腦海的就是工廠裏那些笨重的大家夥(huo) 。但培超要做的是能放在桌子上幫人幹活的小幫手,那時世界上還沒有人做這種產(chan) 品。”山東(dong) 大學控製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李貽斌對自己學生的創意讚賞有加。
第一台樣機做出來了,劉培超興(xing) 奮不已。但看到這個(ge) 機械臂笨拙遲緩,畫個(ge) 圓圈歪歪扭扭,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
痛定思痛,劉培超和團隊全力改進:一是自行設計零部件,像製作工藝品一樣精心對待每個(ge) 關(guan) 鍵零件。二是改變算法控製,將複雜的計算公式變成簡單的計算公式加數據庫,提高計算性能、降低控製器成本。
2015年7月,劉培超和團隊成功開發出首款桌麵型智能機械臂。憑借輕量級智能機械臂這個(ge) 全新創意,該產(chan) 品在國外眾(zhong) 籌平台大受歡迎,收到一千多台訂單。
首款產(chan) 品的成功讓劉培超有了自信,他決(jue) 定放棄眼下作坊式的工作方式,成立自己的公司“越疆”,把事業(ye) 做大,朝著“用技術創新樹立民族工業(ye) 品牌”方向努力。
越疆剛成立,便站在十字路口。一條路是像多數創業(ye) 團隊那樣,專(zhuan) 做智能硬件,掙快錢。另一條路是在現有產(chan) 品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精度,研發工業(ye) 級機械臂。大多數投資人和合夥(huo) 人都希望走前一條路,但劉培超決(jue) 定走後一條,因為(wei) 工業(ye) 機械臂是製造業(ye) 升級的關(guan) 鍵,而這一領域的國產(chan) 品牌寥寥無幾,且關(guan) 鍵零部件80%依賴進口。
曾在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摸爬滾打多年的技術總監郎需林深知技術的難度、投入的風險,所以反對聲最大。“咱們(men) 當初來深圳創業(ye) 是為(wei) 了什麽(me) ?不就是想造出能替代進口的國產(chan) 機械臂嗎?現在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如不堅持,將來會(hui) 後悔的。”平常愛笑的劉培超,此時異常嚴(yan) 肅。
那段時間,他四處奔走,極力遊說優(you) 秀的人才前來加盟,電話打爆,口舌費盡。更難說動的還是投資人。麵對各種質疑,劉培超沒有動搖。
漫長的研發過程就像劉培超愛跑的馬拉鬆,特別考驗耐力。在成功將動力學算法應用在工業(ye) 機械臂上後,他又開始琢磨:機械臂上有六個(ge) 軸,每個(ge) 軸都有電機,每個(ge) 電機都需要一個(ge) 伺服驅動,再加上控製器,整個(ge) 機箱有電冰箱那麽(me) 大。能否用一個(ge) 伺服驅動來拖六個(ge) 電機,然後再將其與(yu) 控製器高度集成呢?
得知有中國企業(ye) 正在研發這種輕量化的工業(ye) 機械臂,國外同款機械臂在中國市場的價(jia) 格迅速從(cong) 20多萬(wan) 元降到12萬(wan) 元。
外國人可真“賊”啊!目的就是要挫敗中國同行的熱情,長期占領中國市場。“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劉培超暗暗發狠,夜以繼日地專(zhuan) 注技術攻關(guan) 。團隊畫過的圖紙,摞起來有1米多高;團隊寫(xie) 過的代碼,加起來有幾百萬(wan) 行。閉關(guan) 三年,不聞窗外。2018年3月,越疆研發的工業(ye) 機械臂終於(yu) 量化投產(chan) ,機箱隻有電腦主機那麽(me) 大,價(jia) 格隻有國外同類產(chan) 品的一半。
這幾年,劉培超一直沉浸在機械臂的世界裏,帶領團隊累計申請機器人領域相關(guan) 知識產(chan) 權1140項,其中PCT國際專(zhuan) 利35項、中國專(zhuan) 利817項,填補了桌麵級機械臂行業(ye) 的多項技術空白。他本人則先後獲評深圳市十佳創業(ye) 英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深圳市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等稱號。
不管業(ye) 務取得多大進展、個(ge) 人獲得多少榮譽,總是穿件黑T恤、愛泡測試間的劉培超都是淡然一笑:“我要讓國產(chan) 機械臂更聰明,做到有感知、能思考、會(hui) 決(jue) 策。”
(記者 嚴(yan) 聖禾 黨(dang) 文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