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金種子”藏在秦川渭水間

發布時間:2022-08-01 11:25:00來源: 光明日報

  【走進國家版本館】

  西安國家版本館暨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文濟閣,南倚秦嶺,北望渭川。

  7月30日,當記者穿過高低錯落的亭台樓閣和汩汩噴湧的文濟泉,抬頭望見,高台之上,天祿麒麟守護著大氣磅礴、充滿漢唐雄風的文濟閣。

  盛世修典興(xing) 藏。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將永久保藏具有重要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價(jia) 值的各類版本資源,是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國形象、推進文明對話的新標識。

  漢唐氣象 展現中國精神

  “藏之名山、傳(chuan) 之後世”,作為(wei) 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的分館之一,西安國家版本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領銜設計,依秦嶺而建,以“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漢唐氣象、中國精神”為(wei) 設計主導思想,總體(ti) 格局力求方正、大氣、典雅,並利用山巒地勢起伏,形成中心對稱、園林交錯的建築景觀。

  漢代長安國家圖書(shu) 館、檔案館的天祿閣、石渠閣等均為(wei) 高台建築,保藏中心作為(wei) 西安國家版本館核心功能區,也延續繼承了高台建築的形式。在建築造型方麵,保藏中心主閣居中采用重樓廡殿頂,兩(liang) 側(ce) 輔閣采用重樓攢尖頂,以秦嶺山石製作的高台牆麵和以現代材料、綠色技術構築出的緩坡大挑簷坡頂,將粗獷質樸的肌理與(yu) 綠色環保的科技相融合,彰顯出陝西在新時代曆史文化發展與(yu) 科技綠色創新的活力。

  拾級而上,踏入保藏中心序廳,一排長90米、高20米的四層巨型通頂書(shu) 牆讓人震撼,這裏集中陳放著上萬(wan) 冊(ce) 典籍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擺放在這些典籍版本前麵的,是兩(liang) 尊寓意守護的天祿麒麟雕塑。這兩(liang) 尊雕塑借鑒了體(ti) 現漢魏古風的漢代及南朝麒麟造型,輔之以唐代石獸(shou) 的經典造型細節,綜合體(ti) 現了漢之雄渾、唐之華麗(li) 以及新時代之文化奮進。

  國家版本館以守護典籍安全為(wei) 核心訴求,選擇中國瑞獸(shou) 天祿麒麟來守護,還有其深遠的文化含義(yi) 。“天祿閣是中國最早的藏書(shu) 閣名,漢代就與(yu) 圖書(shu) 典籍產(chan) 生了文化聯係,此後,‘天祿’作為(wei) 藏書(shu) 閣名,一直被後世所沿用。”西安國家版本館工作人員介紹,另一方麵,麒麟也是我國版本學史上的重要意象,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ti) 史書(shu) 《春秋》成書(shu) 於(yu) 麒麟出現在魯國的那一年,因此也被稱為(wei) 《麟經》,也就是《麒麟經》。麒麟作為(wei) 上古傳(chuan) 說中的仁獸(shou) ,代表敬賢仁正、盛世恢宏的大國文化氣象。

  展藏結合 講述文明故事

  什麽(me) 是版本?簡單來說,中華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各類版本資源,不僅(jin) 有我們(men)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承載中華民族厚重曆史文化的古籍、青銅器等,還包括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報刊、錢幣、糧票等,甚至與(yu) 我們(men)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磁帶、膠片、影像,乃至健康碼的第一行代碼,都屬於(yu) 版本資源。版本的載體(ti) 不僅(jin) 有陶石獸(shou) 骨、金屬竹木,還有虛擬的數字化存儲(chu) 。

  版本是記錄曆史、見證文明的“金種子”。從(cong) 時間維度上看,包括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以來產(chan) 生的古籍和近現代的版本資源;從(cong) 地域維度上看,包括港澳台、亞(ya) 洲乃至全球中華版本資源;從(cong) 語言文字維度上看,包括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漢文、少數民族文字、盲文和各種外文版本資源;從(cong) 類型維度上看,包括從(cong) 正式出版物版本到印刷版本、特殊版本和數字版本。而國家版本館就是保藏國家版本資源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的地方,全麵履行著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chuan) 承職責。

  展藏結合,在西安國家版本館借閱中心,一位年輕讀者正在使用西安國家版本館館藏查詢係統查找《論語》的具體(ti) 位置,另一位老年讀者正在將紙質版《周易》放在電腦配套的特質放大器下研讀。“借閱中心是完全對外開放的,除了查詢書(shu) 目、閱讀書(shu) 籍,我們(men) 還專(zhuan) 門為(wei) 視障人士配置了專(zhuan) 用電腦、輸入板和讀書(shu) 機等,讓他們(men) 也能從(cong) 中華文化中感受到光明的力量。”借閱中心負責人說,此外,這裏還可以為(wei) 讀者提供學術沙龍、教學研討等服務,VR體(ti) 驗區還將為(wei) 讀者提供沉浸式文化體(ti) 驗。

  “這個(ge) 雲(yun) 錦看上去好漂亮!”在《楮墨遺珍 萬(wan) 裏同風——絲(si) 綢之路版本展》展覽中,一位觀眾(zhong) 指著牆上的雲(yun) 錦驚歎道。絲(si) 綢之路自西漢全線貫通以來,橫跨亞(ya) 非歐三大洲,作為(wei) 古代絲(si) 綢之路起點的長安,留下了眾(zhong) 多文化遺產(chan) 。展覽展出的600餘(yu) 種展品以陝西典藏為(wei) 依托,展現了絲(si) 路發展演變及絲(si) 路沿線版本形式的發展變化,同時也為(wei) 新時代“一帶一路”偉(wei) 大構想和恢宏實踐提供了文化支撐和曆史依托。

  “快看,這是我們(men) 學過的《紀念白求恩》的版本展示,沒想到這也在版本收藏範圍之內(nei) 。”在《賡續文脈 踔厲前行——中華文化經典版本展(西部篇)》展廳,記者循著聲音,看到幾位身穿校服的同學正在認真學習(xi) 記錄。1743種代表性展品,包含圖書(shu) 報紙期刊、音像製品、徽章牌匾、錢幣郵票和印刷機、發報機、話筒、留聲機等。另外,展覽還設置了多組場景雕塑和多媒體(ti) 互動模塊,使觀眾(zhong) 在體(ti) 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經典。

  立足陝西、輻射周邊省份及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西安國家版本館作為(wei) “中華版本傳(chuan) 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講述著版本視角下的文明故事。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