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要當好網絡生態安全員
“綠豆湯包治百病”“楊梅有蟲太髒不能吃”……許多網友對此類謠言並不陌生。“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目前不少平台和網站積極開展權威辟謠、科普傳(chuan) 播等工作。專(zhuan) 家認為(wei) ,打擊網絡謠言,讓虛假信息沒有生存空間,有利於(yu) 保障網民合法權益、維護網絡傳(chuan) 播秩序、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為(wei) 博眼球誇大其詞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各類門戶網站、網絡論壇、視頻平台等應運而生。許多網民在社交平台上注冊(ce) 賬號,建立網絡自媒體(ti) ,表達個(ge) 人觀點。其中,部分用戶充分發揮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儲(chu) 備優(you) 勢,對相關(guan) 話題進行科學、理性、專(zhuan) 業(ye) 的解讀,湧現了一批優(you) 質原創內(nei) 容,為(wei) 傳(chuan) 播科學知識、弘揚社會(hui) 正能量做出了貢獻。
在優(you) 質UGC(用戶原創內(nei) 容)受到廣泛歡迎的同時,也有一批缺乏專(zhuan) 業(ye) 知識儲(chu) 備、盲目追求流量的內(nei) 容生產(chan) 者,通過注冊(ce) 社交平台賬號,依據自然周期、實時熱點等因素,編造虛假信息,傳(chuan) 播時令謠言。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日前根據網上數據監測和網民舉(ju) 報,對近期網絡謠言的特點和危害進行了梳理分析。結果顯示,近期謠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令性特征。例如,隨著全國多地出現高溫天氣,“紅綠燈遇高溫熔化”等謠言博人眼球,“楊梅有蟲太髒不能吃”“吃西瓜感染病毒”等夏季食品安全類舊謠“卷土重來”。上述謠言往往捕風捉影、聳人聽聞,抓住季節時令特點,利用誇張標題,行流量營銷之實,利用公眾(zhong) 認知盲區反複傳(chuan) 播,製造焦慮。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網絡謠言的產(chan) 生有多方麵原因。一方麵,互聯網的即時性使謠言傳(chuan) 播範圍更廣、擴散速度更快,許多消息能在幾小時內(nei) 傳(chuan) 遍全網。另一方麵,網絡的匿名性、低門檻、開放性使各種消息都能得以傳(chuan) 播。
阻斷虛假內(nei) 容傳(chuan) 播
有關(guan) 部門已出台多項政策措施,開展各類專(zhuan) 項整治行動,從(cong) 信息生產(chan) 到分發的全過程遏製時令謠言的傳(chuan) 播。今年3月17日,國家網信辦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嚴(yan) 肅追究網上謠言信息發布傳(chuan) 播的相關(guan) 方責任,建立溯源機製,對首發謠言信息的平台和賬號加大懲處力度。發揮“黑名單”作用,對多次發布傳(chuan) 播謠言信息的賬號主體(ti) 予以嚴(yan) 厲懲戒,全網禁止注冊(ce) 新賬號。對情節特別嚴(yan) 重的,要移送有關(guan) 部門依法追究責任,絕不能讓網絡成為(wei) 傳(chuan) 播謠言的法外之地。要建立健全治理網絡謠言工作機製,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壓實平台主體(ti) 責任,完善監測、發現、辟謠、處置全流程工作規範。
8月1日,《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簡稱《規定》)正式實施。《規定》提出,對於(yu) 互聯網用戶申請注冊(ce) 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網絡出版服務等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賬號,或者申請注冊(ce) 從(cong) 事經濟、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信息內(nei) 容生產(chan) 的賬號,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要求其提供服務資質、職業(ye) 資格、專(zhuan) 業(ye) 背景等相關(guan) 材料,予以核驗並在賬號信息中加注專(zhuan) 門標識。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這是給發布相關(guan) 領域的自媒體(ti) 設置了準入門檻,有助於(yu) 篩選並清理專(zhuan) 業(ye) 缺失、嘩眾(zhong) 取寵、編造謊言、內(nei) 容虛假的自媒體(ti) 運營者。
專(zhuan) 家表示,在謠言治理的精準識別、溯源、阻斷等方麵,人工處理必不可少,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有利於(yu) 形成“廣泛匯聚、科學解讀、矩陣傳(chuan) 播、源頭阻斷”的辟謠機製,應在技術辟謠方麵下足功夫。
提升信息辨別能力
最大限度地減小時令謠言造成的危害,還需要網民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ang) ,增強識別事實與(yu) 謠言的判斷能力。中國未成年網民已達1.83億(yi) ,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也有1.19億(y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成年人尚未完全形成準確的判斷力,而老年人又受製於(yu) “數字鴻溝”,在麵對謠言時,這兩(liang) 類人群的媒介素養(yang) 較難對網絡內(nei) 容的真實性做出準確判斷。
“媒介素養(yang) 是全媒體(ti) 時代要求全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楊誌平說,有些網民缺乏必要的判斷、甄別能力,讓一些具有煽動性、針對性、周期性的謠言有了傳(chuan) 播空間。麵對龐雜的互聯網信息,網民應進一步提高媒介素養(yang) ,學會(hui) 對網絡信息特別是自媒體(ti) 發布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選擇,接收準確、理性、科學的有效信息。守住法律底線,約束個(ge) 人行為(wei) ,不信謠、不傳(chuan) 謠,是阻斷網絡謠言的好辦法。
依法打擊網絡謠言,建設良好網絡生態,還需要執法機關(guan) 、職能部門、互聯網平台企業(ye) 等多方共同行動、齊抓共管。執法機關(guan) 需要嚴(yan) 格依法履職,加大對網絡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相關(guan) 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能和分工,加大監管力度;互聯網平台企業(ye) 須守好“責任田”,嚴(yan) 格規範使用者發布、轉發信息行為(wei) ,當好網絡生態的安全員。
李帛堯
李帛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