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智能化設備令圍術期低血壓可預測 專家:更多麻醉醫生可投入ICU

發布時間:2022-08-04 14: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8月4日電(記者 陳靜)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圍手術期中發生低血壓是影響患者康複質量的危險因素。

  中國醫師協會(hui) 麻醉學醫師分會(hui) 會(hui) 長、上海市醫師協會(hui) 麻醉科醫師分會(hui) 會(hui) 長於(yu) 布為(wei) 教授4日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手術中低血壓管理的方向,應該是預測、預防和個(ge) 體(ti) 化管理。他指出,建立圍術期血壓個(ge) 體(ti) 化管理的觀念需要更多和更大規模的臨(lin) 床研究,也需要更多的先進技術。

  這位專(zhuan) 家告訴記者,絕大多數麻醉,無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都會(hui) 導致低血壓。他進一步解釋,人在清醒狀態的時候,血管緊張度由交感神經維持。麻醉首先阻止的是交感神經的外周鏈、脊髓兩(liang) 側(ce) 的交感鏈,帶來直接影響就是從(cong) 頸部以下的血管都會(hui) 擴張,有效循環血容量的不足,表現為(wei) 低血壓。

  低血壓與(yu) 急性腎損傷(shang) 、心肌損傷(shang) 、卒中等相關(guan) 術後並發症及三十天死亡率有強相關(guan) 性。因此減少圍手術期低血壓事件的發生至今仍是麻醉醫生麵臨(lin) 的一個(ge) 巨大挑戰,亟待解決(jue) 。據了解,血壓太低,心肌供血不足,會(hui) 導致死亡。因此,早期的麻醉死亡率很高。於(yu) 布為(wei) 表示,麻醉產(chan) 生低血壓與(yu) 患者術前狀態亦有很大關(guan) 係。他告訴記者,用打升壓藥的辦法解決(jue) 低血壓,短時間有效,但“犧牲”了肺和腎。因為(wei) 腎對缺血很敏感,所以容易產(chan) 生腎衰。

  近期在中國上市的新一代血流動力學監護平台病人監護儀(yi) HemoSphere引起了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家的關(guan) 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監護儀(yi) 內(nei) 含HPI低血壓預測指數技術,可對於(yu) 圍術期的低血壓進行預測。 HemoSphere病人監護儀(yi) 融入先進的算法,相關(guan) 軟件基於(yu) 人工智能(AI)技術,可提前對患者發生低血壓的可能性做出預測,協助臨(lin) 床醫生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減少可能由低血壓引起的急性腎損傷(shang) 、心肌損傷(shang) 等相關(guan) 術後並發症,進而提升患者預後質量。

  於(yu) 布為(wei) 教授認為(wei) ,該監護儀(yi) 的上市將為(wei) 中國重症監護及手術監測領域帶來革命性改變。這位專(zhuan) 家指出,這些新技術可以輔助臨(lin) 床醫生更好地開展圍術期血壓的個(ge) 體(ti) 化管理,提高臨(lin) 床管理的質量,從(cong) 而更好發展和壯大圍術期學科,真正實現以患者為(wei) 中心的麻醉“治療”理念,延續患者生命安全。

  當下,隨著人工智能設備不斷麵世,麻醉學科麵臨(lin) 時代轉型,將由人力化轉向智能化。於(yu) 布為(wei) 教授直言,智能做得一定比人工做得好。他指出,智能化設備的研發成功能幫助醫療資源下沉、開展遠程治療,指導基層醫生搶救病患。“智能化會(hui) 顛覆我們(men) 麻醉科的工作模式。”他說。這位專(zhuan) 家表示,醫院要在設備上跟上時代潮流,智能化設備應該在邊遠地區加以推廣,以助力提升當地的醫療救治水平。通過遠程醫療、遠程預警,基層地區的水平可以得到快速提高,大城市的醫生們(men) 可以指導當地醫生,在有危急狀態時,實時指導搶救。

  “智能化設備的普及將會(hui) 讓麻醉科醫生過勞現象一去不複返。”他十分欣慰地說,新技術能幫助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緩解醫生資源短缺等問題。於(yu) 布為(wei) 教授認為(wei) ,釋放更多的麻醉醫生人力可用於(yu) 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搶救中。(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