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打卡體驗 重現北京中軸盛景
鼓樓前,逛沙燕風箏、京式旗袍等非遺攤位,聽老北京吆喝聲、鍾鼓樓報時聲;萬(wan) 春亭上,一覽中軸全貌,看中軸線數字國風畫卷,了解中軸線相關(guan) 14處遺產(chan) 點;在萬(wan) 寧橋,市民、遊客將和小神獸(shou) “水靈龍”一起回到它的誕生地,聽劉秉忠講中軸線基點的設計,北京城營城建都的規劃……昨日,在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上,由西城區文旅局攜手北京河圖組織實施的“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正式發布上線,中軸線文化“活”起來。同步還公布了此前開展的項目IP形象——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中軸線上的鎮水小神獸(shou) ”卡通形象征名活動的定名結果:水靈龍。
據介紹,“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首發上線鼓樓前、萬(wan) 寧橋、萬(wan) 春亭等3個(ge) 打卡體(ti) 驗點。除萬(wan) 寧橋打卡點需正在開展的環境整治工程完工後才能體(ti) 驗外,即日起,市民、遊客們(men) 即可下載“靈圖遊”APP,在新出道的小神獸(shou) “水靈龍”的引導下,體(ti) 驗虛擬與(yu) 現實結合、曆史與(yu) 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新景觀,沉浸式領略增強現實數字文化場景,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
打開手機,公眾(zhong) 穿越時空之門,在曆史與(yu) 當下間遊走。在鼓樓前,逛沙燕風箏、京式旗袍等非遺攤位,聽老北京吆喝聲、鍾鼓樓報時聲,感受中軸線後市熱鬧的商業(ye) 氛圍;在萬(wan) 春亭,一覽中軸全貌,看中軸線數字國風畫卷,了解中軸線相關(guan) 14處遺產(chan) 點。在萬(wan) 寧橋,市民、遊客將和小神獸(shou) “水靈龍”一起回到它的誕生地,聽劉秉忠講中軸線基點的設計,北京城營城建都的規劃,在澄清上閘體(ti) 驗開閘放水,了解中軸線與(yu) 大運河唯一交匯處的曆史故事和特殊意義(yi) 。
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在鼓樓前體(ti) 驗了“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的後市繁華場景後表示,項目通過新的技術把現實和曆史融匯在一起,在穿越中感受曆史文明。“隨著新技術的發掘、文物古跡的修繕、合理的利用,很多新的可以展示的內(nei) 容和可以揭示的尋訪探秘性質的內(nei) 容都可以融入到裏麵。”單霽翔說。
據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介紹,首次亮相的“萬(wan) 象中軸”項目包括“預見中軸—數字文化探訪線”和“再現中軸—數字時空博物館”兩(liang) 個(ge) 功能模塊。“預見中軸”主要是依托河圖的大規模3D地圖構建、高精度空間計算等技術能力,在線下真實的物理空間疊加虛擬數字內(nei) 容,對中軸線曆史場景和滅失的文物建築進行數字重現,並嵌入數字展陳、沉浸式體(ti) 驗和虛擬互動等多種效果,構築線下增強現實體(ti) 驗。“再現中軸”將提供線上體(ti) 驗,具有數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通過收集線下體(ti) 驗的場景素材,將中軸線文化“帶回家”,離開現場也能了解相關(guan) 中軸線知識點、小故事。未來,結合項目可持續社會(hui) 化運營,還將開發建設“印象中軸—數字記憶分享廳”功能模塊,打造線上與(yu) 線下互動的中軸線文化傳(chuan) 播分享平台。
“這種數字化應用在給申遺帶來更好展現形式的同時,大大降低了中軸線文化理解門檻,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了解中軸線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將為(wei) 中軸線申遺凝聚更加廣泛的社會(hui) 參與(yu) ,同時,也將有力推動數字文旅轉型升級,滿足社會(hui) 公眾(zhong) 當代美好生活需要。”靳真說。
下一步,西城區將持續推進項目其它點位內(nei) 容的研發上線,打造數字中軸文化探訪精品線路。其它4個(ge) 打卡點位,包括廣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地安門數字重現,將於(yu) 年底前全部上線投入使用。屆時,整個(ge) 中軸線北段將為(wei) 人們(men) 呈現一幅連珠成串的數字文化長卷。
文/本報記者 解麗(l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