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互聯網隱秘違規交易的“共謀者”曝曝光
這些違規交易看似發生在小範圍的角落裏,但其背後往往有著複雜的利益鏈條和諸如向未成年人售煙、販賣珍稀野生動物等社會(hui) 問題,危害不可小視。
近來,部分商品隱秘違規交易在某些電商平台、直播間漸漸浮出水麵——據中國新聞網、《第一財經》等多家媒體(ti) 報道,一些電商平台的商家以“電子棒霧化彈”等名義(yi) 引流、誘導消費者跳過平台,通過其他社交平台違規線上交易電子煙且不問消費者年齡,也有網絡主播以“鋼絲(si) 球”等暗語在直播間裏推銷不允許線上銷售的煙草產(chan) 品;一些主播以人工養(yang) 殖為(wei) 包裝,售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的電商平台賣家以圖片打碼等方式違規售賣珍稀蝴蝶標本;一些二手交易平台銷售的“拆車件”,實則是黑作坊私下拆的機動車零件;有的二手交易平台賣家使用拚音、諧音字等對商品進行包裝,出售禁止交易的嬰幼兒(er) 奶粉,等等。
這些隱秘角落裏的交易違法違規甚至涉嫌犯罪,它們(men) 往往繞過平台監控,隱蔽性強、操作簡單,給監管帶來了不小困難。
禁令之下,隱秘違規交易首先是買(mai) 賣雙方的“合謀”,雙方都不是無辜者。類似用暗語、打碼圖片等銷售方式,一般隻有圈內(nei) 人才會(hui) 懂。普通消費者除非是誤打誤撞,否則很難找到這些店鋪,即便找到了,也不會(hui) 跳到其他平台進行違規交易。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網上隱秘違規交易的買(mai) 賣雙方其實是心照不宣地進行著躲避監管的交易。
寄附於(yu) 電商平台的交通物流服務提供者同樣不是無辜的。隱秘違規交易中的物品有的有寄遞數量限製,有的是禁止售賣的甚至是違禁品。物流方若是認真擔負起相關(guan) 查驗責任,違規交易也很難完成。
隱秘違規交易的供貨方也很難摘除自己的責任,其背後甚至會(hui) 牽出一條灰色產(chan) 業(ye) 鏈。比如,以人工養(yang) 殖名義(yi) 售賣野味的背後,有一條包括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等在內(nei) 的買(mai) 賣野生動物產(chan) 業(ye) 鏈。而二手平台上的“拆車件”,很可能是黑作坊從(cong) 保險公司、租車公司或個(ge) 人手裏的機動車上拆下來的,其中暗藏不少灰色交易。
此外,在整個(ge) 隱秘違規交易中,平台看似很難監管,但若已經察覺而不做處理或是審查不到位,則至少有失察之責。比如,在某消費者投訴平台上,有商家被投訴誘導消費者跳過平台到其他社交平台交易,對這種明顯有違規嫌疑的交易,消費者投訴後,平台卻不予處理。
要打擊互聯網上這些隱秘的違規交易,需要以鏈條式、穿透式的監管揪出所有參與(yu) 者、“共謀者”。一方麵,需要線上線下共同治理,除明確平台責任外,交通運輸、市場監管、公安等多個(ge) 部門應該通力合作,斬斷相關(guan) 利益鏈條。另一方麵,平台在暢通投訴渠道的同時,也要改進監管手段,更精準地識別違規交易。
互聯網上的一些隱秘違規交易,在線下就存在,而互聯網給這些交易提供了更為(wei) 便捷、隱蔽的場所,無形中擴大了交易人群、增加了交易量。這些違規交易看似發生在小範圍的角落裏,但其背後往往有著複雜的利益鏈條和諸如向未成年人售煙、販賣珍稀野生動物等社會(hui) 問題,危害不可小視。
聚焦互聯網隱秘違規交易的黑暗角落,揪出交易的“共謀者”,正視和重視其背後的社會(hui) 問題,給監管者提了醒,既要打擊違規交易,更要堵住漏洞、填補製度真空地帶;同時也給每個(ge) 消費者敲響警鍾,不要成為(wei) 違規交易的參與(yu) 者甚至“幫凶”。
本報評論員 杜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