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管理破除“千校一麵” 推進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
好大學的標準不止一個(ge) ,高校分類評價(jia) 尊重了高校多樣性的基本規律,需要持續吸納高校深度參與(yu) 高校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的迭代更新,不斷完善評價(jia) 體(ti) 係的績效評估、診斷分析和價(jia) 值發現等功能。多樣性也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隻有不同類型的高校都追求卓越、辦出特色,高等教育才能為(wei) 國家現代化提供全麵支撐。
張端鴻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究竟怎樣才能公平、客觀地評價(jia) 大學的辦學水平?近日江西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江西省教育廳出台的《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分類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從(cong) 構建高校分類體(ti) 係、推動高校分類發展、實施高校分類評價(jia) 出發,加快推動高校內(nei) 涵特色發展。
其實,江西的做法並非首創,近年來,高校分類管理已在我國遍地開花。
為(wei) 不同的高校分別設置發展路徑
“高校分類考核管理的目標,是為(wei) 加快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ti) 係,推動高等教育‘突圍’。”江西省教育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科技日報記者從(cong) 江西省教育廳獲悉,《實施辦法》立足江西高校實際,結合江西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將江西普通本科高校總體(ti) 劃分為(wei) “研究型”和“應用型”,其中研究型又分為(wei) 學術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
江西省教育廳根據江西高校整體(ti) 發展規劃和具體(ti) 分類標準,結合學校申報意願,統籌研究確定各個(ge) 高校類型,正式啟動了對43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分類管理,其中4所高校定位為(wei) 學術研究型高校、9所高校定位為(wei) 教學研究型高校、30所高校定位為(wei) 應用型高校,並計劃後續從(cong) 應用型高校中遴選8—10所示範應用型高校給予重點支持和建設。
對高校進行分類考核管理,劃分的標準是什麽(me) ?
該負責人提到,這樣的分類體(ti) 係既考慮了高校發展基礎和現實條件,更是推動高校分類規劃、分類發展的引導框架。研究型高校重點加強一流學科和主幹學科建設,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建設成全國高水平大學,力爭(zheng) 進入國家“雙一流”高校;應用型高校主動對接地方產(chan) 業(ye) 需求,鼓勵適度發展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努力打造與(yu) 江西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匹配的應用型本科教育體(ti) 係。
“江西實行差別化分類考核,分別研製研究型和應用型高校兩(liang) 類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在一流專(zhuan) 業(ye) 、一流課程、教學成果、教學改革項目、教學名師等方麵,分別設置賽道,采用不同的評價(jia) 標準。此外,江西建立了同一類型內(nei) 競爭(zheng) 、不同類型間合作的機製,激發高校內(nei) 生動力。同時,江西還強化分類評價(jia) 結果的導向作用,逐步推動分類評價(jia) 結果與(yu) 教育資源分配、政策支持、班子考核、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等進行‘硬掛鉤’。”該負責人說道。
“高校分類管理的理念是‘量體(ti) 裁衣’,即根據客體(ti) 的實際情況製定差異化、發展性的質量標準體(ti) 係,避免高校不顧自身發展實際,根據統一標準‘削足適履’。”南昌師範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張豔國說。
分類管理促進高校差異化發展
有人認為(wei) ,我國部分高校缺少差異化,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於(yu) 管理模式和評價(jia) 導向趨同。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一直被認為(wei) 是破除“千校一麵”問題的關(guan) 鍵之舉(ju) 。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認為(wei) ,高校分類管理將會(hui) 給高等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首先,分類管理讓高校發展從(cong) “一列縱隊”變成“多列縱隊”,有助於(yu) 全社會(hui) 教育資源統籌,更好的服務於(yu) 學科建設和產(chan) 業(ye) 需求,並克服追求規模發展和綜合轉型的衝(chong) 動,強化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其次,分類管理可以讓高校明確自身發展目標,並建立與(yu) 之相適應的評價(jia) 體(ti) 係,清晰地呈現高校的長板和短板、規模和效益、綜合水平和單項水平等。
“好大學的標準不止一個(ge) ,高校分類評價(jia) 尊重了高校多樣性的基本規律,需要持續吸納高校深度參與(yu) 高校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的迭代更新,不斷完善評價(jia) 體(ti) 係的績效評估、診斷分析和價(jia) 值發現等功能。多樣性也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隻有不同類型的高校都追求卓越、辦出特色,高等教育才能為(wei) 國家現代化提供全麵支撐。”張端鴻說。
未來應重點加快分類標準建設
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問題是21世紀以來我國著力研究與(yu) 解決(jue) 的重大課題。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再次強調,要“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ti) 係”。
據悉,2015年,上海出台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yu) 發展規劃(2015—2030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對市內(nei) 62所普通高校進行分類管理。上海高校分類管理的成功既打破了高等教育同質化辦學傾(qing) 向,也為(wei) 全國高校做好了樣板。上海在高等教育評估方麵積極總結成功經驗,已形成了可複製的“上海模式”,浙江、山東(dong) 、遼寧、天津等地隨之也紛紛開展高校分類管理。
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結構日趨複雜,社會(hui) 對高等教育的訴求日趨多樣。根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對於(yu) 本科高校自我定位的一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738所普通高校的自我定類達60餘(yu) 種。從(cong) 高校自我定位的名稱或者描述上看,較為(wei) 雜亂(luan) ,缺乏規範性,甚至還有近28.1%的高校沒有給出明確的定類。此外,就已經明確了自我定類的高校而言,許多高校包括有些“雙一流”高校幾乎普遍存在著學校定類與(yu) 實際辦學行為(wei) 不符、盲目追求“高大上”以獲取有利資源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與(yu) 缺乏統一的、公認的高校分類標準等不無聯係。因此,針對以上問題,不少教育專(zhuan) 家認為(wei) ,加快出台各類高校設置標準、調整資源配置方案、加快實施高校分類評價(jia) 等應當成為(wei) 未來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管理體(ti) 係的建設重點。
“建議教育管理部門多維度考察高校的辦學投入和產(chan) 出、辦學曆史與(yu) 績效、辦學優(you) 勢與(yu) 特色等,明確各高校辦學標準和辦學方向,最終形成同類型各層次的高校能夠充分釋放辦學活力,公平競爭(zheng)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加強合作,聯合培養(yang) 跨領域、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的格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劉振天認為(wei)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管理製度頂層設計上,政府尚未出台明確的不同類型高校設置標準。而分類標準的缺失,嚴(yan) 重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管理改革的深入和推進。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如不及時解決(jue) 高校設置標準問題,分類管理將更為(wei) 複雜和困難。
張豔國也認為(wei) ,製定科學的分類評價(jia) 標準和指標體(ti) 係尤為(wei) 重要,還要抓住核心點,促進高校高質量內(nei) 涵式發展,實現優(you) 勝劣汰。隻有合理地運用評價(jia) 結果才能更好地發揮評價(jia) 的導向、激勵、調節等功能,讓高校駛入快速發展、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形成人才輩出、人才濟濟的良好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