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
【光明時評】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國科協聯合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15%”這一目標。
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普及工作,進入21世紀以來,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實現大幅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cong) 2001年的1.44%增長到了2020年的10.56%,為(wei) 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但與(yu) 此同時,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城鄉(xiang) 差距達7.3個(ge) 百分點,東(dong) 西部地區差距為(wei) 4.83個(ge) 百分點,40至49歲、50至59歲和60至69歲年齡段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wei) 8.42%、5.48%和3.52%。
麵向新時代,我國要實現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從(cong) 10.56%向15%的跨越,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必須進一步聚焦重點人群、適應時代特征、創新傳(chuan) 播方式、協同多元主體(ti) 。
要聚焦重點人群。對老齡群體(ti) 的科學素質應當給予進一步關(guan) 注,特別是麵對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在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上不斷拓展提升所帶來的新挑戰,要針對老年人的生活場景和行為(wei) 特征,以終端產(chan) 品的差異化設計提升智能技術的普遍適用性,以科學知識的普及提升老年人的風險識別能力,防範化解數據盜取、隱私泄露、算法歧視等問題對人身財產(chan) 安全帶來的危害,助力其跨越知識鴻溝、數字鴻溝、智能鴻溝,邁向智能時代,融入數字社會(hui) 。
要適應時代特征。當前,開放科學已成為(wei) 科技發展的主流趨勢和高端形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氣候變化等事關(guan) 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性挑戰,特別是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迫切需要搭建開放交流平台、推動知識信息共享、加速新興(xing) 科技應用,將先進的防疫抗疫經驗、知識作為(wei) “公共產(chan) 品”傳(chuan) 播給社會(hui) 公眾(zhong) ,實現科學知識、方法、理念在公眾(zhong) 特別是弱勢群體(ti) 中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係統性、高質量的解決(jue) 方案。
要創新傳(chuan) 播方式。每一次引發社會(hui) 普遍關(guan) 注的自然現象、公共事件、大型活動背後,往往都蘊藏著具有無限潛力的科普契機,往往能夠啟迪一代人的科學夢想,激勵一代人的科學追求。應當探索建立社會(hui) 熱點科普響應機製,將變化的科普需求和持續的科普供給相結合,將靜態的科普資源和動態的科普行動相結合,將科技創新的知識和文化創意的元素相結合,用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承載愛國主義(yi) 和文化自信的具象意涵,引領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仰望星空”的共同行動。
要協同多元主體(ti) 。科學技術普及需要動員全社會(hui) 的廣泛參與(yu) ,各類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要引領廣大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文藝工作者聚焦科技發展前沿,攜手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應進一步麵向社會(hui) 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平台載體(ti) ,相關(guan) 平台型企業(ye) 應進一步開放自身的算力、算法、數據資源以及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各類科普網站、科普平台應積極引導和支持網絡公眾(zhong) 科普力量發展,進而形成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技術擴散、科學文化傳(chuan) 播一體(ti) 化的良性科普生態。
(作者:董陽,係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