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科研人員幫助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長”了2米
新華社成都8月24日電(記者吳曉穎 張超群)亞(ya) 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近期完成了自1965年化石裝架後的首次大修。合川馬門溪龍標本保存了35節尾椎,此次尾椎按55節複原,修複後其骨架身長“長”了2米,總長增至24米,巍然矗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二樓“龍行川渝”展廳。
這具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於(yu) 1957年由一組石油地質勘探隊員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發現。化石出土後,幾經輾轉,1961年交由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收藏保管。“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教授等人將其定名為(wei) 合川馬門溪龍。
曾“稱霸”地球的恐龍家族極為(wei) 龐大。馬門溪龍作為(wei) 蜥腳類恐龍的一個(ge) 屬,生存於(yu) 侏羅紀晚期,以其超長的脖子聞名於(yu) 世。它的頸脖長度相當於(yu) 體(ti) 長的一半,頸椎數量達19節,是已知恐龍中最多的。成年的馬門溪龍體(ti) 型龐大,頸長近10米。
四川盆地產(chan) 出的恐龍化石數量眾(zhong) 多、種類豐(feng) 富。雖然四川盆地的蜥腳類恐龍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發現,但令專(zhuan) 家興(xing) 奮的是,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相當完整,骨骼完整度超過80%。
“恐龍個(ge) 體(ti) 越大,保存完整的機會(hui) 越小。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個(ge) 例外,它的脊椎基本上是完整的,第36節尾椎之前的所有脊椎均關(guan) 聯保存。此外,它的腰帶和後肢的骨頭也保存較好,對研究蜥腳類恐龍的形態特征、生活習(xi) 性,以及演化關(guan) 係等具有重要意義(yi)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歐陽輝介紹說,後來我國又陸續發現比合川馬門溪龍更大的蜥腳類恐龍,但化石完整程度都遠不及合川馬門溪龍,這正是它珍貴價(jia) 值所在。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挖掘中未見頭骨、肩帶和前肢骨骼。1965年當它在北京進行首次裝架時,楊鍾健、趙喜進兩(liang) 位專(zhuan) 家著實為(wei) 裝什麽(me) 樣的頭骨犯難。經過對比,他們(men) 覺得這具恐龍與(yu) 北美發現的“梁龍”相似,於(yu) 是在合川馬門溪龍的骨架上裝了梁龍的頭骨模型。
直到20世紀90年代,歐陽輝兩(liang) 次發現包含頭骨的馬門溪龍化石,才確認合川馬門溪龍的頭骨樣式,替換掉了梁龍頭骨模型。
2021年,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在搬入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新家”前,開始進行全身“體(ti) 檢”和大修。針對恐龍化石存在的骨骼破裂、缺失部分複原不準確、裝配骨骼的鋼梁鏽蝕等“病症”,技術人員進行了重新複原、裝架等。被“修整”對象,除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外,還有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收藏的30多具其他恐龍骨架和骨架模型。
此次對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的重新複原和裝架,參考了中外對蜥腳類恐龍化石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合川馬門溪龍標本尾椎按55節複原,不僅(jin) 增加了尾椎數量,還在尾的末端安裝了尾錘。“過去認為(wei) 蜥腳類恐龍這類素食性恐龍不具備防衛能力,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出土,發現蜀龍、峨眉龍都有骨質尾錘。1996年在自貢發現的另一具合川馬門溪龍骨架中也有尾端脊椎愈合膨大的現象,於(yu) 是在本次裝架中給它新增了尾錘。”歐陽輝說道。
在“龍行川渝”展廳裏,除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外,修複一新的眾(zhong) 多恐龍化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甘氏四川龍、廣元馬門溪龍……一座座鋼架支撐起的恐龍骨架高低錯落、活靈活現,仿佛讓人置身於(yu) 數億(yi) 年前的侏羅紀世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