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藏古曲,千年曆史可聽可觀
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中華文化意象中的一段傳(chuan) 奇。晉國琴師伯牙撫琴,無論誌在高山還是流水,楚國樵夫鍾子期總能會(hui) 意。“高山流水”遂成知音的代稱,也喻琴音的絕妙。
高山流水遇知音,在《列子·湯問》中就有記載,又被《呂氏春秋·本味》補充為(wei) 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複鼓琴。高山流水的故事被後世傳(chuan) 為(wei) 佳話,明代馮(feng) 夢龍《警世通言》開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我們(men) 很幸運,《高山流水》的琴音,至今仍能聽到。9月3日、10日、11日,中國煤礦文工團、國家圖書(shu) 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古籍裏的古曲》係列音樂(le) 會(hui) ,在國圖音樂(le) 廳上演。3場音樂(le) 會(hui) 從(cong) 50餘(yu) 部古代典籍中選取了36支古曲,以“匯流澄鑒”之心,於(yu) “望月懷遠”之境,品“人生況味”之意,其中,就有古琴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琴曲作為(wei) 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本為(wei) 一曲,在唐代分為(wei) 《高山》《流水》二曲。《高山流水》的曲譜最早見於(yu) 明代朱權《神奇秘譜》,歸入《太古神品》中。
據史料記載,唐譜《高山》為(wei) 四段,《流水》為(wei) 八段;今所見《流水》一曲,多為(wei) 清代四川琴師張孔山所改編的九段曲;現在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高山流水》一曲,則是近代琴家侯作吾根據清人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中的《高山》《流水》二曲譜糅合而成;民國以後,古箏藝術家取材伯牙子期的故事創作古箏曲《高山流水》,亦成為(wei) 如今古箏的代表曲目之一。
古籍不會(hui) 說話,但藏在古籍中的古曲,能夠在今天還原為(wei) 一場場音樂(le) 會(hui) 。我們(men) 能聽到的曆史,越千年。
《神奇秘譜》《太古遺音》……聽名字就很神奇很古老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載體(ti) ,作為(wei) 一個(ge) 善於(yu) 用文獻記錄曆史的民族,先賢在漫長的音樂(le) 發展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音樂(le) 文獻。古代音樂(le) 文獻的類型,主要有正史中的樂(le) 誌、律誌,專(zhuan) 史、匯編中的音樂(le) 專(zhuan) 題,類書(shu) 中的音樂(le) 文獻,音樂(le) 篇章和專(zhuan) 著等。林林總總,體(ti) 例各異,豐(feng) 富多彩,令人感歎。
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說,音樂(le) 會(hui) 在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懷著對古籍古曲的尊重,懷著對祖先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崇敬,希望通過古曲的表達,講述古籍的故事,追尋古人的情感,令觀眾(zhong) 享受古籍古曲之美。
《神奇秘譜》,聽名字就是一本神奇的書(shu) 。音樂(le) 會(hui) 中的《酒狂》《離騷》《高山流水》等曲目,皆出自其中。
音樂(le) 會(hui) 撰稿馮(feng) 必烈介紹,《神奇秘譜》是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古琴譜集,成書(shu) 於(yu) 明初洪熙乙巳年(1425),是現存最早的中國琴曲譜集。書(shu) 中所收64首琴曲是編者從(cong) 當時“琴譜數家所裁者千有餘(yu) 曲”中精選出來的,其中頗有一些曆史上很有影響力的名作。
《太古遺音》,聽名字就是一本所記之曲十分古老的書(shu) 。《太古遺音》原為(wei) 宋田芝翁所纂,計有三卷;南宋嘉定年間的楊祖雲(yun) 更名《琴苑須知》,獻之於(yu) 朝;明永樂(le) 年間的朱權得之於(yu) 塗陽,又根據得到的幾種版本重加校定,定為(wei) 二卷,仍名《太古遺音》;明正統年間,袁均哲又據朱權本及諸家琴譜編成《太音大全集》五卷,有多種版本傳(chuan) 世。本次演出的古曲《歸去來辭》就出自其中。
音樂(le) 會(hui) 中的古曲《傾(qing) 杯樂(le) 》,出自五代後唐時期抄錄的曲項琵琶譜《敦煌樂(le) 譜》,《月兒(er) 高》出自明代抄本琵琶譜《高和江東(dong) 》,《關(guan) 山月》出自《樂(le) 府詩集》,《哀郢》出自《楚辭章句》,《關(guan) 雎》出自《詩經》……一些久已絕響的古代名曲陸續從(cong) 中發掘出來,不少動聽的旋律又重新吸引當代聽眾(zhong) 。
有的古曲在當代被重新編曲後,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我們(men) 對旋律的局部做了一些調整,使其更符合當代觀眾(zhong) 的審美。”音樂(le) 會(hui) 編曲張忠平介紹,比如《廣陵散》原為(wei) 古琴曲,為(wei) 了烘托聶政刺韓的殺伐之氣,這次在音樂(le) 會(hui) 中加入了彈撥樂(le) 器和打擊樂(le) 器,讓觀眾(zhong) 感受到刀光劍影的場景。
意大利樂(le) 師德裏格曾為(wei) 康熙皇帝創作了12首小提琴奏鳴曲,這是傳(chuan) 入中國最早的歐洲音樂(le) 之一。這次演出的《德裏格小提琴奏鳴曲》,曲譜藏於(yu) 國家圖書(shu) 館,尋到書(shu) 後,張忠平不僅(jin) 僅(jin) 是將曲譜還原,還將其與(yu) 《茉莉花》做了融合。
音樂(le) 滲透在世間的每一個(ge) 角落
音樂(le) 文獻與(yu) 音樂(le) 實踐,也從(cong) 黃鍾大呂到洞簫牧笛,從(cong) 樂(le) 府到教坊,雅俗變幻,滲透在世間的每一個(ge) 角落。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yu) 距今2600餘(yu) 年的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記載有通過數學運算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ge) 音的科學方法,這就是中國音樂(le) 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這從(cong) 理論上奠定了我國古代樂(le) 律學的基礎。
周朝時,“大司樂(le) ”設立,政府部門有了管理音樂(le) 的機構。周秦音樂(le) 文化是中國音樂(le) 高度發展的重要坐標。
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為(wei) 了適應政治上的大一統,和文化管理上一體(ti) 化的需要,設有專(zhuan) 門管理音樂(le) 的官署——樂(le) 府。之後的西漢政權,又擴大了樂(le) 府的機構和職能。當時的政府重視民間俗樂(le) ,令樂(le) 府四出,收集“趙、代、秦、楚之謳”,且兼收並蓄,西域、北狄等邊遠民族的音樂(le) 也與(yu) 中原音樂(le) 融合。
魏晉南北朝期間,戰亂(luan) 頻仍,社會(hui) 動蕩,但民族遷移也讓邊疆、異域的音樂(le) 文化與(yu) 中原產(chan) 生了廣泛交流,成為(wei) 音樂(le) 史上一個(ge) 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隋唐重新統一,文化的開放更使音樂(le) 達到一個(ge) 發展高峰。
宋代,城市經濟逐漸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社會(hui) 音樂(le) 活動的重心由宮廷走向民間。瓦肆勾欄之中,詞調音樂(le) 、說唱音樂(le) 、戲曲音樂(le) 得到迅速發展。到了明清,隨著手工業(ye) 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音樂(le) 逐漸成為(wei) 主流,說唱、戲曲、民間歌舞,得到更加廣泛的傳(chuan) 播。
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古代真實的音樂(le) 是什麽(me) 樣的,有什麽(me) 樣的樂(le) 理,有什麽(me) 樣的樂(le) 譜,我們(men) 不得而知。答案或許在“六經”之一的《樂(le) 經》中,遺憾的是,《樂(le) 經》失傳(chuan) 久矣。
律即音律,古人認為(wei) ,帝王管理各種事務,並創立各種規則,使得萬(wan) 物各有節律,並朝一定方向發展,而萬(wan) 物都受六律的控製,六律是萬(wan) 物的根本。
而“六律”,其實是指古代樂(le) 音的“十二律”,即“六律”和“六呂”。“六律”指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和無射;“六呂”指大呂、夾鍾、中呂、林鍾、南呂和應鍾。“黃鍾大呂”後來成了一個(ge) 成語,形容音樂(le) 或文辭莊嚴(yan) 、和諧。
古人認為(wei) ,六律對於(yu) 戰爭(zheng) 很重要,有個(ge) 說法叫“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就是說觀察敵人的動向就能知道吉凶,聽聞敵人的聲音就能效驗勝負。周武王伐紂,從(cong) 律管的回聲中,感受到了殷商的肅殺之氣,而武王的軍(jun) 聲則與(yu) 宮聲相合——宮代表君主。
在古人心中,音樂(le) 與(yu) 政治相通。“宮”聲好比君主,宮聲紊亂(luan) ,音樂(le) 就顯得荒廢,君主必定放縱;“商”聲好比大臣,商聲紊亂(luan) ,音樂(le) 就顯得邪僻,大臣必定敗壞;“角”聲好比人民,角聲紊亂(luan) ,音樂(le) 就顯得憂鬱,人民必定怨恨;“徴”聲好比政事,徴聲紊亂(luan) ,音樂(le) 就顯得悲哀,政事必定繁重;“羽”聲好比器物,羽聲紊亂(luan) ,音樂(le) 就顯得高危,財物必定匱乏;五聲都紊亂(luan) ,就叫“亡國之音”。
在中國古代的禮樂(le) 製度中,禮和樂(le) 就像兄弟,和而不同。音樂(le) 為(wei) 了求同,禮儀(yi) 是為(wei) 了存異。音樂(le) 是天地和順的表現;禮儀(yi) 是天地秩序的反映。音樂(le) 的最高境界是和諧。《史記·樂(le) 書(shu) 》主題雖然是音樂(le) ,但基本是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模型在講道理。
對古人來說,音樂(le) 從(cong) 來不隻是聲色之娛,而承擔著教化的功能。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晉書(shu) ·樂(le) 誌》載“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yi) ;聞其角聲,使人傾(qing) 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le) 養(yang) 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jian) 而好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