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22年上半年26家銀行退出理財發行市場

發布時間:2022-09-09 09:3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上半年26家銀行退出理財發行市場

  自營產(chan) 品數量少、門檻高、投資期限長 理財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近日,中信建投發布銀行業(ye) 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發行理財產(chan) 品的銀行機構數量顯著減少,預計有26家中小銀行退出理財發行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6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的理財產(chan) 品存續餘(yu) 額為(wei) 19.14萬(wan) 億(yi) 元,市場規模占比65.66%,較2021年年末提高6.38%。目前30家已獲批籌建或開業(ye) 的理財公司已成銀行理財市場的主角。

  理財公司市場規模占比超六成

  中信建投銀行業(ye) 首席分析師楊榮指出,2021年年末,全市場總計有301家銀行機構發行理財產(chan) 品,其中有2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2021年成立,自然發行理財產(chan) 品的銀行機構是279家。2022年6月底,全市場總計有253家銀行機構和25家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理財產(chan) 品,各類型銀行發行理財產(chan) 品餘(yu) 額不再公布。在今年上半年發行理財產(chan) 品的銀行機構減少26家,預計主要是部分城商行和農(nong) 商行已經不再發行理財產(chan) 品,逐步退出理財市場。

  招商證券分析師廖誌明預計,未來將有50家左右的理財公司,沒有成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將逐步退出理財業(ye) 務,“可以說,銀行理財已經進入理財公司時代,揭開了規範發展的新序幕”。

  《中國銀行業(ye) 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14%;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wan) 個(ge) ,同比增長95.31%;銀行理財全年累計為(wei) 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wan) 億(yi) 元。最近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銀行理財子公司存續產(chan) 品規模已增至19.1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1.21%,較年初提高11%,增速持續提高。

  與(yu) 此同時,理財子公司的市場份額也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的理財產(chan) 品存續餘(yu) 額為(wei) 17.19萬(wan) 億(yi) 元,市場規模占比59.28%,相較2021年上半年壓降1.72個(ge) 百分點。2022年6月末,理財公司的市場規模占比達到65.66%,較2021年年末提高6.38%。

  楊榮分析認為(wei) ,理財公司市場份額提升一方麵是因為(wei) 中小銀行理財產(chan) 品發行受限後,銀行理財公司的產(chan) 品發行節奏在加快;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中小銀行在加快代銷理財公司的產(chan) 品。

  他預計,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將保持正增長,主要有三方麵原因,一是中小銀行轉型代銷,助力理財規模增長;二是在本年權益市場震蕩和結構性行情下,投資者對安全性資產(chan) 的偏好在持續回升;三是各類創新型理財產(chan) 品在不斷湧現,規模在持續提高,比如養(yang) 老理財、ESG理財產(chan) 品等。

  銀行自營產(chan) 品起投金額高

  目前來看,已經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仍有少量理財產(chan) 品由母行自己運營。截至2022年6月末,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nong) 商行、理財公司理財規模分別為(wei) 1.08萬(wan) 億(yi) 、4.19萬(wan) 億(yi) 、3.47萬(wan) 億(yi) 、1.20萬(wan) 億(yi) 、19.14萬(wan) 億(yi) 元,分別占理財規模的3.71%、14.36%、11.90%、4.13%、65.65%。除農(nong) 商行外,其他商業(ye) 銀行理財產(chan) 品規模較年初均有所下降。

  北青報記者發現,目前銀行自營的產(chan) 品數量少、門檻高,投資期限也長。以工行為(wei) 例,工行手機銀行顯示,目前在售的隻有四款自營產(chan) 品,認購門檻最低為(wei) 5萬(wan) 元,最高為(wei) 50萬(wan) 元,最短期限為(wei) 189天;而工行代銷的工銀理財的產(chan) 品數量很多,1元起購,從(cong) 活錢到3年期的都有,選擇餘(yu) 地很大。

  交行自營的產(chan) 品目前也隻有兩(liang) 款,1萬(wan) 元起投,交行代銷的交銀理財、招銀理財、興(xing) 銀理財8家理財公司的產(chan) 品都是最低1元起投,品種十分豐(feng) 富。

  廖誌明指出,理財公司產(chan) 品中,部分為(wei) 母行劃轉,母行劃轉規模占比37.06%,理財公司自主發行產(chan) 品規模占比62.94%。他認為(wei) ,隨著新理財公司陸續開業(ye) ,理財公司將繼續承接母行的理財產(chan) 品,理財公司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未來理財業(ye) 務將主要由理財公司開展,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商業(ye) 銀行理財規模占比將進一步下降。

  銀行理財公司熱衷合作代銷

  “我在招行也能買(mai) 到其他銀行的理財產(chan) 品,選擇多了,也方便,不用再開其他銀行的手機銀行。”東(dong) 城市民趙先生近日在招行APP上選購理財產(chan) 品時發出如此感歎。

  北青報記者發現,趙先生所提的“其他銀行的理財產(chan) 品”其實就是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等理財公司由招行代銷的理財產(chan) 品。目前,除招銀理財外,招行手機銀行還代銷9家銀行理財公司的產(chan) 品。而在工行APP上,除了工銀理財的產(chan) 品,也能買(mai) 到中銀理財、招銀理財的產(chan) 品。

  “理財業(ye) 務合作代銷成為(wei) 趨勢。”楊榮指出,截至2021年年末,有存續產(chan) 品的21家理財公司均與(yu) 代銷機構開展了合作,代銷產(chan) 品餘(yu) 額共計17.07萬(wan) 億(yi) 元。具體(ti) 來看,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僅(jin) 由母行代銷,18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平均每家理財公司約有14家合作代銷機構。2022年上半年,有存續產(chan) 品的25家理財公司均與(yu) 代銷機構開展了合作,代銷產(chan) 品餘(yu) 額共計18.95萬(wan) 億(yi) 元。具體(ti) 來看,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僅(jin) 由母行代銷,22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

  內(nei) 存

  銀行理財子公司加速進場

  2018年4月,央行等四部門重磅推出《關(guan) 於(yu) 規範金融機構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5個(ge) 月後,銀保監會(hui) 發布《商業(ye) 銀行理財業(ye) 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也正式出台。“資管新規”要求“主營業(ye) 務不包括資管業(ye) 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子公司開展資管業(ye) 務”,“理財新規”進一步規定“商業(ye) 銀行應當通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ye) 務。暫不具備條件的,商業(ye) 銀行總行應當設立理財業(ye) 務專(zhuan) 營部門,對理財業(ye) 務實行集中統一經營管理”。

  當年12月,銀保監會(hui) 依據以上兩(liang) 個(ge) 新規,又發布實施《商業(ye) 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銀保監會(hui) 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商業(ye) 銀行可以結合戰略規劃和自身條件,按照商業(ye) 自願原則,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ye) 務,也可以選擇不新設理財子公司,而是將理財業(ye) 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ye) 務的其他附屬機構。商業(ye) 銀行通過子公司展業(ye) 後,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ye) 務(繼續處置存量理財產(chan) 品除外)。同時,理財子公司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kui) ,有效防範經營風險向母行傳(chuan) 染。

  在《商業(ye) 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之後,各類銀行熱情高漲,很快就有20多家銀行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

  從(cong) 趨勢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加速入場。2019年5月,國內(nei) 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獲批開業(ye) 。到2021年年末,國內(nei) 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2家正式開業(ye) 。

  今年8月25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準籌建。這是今年年內(nei) 銀保監會(hui) 批準籌建的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9月5日晚,渤海銀行發布公告稱,銀保監會(hui) 已批準該行全資子公司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ye) 。早在去年4月,渤海銀行理財子公司便正式獲批籌建,時隔14個(ge) 月後,開業(ye) 批複落地。渤銀理財就此成為(wei) 第29家獲批開業(ye) 的理財子公司。至此,12家全國股份製商業(ye) 銀行中,除浙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尚未獲批籌建外,其餘(yu) 11家全部獲批開業(ye) 。

  本組文/本報記者 程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