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尋味中華】陽江豆豉:粵菜裏的“黃金配角”-中新網

發布時間:2022-09-09 09: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陽江9月8日電 題:陽江豆豉:粵菜裏的“黃金配角”

  作者 孫秋霞

  一顆看似不起眼的黑豆,經過浸泡、蒸煮、冷卻、製曲、發酵、回油等十八道工序,漸漸變成粵菜裏的“黃金配角”——豆豉。它質地鬆軟、豉味濃鬱,能和百味,烹飪菜肴時添一把豆豉,令人齒頰留香,回味悠長。

  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味的調和貫穿始終。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曾出土一罐“豆豉薑”,帶出了“舌尖上的西漢”。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寫(xie) 道:“豉化蓴絲(si) 熟,刀鳴鱠縷飛。”可見,在古代,上至王侯,下到平民,均對豆豉調味喜愛有加。

  地理氣候和地方飲食文化不同,造就豆豉的味道和形態千差萬(wan) 別。在中國豆豉幾大流派中,廣東(dong) 陽江豆豉占有一席之地。作為(wei) “陽江三寶”之一,陽江豆豉的釀製技藝已有數百年曆史。漠陽江的水、沙扒的鹽以及適合黴菌生長的濕熱環境,共同賦予陽江豆豉獨有的風味。

  陽江豆豉釀製技藝傳(chuan) 承人馮(feng) 康告訴中新社記者,陽江豆豉以優(you) 質黑豆為(wei) 原料,經過篩選、浸泡後,倒入鍋中蒸煮,直至其鬆軟為(wei) 止,再進行關(guan) 鍵一步——製曲。豆豉曲表麵附著的潔白菌絲(si) ,將給黑豆帶來新的生命。曲豆拌鹽後經過30天左右的入埕發酵,就變成了豆豉。

  馮(feng) 康自幼在豆豉世家長大,其曾祖父馮(feng) 利從(cong) 1907年開始製作生產(chan) 豆豉,到他已是第四代傳(chuan) 承人。“我天天都吃豆豉,早上配粥吃,中午和晚上放一點到菜裏麵。在陽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hui) 做豆豉。”馮(feng) 康說。

  1998年,由於(yu) 豆豉供不應求,馮(feng) 康創立了陽帆豆豉廠,二十餘(yu) 年來,通過不斷改進生產(chan) 設備和擴大生產(chan) 規模,目前該廠已成為(wei) 陽江最大的豆豉生產(chan) 基地。

  “現在製作豆豉的工藝流程和小時候是一樣的,隻不過我們(men) 改進了生產(chan) 設備。在天然製曲這一關(guan) 鍵步驟上,以前靠有經驗的師傅控製溫度、濕度和時間,現在都是機器自動調節,我們(men) 一年的豆豉產(chan) 量從(cong) 最初的幾十噸提高到四千多噸。”馮(feng) 康說。

  從(cong) 早期農(nong) 家自行釀製,到專(zhuan) 門生產(chan) 豆豉的手工作坊出現,再到豆豉廠規模化生產(chan) ,陽江豆豉逐漸走向產(chan) 業(ye) 化。目前,陽江豆豉生產(chan) 企業(ye) 達到20餘(yu) 家,還有眾(zhong) 多家庭小作坊。除暢銷本地外,陽江豆豉還遠銷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很多粵菜尤其是廣府菜在調味的時候都會(hui) 放一點豆豉,這是廣東(dong) 人典型的飲食習(xi) 慣,一種味道的記憶。如果大家吃到的蒸排骨或蒸鳳爪少了豆豉,會(hui) 覺得滿足感不夠,因為(wei) 豆豉濃鬱的香味,帶來的是強烈的個(ge) 性化味道。”廣東(dong) 省食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莊臣說。

  “豉汁蒸排骨”是傳(chuan) 統粵菜和廣式茶點中的經典角色。夾起一小塊排骨,入口鮮嫩多汁,豉香濃鬱,俘獲了眾(zhong) 多挑剔的味蕾。“豆豉蒸魚”也是廣東(dong) 人喜愛的下飯菜,鮮甜讓人稱絕。這些家鄉(xiang) 味道,隨著華僑(qiao) 華人一起遍布世界各地。

  有人說,在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陽江豆豉。“海外許多唐人街有賣陽江豆豉,我在澳大利亞(ya) 悉尼、法國裏昂和英國倫(lun) 敦等地都見到過,一些粵菜館和中餐廳也可以吃到,豉香味總能勾起人的思鄉(xiang) 之情。”莊臣說。

  無論身處何方,“豉味”永遠是廣東(dong) 人難以忘懷的家鄉(xiang) 記憶。一頓簡單的家常便菜,添一點豆豉,總合時宜。在粵菜裏,豆豉雖然是配角,但總會(hui) 出彩。(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