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護核電安全
在深圳市大亞(ya) 灣核電基地技能訓練中心,剛從(cong) 大修現場回來的陳永偉(wei) 與(yu) 記者談起技術問題頭頭是道。這位中等個(ge) 頭、身形消瘦的“85後”工程師是同事眼中的青年學霸、技能高手,也是實用工具發明家和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
憑借精湛的核電維修技術,陳永偉(wei) 先後榮獲“全國電力行業(ye) 技術能手”“2021傑出自動化工程師獎”“中國電力工業(ye) 設備管理核電儀(yi) 控首席專(zhuan) 家”等榮譽稱號,並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ju) 工程”。
係好“第一粒扣子”
2009年7月,浙江大學電氣學院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陳永偉(wei) 進入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儀(yi) 表計算機部工作。
“剛入職時,師傅的一封郵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陳永偉(wei) 回憶說,師傅給他布置了一個(ge) 任務,他覺得很簡單,便快速提交了答案。隔天,他就收到了師傅的郵件,與(yu) 他提交的答案相差甚遠,這無疑給年輕氣盛的陳永偉(wei) 潑了一盆冷水,他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學習(xi) 就像穿衣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後麵的扣子也會(hui) 跟著扣錯。”陳永偉(wei) 說,他將這封郵件保留下來,用來提醒自己要認真鑽研各種技術難題。
此後,陳永偉(wei) 便養(yang) 成了嚴(yan) 謹細致的工作習(xi) 慣。無論多不起眼的技術問題,他都會(hui) 追本溯源,直到問題解決(jue) 。
陳永偉(wei) 負責的是核電站大大小小1萬(wan) 多個(ge) 儀(yi) 表盤的維修測量工作。一次,一個(ge) 小小的數據異常引起了他的注意。這項數據來自核電站主控室中用於(yu) 累計補硼溶液的計數器。“這是一個(ge) 不起眼的小裝置,一般運行相對穩定,不容易引起維修人員注意。因為(wei) 計數器是進口產(chan) 品,大家也不清楚其背後的運行邏輯。”陳永偉(wei) 解釋說,“對於(yu) 核電站運行來說,一次小小的數據錯誤都可能誘發重大安全事故。我必須把它的運行原理搞清楚。”
計數器雖小,裏麵卻涉及20多個(ge) 子菜單。為(wei) 搞清楚每個(ge) 子菜單,他用心查找學習(xi) 相關(guan) 資料,綜合分析每一項計數運算邏輯。最終,他在技術報告中清晰繪製出每個(ge) 子菜單和每個(ge) 設置麵板,為(wei) 日後設備運維提供了詳實的技術參照。
“核電運維涉及成千上萬(wan) 種設備,每個(ge) 小部件都涉及多種運行原理,需要綜合運用多門類跨學科知識,才能完全搞明白。”陳永偉(wei) 說。
勇闖技術難關(guan)
一直以來,推進核電設備國產(chan) 化對我國核電站建設與(yu) 核電技術發展意義(yi) 重大。
2017年,已經工作7年的陳永偉(wei) 在核電維修方麵有了一定技術積累,“這時,我開始嚐試創新,希望實現技術突破。”同年,大亞(ya) 灣和嶺澳核電站重要的反應堆保護和控製係統,采用的都是國外進口板件,不僅(jin) 價(jia) 格昂貴,關(guan) 鍵技術也受製於(yu) 人。為(wei) 了破解“卡脖子”難題,陳永偉(wei) 及其項目組成員著手啟動該係統板件國產(chan) 化項目。
“這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我們(men) 從(cong) 無到有進行摸索。我們(men) 聯合集團內(nei) 的兄弟單位共同推進項目,先製定目標,然後建立實施細則,從(cong) 技術研發到生產(chan) 應用一步步去推動。”陳永偉(wei) 說,這個(ge) 項目涉及30多種板件,每塊板件從(cong) 實驗樣品到實際應用需要經過無數次測試論證,以保證其安全、可靠。項目團隊經過3年技術攻關(guan) ,從(cong) 電路圖的設計繪製、元器件的老化篩選,到板件生產(chan) 組裝、功能調試鑒定、烤機測試試用,全部實現自主化。從(cong) 國外采購一台反應堆保護通道試驗台的費用高達2000萬(wan) 元,而經過陳永偉(wei) 改造後的試驗台成本不到進口設備的十分之一。
“這個(ge) 過程雖然艱辛,對我們(men) 來說卻非常值得。技術創新就是需要一點點積累。”陳永偉(wei) 說。
在不斷地學習(xi) 摸索中,陳永偉(wei) 從(cong) 一個(ge) 維修技師逐漸成長為(wei) 創新能手。“不放過任何一個(ge) 細節”已經成為(wei) 陳永偉(wei) 的工作原則之一。2018年,在堆芯水位監測係統一回路壓力平台試驗時,陳永偉(wei) 有了新的技術困惑。按照原有程序,需要啟動反應堆冷卻劑泵進行升溫,試驗過程僅(jin) 需10分鍾,為(wei) 這10分鍾卻要提前升溫2小時。
“我們(men) 必須等2小時升溫後,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這2小時的等待真有必要嗎?”帶著問題,陳永偉(wei) 努力尋找解決(jue) 辦法。為(wei) 了研究清楚溫度因素對試驗的影響,陳永偉(wei) 進行了詳細的理論研究和驗證。“論證過程中,涉及非常多變量,無法通過常規計算完成。”為(wei) 此,陳永偉(wei) 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僅(jin) 其中一個(ge) 公式就打印了32頁。為(wei) 保證推導結果無誤,他不僅(jin) 要對每一步計算結果進行反複驗證,還要搜集大量實際工程數據開展仿真驗證,一年後,終於(yu) 證明溫度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
陳永偉(wei) 提出的堆芯冷卻劑監測係統試驗方法優(you) 化及改進方案,在大亞(ya) 灣6台核電機組得到應用,有效提高了設備驗證可靠性,保證了核電機組的安全運行,同時節約了機組大修工期,提高了發電量。
潛心鑽研技藝
反應堆堆芯是核電站的心髒,在充滿冷卻劑的液體(ti) 環境中運行,由於(yu) 包裹著厚厚的金屬壁,它的運行狀態隻能通過傳(chuan) 感器來反映。
傳(chuan) 感器膜片的精準定位,是反應堆堆芯維護最重要的工藝之一,由於(yu) 膜片處於(yu) 密封狀態,肉眼無法觀察,隻能通過兩(liang) 根高度差隻有0.5毫米的小針進行定位,過程中需要雙手協調精準配合。“為(wei) 了達到操作精度,我要蹲著練習(xi) ,剛開始蹲兩(liang) 分鍾都受不了,現在可以蹲半個(ge) 小時,時間長了,手會(hui) 形成肌肉記憶。”陳永偉(wei) 說。
陳永偉(wei) 每天下班後,還會(hui) 擠出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學習(xi) 研究。“我喜歡在一線尋找各種設備問題,再將問題羅列出來,進行係統梳理,尋找最優(you) 解。”陳永偉(wei) 說,他在每一次技術攻關(guan) 後,還會(hui) 撰寫(xie) 一份詳實的技術報告。
陳永偉(wei) 不僅(jin) 練就了多種工作技能,還在國內(nei) 外核科學技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yu) 篇,出版著作3部,申請及獲得專(zhuan) 利76項,獲全國性行業(ye) 協會(hui) 、中廣核及公司科技進步獎37項。
他紮根核電維修一線,憑借一股子鑽勁,解決(jue) 了眾(zhong) 多核電設備運維難題,提出及實施優(you) 化改進項目39項,累計處理及解決(jue) 技術疑難問題100餘(yu) 項,極大地提升了核安全性能。他發明的16項智能化工具,廣泛應用於(yu) 中廣核20餘(yu) 台核電機組,通過科技創新累計創造價(jia) 值2.33億(yi) 元。麵對技術封鎖和出口限製,他著力推進重點技術攻關(guan) ,實現關(guan) 鍵重要設備國產(chan) 化36項。
陳永偉(wei) 常說,“一件事堅持做10年,就一定會(hui) 光彩奪目”。如今,他的科研成果被應用於(yu) 核電站的各項維修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