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 生豬企業加緊培育“豬芯片”
我國是生豬消費第一大國,每年吃掉7億(yi) 頭豬,但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些生豬中90%有國外血統。由於(yu) 進口種源生長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瘦肉率高,更適宜商業(ye) 化養(yang) 殖,我國本土種源在市場較量中敗下陣來。而長期引種,又導致我國種豬業(ye) 陷入“引進-退化-引進”的惡性循環。“土芯片”低效瀕危,“杜長大”等曾曾祖代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了我國非洲豬瘟後產(chan) 能恢複的質量、速度和效益。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辦公廳今年印發《關(guan) 於(yu) 扶持國家種業(ye) 陣型企業(ye) 發展的通知》,25家生豬育種企業(ye) 均被納入補短板陣型。目前,大北農(nong) 、新希望六和、順鑫農(nong) 業(ye) 、溫氏股份等企業(ye) 均在培育自己的“豬芯片”。為(wei) 了長久的經濟效應,業(ye) 內(nei) 建議建立自己的生豬育種體(ti) 係,利用好國內(nei) 種豬資源,聯合育種,補齊短板。
90%出欄生豬有國外血統
“國內(nei) 每年生豬出欄量約7億(yi) 頭,其中90%有國外血統。”北京種業(ye) 協會(hui) 理事長、大北農(nong) 總裁宋維平告訴新京報記者,國內(nei) 生豬品種主要有外三元(杜洛克、長白豬、大白豬)、內(nei) 三元(母本是本地豬,父本是引進種源)、土雜豬(80%-90%的種源來自本地血統)三個(ge) 類別。引種最多的是杜洛克、長白豬、大白豬,分別來自美國、丹麥、英國,業(ye) 內(nei) 俗稱“杜長大”。
觀研報告網《中國種豬行業(ye) 現狀深度分析與(yu) 未來投資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2021年我國種豬行業(ye) 市場規模約為(wei) 1120億(yi) 元;從(cong) 國外引進種豬24462頭,同比增加60%,其中37%來源於(yu) 美國、33.2%來源於(yu) 丹麥、25.6%來源於(yu) 法國、4.2%來源於(yu) 英國。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育種事業(ye) 部總裁龔華忠介紹,目前國內(nei) 引進一頭種豬的價(jia) 格在1萬(wan) 元左右。以此推算,2021年我國引進種豬花費的成本超過2.4億(yi) 元。
北京順鑫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鵬程食品分公司養(yang) 殖負責人張茂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優(you) 良種豬的基因庫,不僅(jin) 有歐美所有瘦肉型種豬基因,還有國內(nei) 本地品種72個(ge) 、培育品係15個(ge) ,數量上進口種豬在純種能繁母豬占比不到1%,靠中國自己的種源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但可能會(hui) 出現個(ge) 別生產(chan) 指標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與(yu) 進口品種相比,我國本土豬種雖有耐粗飼、抗病力強、口味好等優(you) 點,但也存在脂肪含量高、瘦肉率低、生長周期長、經濟效益差等劣勢,不符合當前市場需要。
2022年8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扶持國家種業(ye) 陣型企業(ye) 發展的通知》,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六和、大北農(nong) 、順鑫農(nong) 業(ye) 在內(nei) 的25家生豬育種企業(ye) 均被納入補短板陣型。
“補短板,是指國內(nei) 雖有自己的生豬育種體(ti) 係,但品係不夠優(you) 秀,要充分挖掘優(you) 質種質資源。此外,國內(nei) 生豬育種技術尚可,但自有品係產(chan) 量、性能、品質方麵存在差距,應進一步增強。”宋維平認為(wei) ,不少企業(ye) 在不斷引進種豬的過程中,喪(sang) 失了自己的育種能力。還有很多企業(ye) 育種意識缺乏,過度追求經濟效應,進而形成對國外種源的依賴。“為(wei) 了長久的經濟效應,我們(men) 要建立自己的育種體(ti) 係,利用好國內(nei) 種豬資源,補足這個(ge) 短板。”
“引進-退化-引進”惡性循環
“早在清朝末期就有零星的美國漢普夏種豬被引進國內(nei) ,但未形成市場。計劃經濟時期由於(yu) 吃肉難,養(yang) 豬產(chan) 業(ye) 尚未形成,也沒有引進種豬。改革開放後國內(nei) 豬肉消費增多,養(yang) 殖場開始引進國外種豬來擴繁。2000年後,生豬消費需求旺盛,生豬產(chan) 業(ye) 規模化,大量種豬被引進,‘杜長大’的出現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也帶動了國內(nei) 養(yang) 殖業(ye) 快速發展。”宋維平說。
在龔華忠看來,外來種源之所以在國內(nei) 生豬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與(yu) 品種的經濟優(you) 勢有關(guan) 。“進口種豬繁殖的後代生長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瘦肉率高,更適宜商業(ye) 化養(yang) 殖。國內(nei) 品種養(yang) 殖一年體(ti) 重在80斤-100斤左右,而進口種源培育的商品豬半年就可以長到120公斤出欄,且進口種豬瘦肉率高,更符合當下人們(men) 的飲食習(xi) 慣。”
“美國、丹麥等國家已經形成較為(wei) 完善的育種體(ti) 係,選育的品種性能優(you) 良。國內(nei) 企業(ye) 為(wei) 加快產(chan) 能擴張,會(hui) 從(cong) 這些國家進口種豬。”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北京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對新京報記者說,“以丹麥品種為(wei) 例,每頭母豬提供的有效子豬數可達到36頭以上,而我國目前平均水平不到20頭。”令他擔憂的是,國外種業(ye) 公司不會(hui) 將最好的種豬資源賣給國內(nei) 。國內(nei) 企業(ye) 由於(yu) 沒有重視加強種豬繁殖性能維護,各項性能就會(hui) 退化,進而形成“引進-退化-引進”的惡性循環。
龔華忠道出了這種現狀的背後原由。育種周期長、投入多、見效慢,一頭種豬往往要經過三代測試,一代需要培育8-10個(ge) 月,三代就要等到30個(ge) 月後才能測試性能。這種長期投入給企業(ye) 帶來很大壓力,也造成了國內(nei) 重引進、輕育種的局麵。“新希望六和有自己培育的種豬,各項指標完全不輸給國外,但我們(men) 花了5年才做到這個(ge) 程度。”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在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提出,當前我國在“豬芯片”問題上存在育種體(ti) 係不完善、投入嚴(yan) 重不足、符合條件的現代化育種場基礎設施嚴(yan) 重不足、新技術應用滯後、技術人才短缺、種豬測定基礎薄弱、單個(ge) 項目規模小、疾病威脅嚴(yan) 重、地方豬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等問題。“土芯片”低效瀕危,“杜長大”等曾曾祖代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了我國在非洲豬瘟衝(chong) 擊後產(chan) 能恢複的質量、速度和效益。
聯合育種能否破局?
為(wei) 掌握“豬芯片”自主權,新希望六和從(cong) 2008年開始建設育種體(ti) 係,目前已培育純種豬12000頭左右。每個(ge) 1500頭規模的純種豬場,擴繁覆蓋能力可達到300萬(wan) 頭。
順鑫農(nong) 業(ye) 旗下“小店”種豬則拿下了行業(ye) 第一塊馳名商標,是中國育種軟件GBS的研發單位之一。目前,順鑫農(nong) 業(ye) 擁有一家國家核心育種場,在近40年的育種曆史中向社會(hui) 提供了近100萬(wan) 頭種豬,兩(liang) 個(ge) 品種的選育推廣獲得北京市政府頒發的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獎一等獎。
產(chan) 學研結合,一直是宋維平長期堅持的育種理念。2016年,大北農(nong) 成立唐山大北農(nong) 育種公司,長期與(yu) 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育種項目合作。2020年,大北農(nong) 養(yang) 豬研究院成立,引進多位博士人才,在育種、數字養(yang) 豬、分子育種等方麵展開研究。如今,大北農(nong) 已具備加係、美係生豬育種繁育係統,年提供優(you) 質純種豬10萬(wan) 頭以上,可為(wei) 國內(nei) 生豬養(yang) 殖提供優(you) 秀種質基因遺傳(chuan) 資源。
資料顯示,美國、加拿大、丹麥等種豬強國都有自己的聯合育種體(ti) 係,聯合育種已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據龔華忠了解,丹麥所有種豬企業(ye) 都是協會(hui) 成員,企業(ye) 之間可以交換種豬基因信息以防止近交,形成了良好的育種社會(hui) 和商業(ye) 氛圍。此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支持種業(ye) 陣型企業(ye) ,對聯合育種是一種促進。張茂也提出,行業(ye) 內(nei) 已經建立聯合育種機製,希望種豬企業(ye) 之間能夠聯合進行遺傳(chuan) 物質的交流,共享數據,共同促進我國育種體(ti) 係的建設。
朱增勇建議,種豬育種需要各個(ge) 主體(ti) 聯合開發,不隻是企業(ye) 與(yu) 企業(ye) 、企業(ye) 與(yu) 科研院所之間,上下遊的飼料企業(ye) 、屠宰加工企業(ye) 也應加入進來,這樣的聯合育種才能有效推動整個(ge) 育種體(ti) 係的發展。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