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到15分鍾一集 短視頻時代的微短劇你看了嗎?
自2017年,短視頻的強勢崛起進一步拆解用戶時間,影視行業(ye) 也逐漸步入以“秒”為(wei) 計量單位的時代:五六十集的長劇漸隱,12集快節奏的短劇取而代之;不斷加速的“倍速觀看”以及短視頻、微博看劇成風,更讓所謂戲劇結構、精密邏輯正在被“高速”所解構、重塑。
而微短劇,這個(ge) 速度與(yu) 內(nei) 容相結合的產(chan) 物,順勢而生:2分鍾到15分鍾一集,沒有高深莫測的戲劇邏輯,隻有劇情的快速切入,極致的人物關(guan) 係;甜寵、懸疑、穿越、軟科幻、無厘頭,應有盡有……即便其製作都不夠“5毛標準”,但足以填充一份泡麵的時間。
數據可以佐證微短劇風頭正勁的市場效應。據悉,2022年僅(jin) 快手平台的微短劇日活躍用戶便增長到了2.6億(yi) ,其中有超過50%的用戶每天觀看的劇集次數超過10集;芒果TV單部微短劇播放量超6億(yi) ,其中《念念無明》豆瓣打分超2.9萬(wan) 人,開分達7.3分;優(you) 酷的《千金丫環》貓眼最高熱度超7000,比肩同期長劇集;有媒體(ti) 報道,騰訊視頻《拜托了!別寵我》分賬金額突破3000萬(wan) 元,刷新微短劇分賬紀錄……
微短劇是如何興(xing) 起的?為(wei) 何微短劇會(hui) 快速發展並形成規模?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芒果TV“大芒短劇”製片人湛亞(ya) 莉,靈河文化創始人兼總裁白一驄,十二升肖傳(chuan) 媒內(nei) 容負責人陸添,無糖文化創始人杜浩,拆解微短劇爆發之路。
A 短視頻搶占用戶大量時間,微短劇應運而生
根據2020年國家廣電總局在備案係統新增的“網絡微短劇”板塊可知,微短劇可定義(yi) 為(wei) :單集不超過10分鍾的網絡劇。
若以此標準追溯,2013年的“迷你劇”《萬(wan) 萬(wan) 沒想到》可稱為(wei) “微短劇鼻祖”——每集隻有5-10分鍾,共15集,卻以無厘頭的誇張劇情吸引到一眾(zhong) 年輕觀眾(zhong) ,並接連拍了三季。但彼時,網生內(nei) 容剛剛起步,微短劇也沒有乘勝追擊的市場環境。
大多業(ye) 內(nei) 人士認可的“微短劇”萌芽,是在2017年到2019年。這三年,短視頻強勢崛起,用戶的時間逐漸被碎片化。據《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chan) 業(ye) 調查報告》,2019年中國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已首次超過長視頻。與(yu) 此同時,長視頻內(nei) 容頻繁注水,五六十集的網劇層出不窮,也逆向推動觀眾(zhong) 開始追求緊湊敘事。
“微短劇”幾乎是長、短視頻平台在搶占用戶時間的戰爭(zheng) 中,應運而生的產(chan) 物。2021年,快手正式對外推出“快手星芒短劇”品牌,希望打造更多頭部精品微短劇,並通過分賬獎勵、品牌招商、直播電商、商單廣告等方式,為(wei) 微短劇提供全方位的變現鏈路。愛奇藝、優(you) 酷、騰訊視頻等平台也開始布局微短劇。2019年,芒果TV正式推出“大芒短劇”。在湛亞(ya) 莉看來,微短劇更聚焦於(yu) 主線故事和關(guan) 鍵人物,雖然比長劇縮短了體(ti) 量,但反而需要在有限時間內(nei) 釋放更多信息量,“長劇集市場2倍速觀看慢慢常態化了,微短劇是應運而生的市場新產(chan) 品。”
靈河文化是較早布局微短劇的傳(chuan) 統影視公司之一。2019年,白一驄發現用戶在短視頻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且很多人似乎已經“放棄”追長劇了,因為(wei) 很多長劇都可以被剪輯成短視頻,“大家被灌輸得已經沒耐心了。”白一驄說,當下內(nei) 容創作越來越講究“快”,在單位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用戶想要吸收更多信息,獲得更多的快感,1秒鍾10個(ge) 反轉才能輕鬆抓住觀眾(zhong) 眼球。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微短劇確實優(you) 於(yu) 長劇。“2019年市麵上微短劇還非常少,隻是我們(men) 覺得有可能成為(wei) 新模式,於(yu) 是鼓勵團隊做了題材的開發和儲(chu) 備。”
B 中小影視公司快速變現
2012年,陸添從(cong) 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e) 後開始從(cong) 事電影製片工作。2015年,網劇概念日漸興(xing) 起,陸添從(cong) 電影轉向定製劇、分賬劇,並擔任了《劍王朝》《三千鴉殺》等網劇的製片人。直到2019年,在做了四五部網劇之後,陸添發現,隨著網劇製作成本、采買(mai) 價(jia) 格水漲船高,“減量增速”的市場供給關(guan) 係又讓平台不斷壓縮成本,片方的利潤空間、話語權都被進一步打壓。“就是河幹了,小河也沒得流了。”而那兩(liang) 年,陸添也成為(wei) 了深度短視頻用戶。在內(nei) 容講究快速變現的時代,他開始思索,是否可以將短視頻和劇集內(nei) 容相結合,尋找新的市場發展空間?於(yu) 是,他加入了初創型公司十二升肖,並以快手的網絡紅人賬號為(wei) 發布端口,開始深耕豎屏微短劇。
陸添稱十二升肖為(wei) “小作坊”——在職人員隻有十幾位,沒有龐大的資金流,是微小型影視公司的代表。在當下,一部定製劇至少投入上千萬(wan) ,分賬劇也要投入幾百萬(wan) 的市場,這類公司往往隻能成為(wei) 大公司競爭(zheng) 碾壓中的無名犧牲者。但微短劇的低製作門檻、低資金投入、快拍攝製作、快現金回流,以及各大平台對微短劇提供的補貼與(yu) 資金扶持,都為(wei) 小公司帶來了生機:“我們(men) 就做小體(ti) 量,100萬(wan) 左右就能開(機)。這個(ge) 錢無論是一家出或者兩(liang) 三家一塊出,也不是什麽(me) 壓力。而且我們(men) 可以和平台走分賬,有補貼,回本周期也比較快,可以快速進行內(nei) 容變現,解決(jue) 資金流的問題。”陸添表示。
縱觀當下微短劇的出品機構,大多都是像十二升肖這樣的中小型影視公司。杜浩創立的無糖文化,公司規模甚至小於(yu) 十二升肖,但陸續推出了《念念無明》《金小氣家族》《別跟姐姐撒野》等作品。其中,《念念無明》成就口碑收視雙向爆款。杜浩透露,微短劇試錯成本相對偏低,短平快是核心優(you) 勢,這也促成除去傳(chuan) 統影視公司外的其他內(nei) 容生態紛紛入局微短劇市場。“微短劇對於(yu) 以我們(men) 為(wei) 典型的小體(ti) 量公司,是具有很強生命力的產(chan) 品和業(ye) 務。”杜浩表示。
C 傳(chuan) 統公司減量降本另謀出路
據德塔文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在廣電總局係統進行規劃備案(即進入籌備製作期)的微短劇已達2859部,上線備案(即準備投放市場)微短劇已有195部。其中5月和6月的備案數量均超過400部,已超過2021年全年微短劇的備案數量。在“影視寒冬”與(yu) “降本增效”兩(liang) 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下,短劇反而逆勢獨行。
“現在的環境下,很多團隊沒有機會(hui) 去拍長劇了。如果常年致力於(yu) 長劇的公司突然拍微短劇,真的是創新嗎?不是,很多是在找出路。”白一驄坦言。
相較幾年前平台逐步縮減成本,2022年明確的“降本增效”加速了影視公司的洗牌。有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視頻平台多次開會(hui) 後能通過的S級項目隻有十個(ge) 左右,還不足過去一次開會(hui) 的通過率。很多影視項目隻能投入分賬池子,公司資金流受到很大挑戰。為(wei) 了降低虧(kui) 損,有些公司降低了製作成本,也有一些公司開始快速布局微短劇。
白一驄也收到過朋友發來的微短劇項目書(shu) ,投資不足百萬(wan) ,卻有五六個(ge) 出品人,每個(ge) 人隻有幾萬(wan) 到幾十萬(wan) 的投入。“現在很多人做微短劇會(hui) 通過融資。一個(ge) 電影或者劇融資至少幾千萬(wan) 、上億(yi) ,現在比較難;但是微短劇可以隻融資幾十萬(wan) 。雖然微短劇大部分都是賠的,但這個(ge) 錢即使虧(kui) 了,也不會(hui) 太嚴(yan) 重。對於(yu) 一些公司更重要的是業(ye) 務總得動起來,至少有個(ge) 項目在拍,資金能夠流通。”白一驄表示。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