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舉起更多背簍網球少年
【新聞隨筆】托舉(ju) 起更多背簍網球少年
這兩(liang) 天,一張背簍網球少年的照片在社交網絡熱傳(chuan) 。照片中的少年皮膚黝黑,笑容憨厚,他身後帶有民族特色的背簍裏,放著的不是農(nong) 副產(chan) 品,而是一副網球拍。背簍與(yu) 網球拍,這兩(liang) 樣似乎分屬於(yu) 兩(liang) 個(ge) 不同世界的符號就這樣“混搭”在一起。而這種“衝(chong) 突”場景,從(cong) 來都不缺少關(guan) 注。
他是誰?背簍與(yu) 網球拍何以能走到一起?隨著信息拚圖接近完成,人們(men) 發現,這是一個(ge) 勵誌故事,又一個(ge) 關(guan) 於(yu) 命運改變、夢想成真的故事。網球少年王發原本是雲(yun) 南臨(lin) 滄市滄源縣的一名普通佤族男孩,後被網球教練選中,從(cong) 而走上網球少年的養(yang) 成道路。雖然此次照片最“出圈”,但他在賽場已是老將,之前已贏下多座獎杯,這次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又拿下U14組男單冠軍(jun) 。
因為(wei) 網球,角落裏的少年走出大山,一個(ge) 新的世界展開在他的麵前。因為(wei) 網球,他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大概率不會(hui) 再重複高中畢業(ye) 就跑出去打工這樣的同輩命運。不僅(jin) 他的,包括他的家庭,他的同輩以及後來者,或許都會(hui) 因他那及時轉向的人生故事而受到觸動或啟發,從(cong) 而產(chan) 生或大或小、或顯性或隱性的改變。而這一切,或許都是網球少年始料未及的。
背簍與(yu) 網球拍,前者代表了他的來處,後者則預示了他的未來。對於(yu) 命運轉折的故事,人們(men) 從(cong) 來都不難共情,那些看似偶然的機緣,讓人們(men) 相信人生依舊充滿無限可能性。除此之外,兩(liang) 個(ge) 符號的同框,似乎又隱藏著這樣的意蘊:認清去處,但仍不忘來處。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碼,但這種不被切斷的鄉(xiang) 土聯係和文化根脈,帶給城鎮化浪潮中的人們(men) 持久的慰藉和感動。
每天揮拍7000次,晚上堅持學習(xi) 文化課,鞋穿爛了才想著去換,網球起毛了還在繼續打……媒體(ti) 在報道中,從(cong) 不吝嗇對網球少年勤勉、刻苦、拚搏、專(zhuan) 注的讚美。能最終站在領獎台上,當然是他個(ge) 人奮力拚搏的結果,但似乎又不全是。
如果沒有懂體(ti) 育、愛體(ti) 育的老師激發並發現他們(men) 的獨特天賦,如果沒有當地政府與(yu) 教育主管部門進行了“體(ti) 教結合”的布局以及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的製度設計,如果沒有更多社會(hui) 主體(ti) 參與(yu) 搭建人才交流的通道,那麽(me) 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不會(hui) 實現如此逆風飛翔;抑或者,會(hui) 驚現一個(ge) “王發”,但絕對不會(hui) 湧現這麽(me) 多“王發們(men) ”。
可以說,如果沒有製度之網在人們(men) 所看不見的地方,打撈並托舉(ju) 起一個(ge) 個(ge) “網球少年”“棒球少年”,那麽(me) 就沒有之後所有的一切改變與(yu) 閃耀。而這個(ge) 製度之網,還應該更綿密;鄉(xiang) 村孩子們(men) 的這塊人生墊腳石,還應該麵積更大、更堅固。
王發和他的不少小夥(huo) 伴,走出大山去到昆明打網球,而在四川涼山州,不少彝族少年被選拔後帶到北京打棒球,還有孩子被送去山西晉城的體(ti) 校練習(xi) 摔跤等項目。他們(men) 先是走出大山來到大城市,然後一次次登上領獎台,繼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命運的天花板,就這樣被一點點頂高。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棒球、網球、拳擊等這些體(ti) 育競技舞台上,這群來自大山的孩子將展現出越來越強的控製力。不誇張地說,這種“控製力”,也將帶給孩子人生、山區未來以及體(ti) 育事業(ye) 更多可能性。
你瞧,這就是體(ti) 育的魅力,奮鬥的意義(yi) 。背簍網球少年,讓我們(men) 重新理解體(ti) 育,重新思考教育。
(作者:莫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