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煤炭開啟清潔高效轉型之路

發布時間:2022-09-20 10:28:00來源: 經濟日報

  為(wei) 充分反映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chan) 業(ye) 領域的重大成就與(yu) 寶貴經驗,全麵展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新亮點,今日起開設“喜迎二十大 產(chan) 業(ye) 看變化”專(zhuan) 欄,選取煤炭、汽車、鋼鐵等重點產(chan) 業(ye) ,推出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自古以來,煤炭就有著廣泛應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wei) 基礎能源和重要工業(ye) 原料,煤炭為(wei) 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煤炭產(chan) 業(ye) 優(you) 化整合,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煤炭保供能力不斷增強。如今,麵對現代化強國和“雙碳”目標,作為(wei) 穩定、經濟且自主保障程度最高的能源,煤炭又邁向了綠色低碳發展、高效清潔轉化的新征程。

  供給質量顯著提高

  在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礦國家能源集團大柳塔礦,為(wei) 確保煤炭生產(chan) 不停歇,綜采五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隊長鄔拴對檢修和生產(chan) 人員進行調整,極大提升了生產(chan) 效率。

  礦工們(men) 日夜兼程開采出的煤炭匯聚到國家能源集團2408公裏一體(ti) 化“西煤東(dong) 運”大通道,源源不斷地從(cong) 晉陝蒙核心產(chan) 煤區運送到港口,為(wei) 大通道沿線、華東(dong) 沿海、華南、華中乃至內(nei) 陸深處的城市提供能源。

  2021年,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產(chan) 量連續4個(ge) 月突破5000萬(wan) 噸,一體(ti) 化出區調運量創下日均107萬(wan) 噸新高位,黃驊港煤炭吞吐量2.15億(yi) 萬(wan) 噸,船舶運輸量首次突破兩(liang) 億(yi) 噸。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經營分公司負責調運的副總經理吳青鬆介紹:“集團充分發揮‘煤電化路港航’和‘產(chan) 運儲(chu) 銷’一體(ti) 化優(you) 勢,煤炭從(cong) 坑口到最近的沿海電廠,最短僅(jin) 需6天時間。”

  十年來,煤炭高效開發利用,能源保供壓艙石穩定器作用充分發揮。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原煤產(chan) 量完成41.3億(yi) 噸,創曆史新高;煤礦安全生產(chan) 形勢持續向好,百萬(wan) 噸死亡人數降至0.044人;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3.3萬(wan) 億(yi) 元,利潤總額7023.1億(yi) 元。

  產(chan) 量提升的同時,煤炭集約開發布局進一步優(you) 化,煤炭生產(chan) 重心加快向資源稟賦好、開采條件好的晉陝蒙新地區集中、向優(you) 勢企業(ye) 集中。中國煤炭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張宏表示,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為(wei) 全國煤炭生產(chan) 的主體(ti) 。

  2021年,山西、內(nei) 蒙古、陝西、新疆、貴州、安徽6個(ge) 省份原煤產(chan) 量超億(yi) 噸,產(chan) 量共計35.4億(yi) 噸,占全國的85.8%。截至2021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500處以內(nei) ,年產(chan) 120萬(wan) 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chan) 量占全國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產(chan) 千萬(wan) 噸級煤礦72處,產(chan) 能11.24億(yi) 噸/年;在建千萬(wan) 噸級煤礦24處左右,設計產(chan) 能3.0億(yi) 噸/年左右;年產(chan) 30萬(wan) 噸以下小型煤礦產(chan) 能占全國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智能化建設全麵鋪開

  在黑岱溝煤礦,6層樓高、自重1000噸的WK35電鏟回轉於(yu) 煤層和卡車廂鬥之間,每鏟裝煤70噸,隻需100多秒,就能裝滿載重220噸的礦用卡車。

  “我們(men) 礦采用的吊鬥鏟拋擲爆破無運輸倒堆工藝,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整個(ge) 工藝年節能減排2萬(wan) 噸標準煤,煤炭資源回收率達到98%以上。”黑岱溝露天礦礦長鈕景付說。

  2021年,黑岱溝礦的煤炭產(chan) 量達到3400萬(wan) 噸,相當於(yu) 我國1949年的全國煤炭產(chan) 量的90%。這樣的千萬(wan) 噸級煤礦在國家能源集團有20處,合計產(chan) 能3.66億(yi) 噸/年,占其總產(chan) 能的65.5%。

  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對提升煤炭安全保障水平、促進煤炭企業(ye)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一方麵,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可避免礦工直接麵對災害事故風險,減少人員誤操作,大幅消除安全生產(chan) 隱患,從(cong) 根本上實現遏製重特大事故發生。另一方麵,通過智能化建設,可提升煤礦柔性生產(chan) 能力,根據市場供需形勢靈活釋放生產(chan) 能力,增強供給質量、供給彈性以及企業(ye) 經營主動性。

  十年來,煤炭行業(ye) 以煤礦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為(wei) 抓手,持續提升煤礦安全管理水平和生產(chan) 效率。為(wei) 進一步推動煤企智能化建設,2020年以來,有關(guan) 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了煤礦智能化發展協調機製,煤礦智能化建設全麵鋪開。

  2021年9月,國內(nei) 首套自主可控工業(ye) 級操作係統——“礦鴻操作係統”在神東(dong) 煤炭集團投入使用。“原來一個(ge) 工作麵176個(ge) 支架,就要操作176次,現在更多是起監護的作用”,行走在支架間的布爾台煤礦綜采二隊支架工高彥軍(jun) 感覺工作輕鬆了很多,原本生產(chan) 班需要3人負責支架作業(ye) ,現在僅(jin) 需1人進行調整監護,作業(ye) 人數降低了,工作量減輕了,反而拉架的效率卻提升了。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魯俊嶺介紹,國家首批示範建設煤礦70%以上將於(yu) 年底前建成,預計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設,以點帶麵帶動全國近400座煤礦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目前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麵813個(ge) ,減人增安提效的效果日益顯現,並在去冬今春煤炭安全增產(chan) 增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拓展綠色發展新路

  “你看,多年不見的岩羊又重現礦區了。”寧夏煤業(ye) 汝箕溝無煙煤分公司運輸一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誌剛指著半山腰上覓食的岩羊說。

  在煤礦幹了半輩子,趙誌剛從(cong) 沒想過,在礦區曾經一度絕跡多年的岩羊能重返“家園”,煤礦正在向著綠色發展轉型。“采煤是為(wei) 了發展,保護環境更是為(wei) 了高質量發展。”趙誌剛說,“賀蘭(lan) 山養(yang) 育了礦山幾代人,能親(qin) 手為(wei) 它披上綠衣,是對賀蘭(lan) 山的最好回報。”

  “雙碳”目標下,減煤被視為(wei)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措施,但煤炭在我國能源安全中發揮著主體(ti) 作用。減煤速度過快、力度過大,將削弱煤炭對保障能源體(ti) 係安全運轉的“托底保供”作用。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著力推進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采,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

  十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煤炭企業(ye) 等高度重視和快速推進下,煤炭綠色化開采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科技支持中心主任任世華介紹,煤炭行業(ye) 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021年煤礦區土地複墾率達57%,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截至2021年年底,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煤炭企業(ye) 共284家。一些煤礦實現了礦區生態環境正效益,不僅(jin) 沒有破壞環境,而且優(you) 化了環境。

  清潔生產(chan) 方麵,由於(yu) 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率逐步提高,煤炭開發過程排放到空氣中的甲烷大幅度減少,煤炭開發過程溫室氣體(ti) 排放呈下降趨勢。據測算,從(cong) 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產(chan) 1噸煤炭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內(nei) 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十年來,我國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助力我國燃煤電廠煙氣汙染排放控製處於(yu) 國際最好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3億(yi) 千瓦,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93%。2021年,全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69%、73%、52%。

  推動煤炭從(cong) 燃料向原料轉變,是降低煤炭利用過程碳排放的重要路徑。十多年來,我國一舉(ju) 突破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煤製烯烴等三條工藝技術路線,一舉(ju) 奠定了中國煤化工產(chan) 業(ye) 的國際地位,為(wei) 煤炭清潔轉化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由高碳向低碳化發展的新途徑。

  王軼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