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年輕人接過中國農業接力棒
多位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農(nong) 業(ye) 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
期待年輕人接過中國農(nong) 業(ye) 接力棒
“過去的老收割機一天隻能收10多畝(mu) (糧食),現在一台聯合收割機一天能收60多畝(mu) 。”9月23日,在2022年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上,成都勇洪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劉長洪帶著一批現代化農(nong) 機具,參加了主題為(wei) “大國糧倉(cang) 科技”的展覽。
施肥播種機、農(nong) 業(ye) 無人機、聯合收割機……都是助力豐(feng) 收的“利器”。劉長洪所在的合作社今年種了1600多畝(mu) 水稻,畝(mu) 產(chan) 1100斤左右。他說,今年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離不開高效的機械化裝備。
不過,“利器”隻是一方麵,劉長洪感慨,農(nong) 業(ye) 領域太缺年輕人了。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農(nong) 林牧漁業(ye) 35歲以下就業(ye) 人口占比僅(jin) 為(wei) 13.6%,位列20個(ge) 被統計行業(ye) 末尾,遠低於(yu) 32.9%的平均水平。
多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的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農(nong) 業(ye) 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劉長洪期待豐(feng) 收,更期待年輕人接過中國農(nong) 業(ye) 的接力棒。
浙江桐廬興(xing) 榮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向毅利用自家農(nong) 機具免費為(wei) 周邊農(nong) 戶提供作業(ye) 服務、統防統治,解決(jue) 各種難題。作為(wei) “糧二代”,他覺察到,父輩的技術很好,但是對新鮮事物接受較慢,許多老方法已跟不上現代農(nong) 業(ye) 的步伐。他認為(wei) ,豐(feng) 收不僅(jin) 要追求數量,還要有質量,更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科技興(xing) 農(nong) 、助農(nong) 、富農(nong) 是年輕一代農(nong) 人的使命。
34歲的劉沈廳畢業(ye) 於(yu) 電子科技大學,被人們(men) 稱為(wei) “碩士農(nong) 民”。在他看來,新農(nong) 人的“新”也體(ti) 現在思維和理念上。
“職業(ye) 農(nong) 民,敢想敢闖”“培優(you) 人才,爭(zheng) 當農(nong) 匠”……在9月23日舉(ju) 辦的群眾(zhong) 慶豐(feng) 收聯歡活動上,北京市昌平區與(yu) 四川省成都市主場視頻連線共誦的《大國糧倉(cang) 賦》,讓包括劉沈廳在內(nei) 的新農(nong) 人心潮澎湃。
2016年,劉沈廳辭去大學的工作,在距離老家數公裏遠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流轉了130畝(mu) 土地。他一頭紮進田地裏鑽研學習(xi) ,僅(jin) 1年多時間就掌握了多種果樹的種植技術。
數年來,劉沈廳自主研發的“冬季晚熟農(nong) 產(chan) 品雙層絕熱防霜凍袋”、簡易滴灌等技術,獲得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授權。劉沈廳認為(wei) ,發展農(nong) 業(ye) 需要創新,更要為(wei) 農(nong) 民創新。
在當地政府的協助推廣下,四川省5000餘(yu) 畝(mu) 果園免費使用上了劉沈廳的專(zhuan) 利技術。劉沈廳還先後培訓了300多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他建立的家庭農(nong) 場每年為(wei) 周邊農(nong) 民提供約40個(ge) 就業(ye) 崗位,人均增收1萬(wan) 元。
“年輕人信息化基礎好、文化素質高,為(wei) 數字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有利於(yu) 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量、用更少的資源種出更多食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鳴認為(wei) ,年輕人投身農(nong) 業(ye) 發展,是促豐(feng) 收的重要保障。
“土蜂蜜的營養(yang) 是無法比擬的,因為(wei) 我們(men) 的蜜源來自純天然的花……”今年豐(feng) 收節期間,作為(wei) 中國銀行總行派駐陝西省永壽縣渠子鎮咀頭村的第一書(shu) 記,36歲的齊向宇生產(chan) 、銷售兩(liang) 手抓,剛下直播就直奔蘋果園查看情況。
去年4月建成的蘋果園,耗費了齊向宇很多的心血。咀頭村所在區域被譽為(wei) 蘋果的“世界最佳優(you) 生區”,前些年因外出務工的村民較多,村裏的蘋果園荒廢了不少。齊向宇請專(zhuan) 家指導,選定了市場前景較好的品種,安裝了滴灌係統節水、節肥。“2025年達到盛果期的時候,1畝(mu) 地1年能掙1萬(wan) 多元錢。”齊向宇笑著說。
“年輕人必須有魄力去承擔新嚐試可能帶來的風險。”齊向宇認為(wei) ,年輕人更具有開拓的勇氣,更多扮演的是一個(ge) “帶頭人”的角色。
劉沈廳也是一個(ge) “帶頭人”。2019年,他被推選為(wei) 眉山市彭山區果業(ye) 商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後,主導開發了數字農(nong) 業(ye) 服務平台,將資源進行整合,為(wei) 果業(ye) 商會(hui) 提供技術谘詢、問題指導、銷售渠道分享等服務。該平台構建以來,實現柑橘訂貨1000萬(wan) 斤,葡萄500萬(wan) 斤,價(jia) 值超過8500萬(wan) 元。
“當前農(nong) 村新業(ye) 態蓬勃發展,年輕人接受新知識速度快、創造性思維強,有利於(yu) 加速產(chan) 業(ye) 融合,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高鳴說。
成都勇洪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每年會(hui) 接收一些農(nong) 業(ye) 職業(ye) 院校的大學生來社會(hui) 實踐、學習(xi) 鍛煉,據劉長洪的觀察,最後真正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的人依然不多。
齊向宇到村任職以來,就把就業(ye) 幫扶、吸引青年人才回流“寫(xie) 進計劃中、放在心頭上”。“村子基礎設施搞好,產(chan) 業(ye) 項目做好,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國各類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人員超過1100萬(wan)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明確表示願意用所學回報家鄉(xiang) ,70.9%的受訪青年覺得鄉(xiang) 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提高了。
《“十四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萬(wan) 名農(nong) 村創業(ye) 帶頭人,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人員1500萬(wan) 人。
要加強農(nong) 村對青年的吸引力,劉沈廳認為(wei) ,重點在於(yu) 推動農(nong) 民職業(ye) 化,要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個(ge) 很體(ti) 麵的職業(ye) ”。
2021年,劉沈廳聯合彭山區職業(ye) 高級中學開設農(nong) 業(ye) 選修課,還探索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育前移並融入學曆教育中,開設無人機植保、新媒體(ti) 電商運營等課程。他還聯合果業(ye) 商會(hui) 、省內(nei) 高校共同發起“綠領英才計劃”,農(nong) 場提供實訓基地,高校提供課程與(yu) 培訓方案,政府則在人才補貼、創業(ye) 政策等方麵給予支持。目前該計劃每年能為(wei) 彭山培養(yang) 30餘(yu) 名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魏婉 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