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丨“大山的女兒”劉桂珍:堅守一生 奉獻是福
中新網忻州9月27日電 題:“大山的女兒(er) ”劉桂珍:堅守一生 奉獻是福
作者 楊靜
“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段家灣的山水土地養(yang) 育了我,我要為(wei) 段家灣的村民服務終生。”劉桂珍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wei) 村民多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生活才能更美好。”
44年來,從(cong) 鄉(xiang) 村醫生、代課教師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大山的女兒(er) ”劉桂珍“一肩四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架起黨(dang) 與(yu) 群眾(zhong) 的“連心橋”,在默默堅守中追求和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
“一肩四擔”為(wei) 村民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一處山穀裏的段家灣村,多年來一直缺醫少藥,村民們(men) 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1977年,村裏急需一名醫生,苦於(yu) 沒有合適的人選。時任段家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父親(qin) 一句“村裏就你一個(ge) 高中生,你不去誰去”讓劉桂珍放棄了大學夢,開始學習(xi) 醫術。1978年,她正式成為(wei) 村醫。
從(cong) 醫40多年,劉桂珍從(cong) 來不收出診費和注射費,還為(wei) 村民貼錢買(mai) 藥,“村民們(men) 比較困難,看著他們(men) 從(cong) 包裏左一層右一層拿錢出來,我不忍心收他們(men) 的錢。”
段家灣村貧窮落後,城裏的教師不願意來教書(shu) ,1988年,劉桂珍又當起代課老師。“除了英語,剩下的課都帶,最多的時候有15名學生。”劉桂珍說,2017年,村小學合並到鄉(xiang) 鎮中心校,她才卸下這一重擔。
30多年從(cong) 教,見證了山裏娃不屈不撓的求知求學經曆和山村教育發展的曆程,贏得村民們(men) 更多尊重,劉桂珍倍感欣慰。
1996年村“兩(liang) 委”換屆,一邊行醫一邊教學的劉桂珍,全票當選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2003年開始兼任村委會(hui) 主任。
帶領村民“拔窮根”
“抬頭看大山、低頭見石頭”。當時的段家灣村是一個(ge) 自然條件惡劣、無資源無產(chan) 業(ye) 的貧困小村,村民們(men) 種玉米、穀子,生活比較困難。
“村民把我選成村委會(hui) 主任我就不能不做事情。”為(wei) 改變段家灣村落後貧窮的現狀,劉桂珍組織村裏的黨(dang) 員幹部赴內(nei) 蒙古、山西太原考察調研,了解市場信息,並率先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灘地裏種油鬆樹苗,到第三年,3分地油鬆樹苗賣了7.5萬(wan) 元。
隨後,村民們(men) 都開始跟著發展育苗產(chan) 業(ye) 。劉桂珍又當起了技術指導員,給村民傳(chuan) 授育苗技術,指導田間管理。全村育苗麵積迅速發展到80多畝(mu) ,每畝(mu) 平均收入六七萬(wan) 元,最高的能達到10萬(wan) 多元。
同時,劉桂珍積極開拓渠道促增收,帶領村民種植黃芩、柴胡等中藥材,全村每年可增收40萬(wan) 元以上。
2017年底,段家灣實現全麵脫貧。2018年,劉桂珍牽頭成立“代縣劉桂珍種植苗木合作社”,推進段家灣育苗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子育苗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做好溫暖“娘家人”
段家灣人少,沒有專(zhuan) 門的婦女主任,劉桂珍深知婦女工作是一項重要工作,便於(yu) 1987年主動承擔了這份工作。“怎樣發揮婦聯的組織優(you) 勢,讓留守在家的姐妹們(men) 過上好日子”是劉桂珍經常思考的問題。
劉桂珍帶領婦女們(men) 建起“婦女之家”和農(nong) 家書(shu) 屋,參加鄉(xiang) 裏組織的文藝活動,豐(feng) 富了婦女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定期召集婦女通過讀報學習(xi) 宣傳(chuan) 黨(dang) 的大政方針,傳(chuan) 達婦聯組織的聲音。
此外,村婦聯還先後組織婦女製作剪紙、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拓展外銷渠道,提高婦女們(men) 的收入。
守住陣地謀發展
作為(wei) 一名大山養(yang) 育的女兒(er) ,劉桂珍堅守夢想,用自己的點滴言行,帶領村民創造美好生活。
2020年,段家灣村與(yu) 王家會(hui) 村合並,辦醫保、人口普查、防火防疫、搭橋修路……劉桂珍又開始忙碌起來。
如今的段家灣,在村“兩(liang) 委”班子的帶領下,確立了“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實現全村共同富裕”的發展新思路,全村致力於(yu) 打造能留住田園鄉(xiang) 愁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希望村民們(men) 過上衣食無憂、老有所養(yang) 、安居樂(le) 業(ye) 的生活。
支部是堡壘,黨(dang) 員是旗幟。“沒有私心,事情才好辦。”父親(qin) 的一言一行一直影響著劉桂珍,“盡自己最大力量去幫助別人,人生才有價(jia) 值,才有意義(yi) 。這既是家風傳(chuan) 承,也是一個(ge) 合格黨(dang) 員應有的品質。”
全國脫貧攻堅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you) 秀黨(dang) 務工作者……麵對各項榮譽,劉桂珍總想“逃”。“我的事很平淡,誰都能做到。”劉桂珍說:“當選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是黨(dang) 和同誌們(men) 對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要在段家灣堅持到不能動、幹不動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